錢丹紅,倪 雙,何海穎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 上海市 201102)
發熱是兒童期常見癥狀,也是多種傳染病的癥狀之一,兒童因體溫調節中樞未發育成熟,更易出現發熱,兒科醫院發熱門診是診療的重要場所[1]。近年來國家根據新冠肺炎防控要求對發熱門診進行了規范設置與建設,形成了符合醫院感染防控要求的三區兩通道。發熱患兒在發熱門診完成流調、核酸采樣、測量體溫及注射等檢查與治療,對患兒及家屬、醫護人員的防護與消毒隔離有著嚴格的要求[2]。兒童期心智發育不完善,進入陌生環境后出現大哭大鬧、驚叫等,家長的心境也出現波動與變化,呈現焦慮不安狀態[3]。沉浸式情景游戲在虛擬現實技術下通過情景模擬,將患者帶入類真實的情境中,患者可根據觸覺、聽覺、視覺、感覺獲得趣味性、新穎性和真實感,調節神經內分泌,緩解負性情緒[4]。2021年4月1日~10月31日,我們對就診的發熱患兒100例及家長100名采用沉浸式情景游戲干預法,取得滿意效果?,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0年10月1日~2021年10月31日至發熱門診就診的發熱患兒200例和家長200名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發熱診斷標準者;②自愿參加本研究者;③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語言表達清晰者。排除標準:①達到高熱合并驚厥者;②非自愿參加或中途退出本研究者;③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有障礙者;④合并其他嚴重疾病者。將2020年10月1日~2021年3月31日就診的發熱患兒100例及家長100名納入對照組,將2021年4月1日~10月31日就診的發熱患兒100例及家長100名納入研究組。對照組患兒男54例、女46例,年齡3~12(8.12±1.09)歲;體溫37.8~39.8(38.92±3.17)℃;家長男41名、女59名,年齡24~59(36.53±4.29)歲;受教育程度:本科以上21名,本科35名,大專或高中29名,高中以下15名;父親37名,母親45名,祖父母18名。研究組患兒男45例、女55例,年齡3~14(8.43±2.11)歲,體溫37.9~40.1(38.75±4.34)℃;家長男43名、女57名,年齡25~56(35.87±3.41)歲;受教育程度:本科以上17名,本科43名,大?;蚋咧?4名,高中以下16名;父親29名,母親47名,祖父母24名。兩組患兒及家長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報批備案。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當患者進入發熱門診時熱情接待,主動介紹發熱門診就診工作流程及注意事項、就診時間,解釋疑慮,提供幫助。根據不同年齡的患兒進行心理干預,在核酸采樣、霧化吸入、靜脈輸液等操作前后進行示范與鼓勵,指導家長協助轉移患兒注意力等方法減輕患兒恐懼、緊張的心理,緩解不良情緒,保持環境整潔舒適,大廳內溫度保持在22~25 ℃,濕度控制在50%~60%,光線明亮,墻壁色調溫和,使患兒及家長身處身心舒適、放松的環境。護士及工作人員操作嫻熟輕柔,語言溫和,微笑服務,避免造成二次心理刺激。認真做好健康教育,介紹小兒體溫異常的機理及誘發因素,指導家長降溫措施。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沉浸式情景游戲法進行干預,具體內容如下。
1.2.1 成立醫療游戲輔助團隊 由兒科醫生、護士、社工等組成醫療游戲輔助隊,在科室內發布情景游戲小分隊、折紙小分隊、漫畫小分隊、故事及表演小分隊的招募令并集成培訓,購置相關的器材,使發熱門診的護理成員均能掌握相關項目操作方法與流程。制訂具有童趣童味的操作或表演流程并粘貼于大廳墻壁醒目之處,便于患兒和家長在情景模擬時對照進行,折紙項目及動畫名片顯示屏循環播放,設置故事表演展示臺及漫畫角等。患兒和家長在門診就診等候時間內可有選擇性參與游戲小分隊,游戲設計短小精致,確?;純耗芡暾麉⑴c。
1.2.2 游戲前環境布置 所用物品、道具等必須進行消毒處置,確保處于清潔狀態,對所有物品均應進行性能檢查,使用鈍頭無損性為主的剪刀供折紙使用。保持空氣流通,對有色彩的物品進行錯位擺放,以足夠吸引患兒參與。提前打開顯示屏放動畫片,如“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貓與老鼠”等,使患兒進入環境后就有帶入感,減輕陌生環境帶來的不安而哭鬧。背景音樂播放以輕緩、舒心為宜,工作人員提前到位處于等候狀態。
1.2.3 游戲前護理 游戲前對患兒及家長進行評估,根據情緒狀態、年齡、家長受教育程度進行有序導引至相應的游戲臺前,并說明情景游戲的流程、參與方法、注意事項。注意監測患兒生命體征,病情允許下可進行沉浸式情景游戲。
1.2.4 游戲中護理 ①擬人化情景:對注射、霧化等診療操作及物品擬人化處理,患兒及家長通過情景游戲被帶入到診療操作中,減輕人與物、人與診療動作之間的陌生感。由家長及患兒對真人比例的娃娃采用注射三步曲進行模擬演示。在指導老師的引導下,醫護人員、家長、患兒保持互動,患兒不知不覺由小病號角色轉成了小天使,了解并模擬操作完成注射的流程,延續體驗在自豪感中接受了注射、檢查等診療過程。穿刺游戲中護理人員應注意使用患兒易懂的語言解答疑問,鼓勵患兒模仿護理人員的操作與語言。②親子互動:將聽診器、壓舌板等器材用于親子互動游戲,引導患兒與家長之間進行醫患角色扮演,在指導老師的演示下,患兒所扮的醫生對家長所扮的患者進行流程化檢查,并進行角色互換。
1.2.5 游戲后獎勵 根據患兒的年齡特點,游戲時間在30 min完成,患兒及家長在情景游戲中不知不覺完成相關檢查、霧化、注射等項目后,護士引導患兒對情景游戲進行回憶與敘述,鼓勵患兒及家長進行體驗表達,激發患兒表現良好的情緒,消除陌生感和恐懼感,正性情緒主動激發。護士帶著患兒及家長進入獎勵區,將患兒喜歡的卡通人物貼畫及小星星等作為獎勵,表揚患兒在診療中的良好表現。對沉浸式情景游戲中積極支持配合的家長給予星星榜表揚,對后續診療或其他家長起到激勵作用。診療結束后,患兒接觸的物品進入清潔與消毒箱處置后待用。
1.2.6 觀察與調查 設置觀察記錄表,首項記錄內容:患兒年齡、家長進入診區時間、狀態、生命體征、家長與患兒的情緒狀態;沉浸式情景游戲觀察:游戲開始前準備、游戲開始時間、患兒及家長情緒狀態;游戲全程:完成游戲所需時間、患兒及家長配合狀態、情緒狀態;游戲結束后:家長情緒變化記錄、患兒接受治療情緒狀態、患兒語言表達情況、家長與患兒接受獎勵狀態。
1.3 觀察指標 ①患兒干預前后心率及收縮壓的變化。②家長焦慮情緒:干預前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5]進行評估,量表共20個條目,滿分80分,采用4級評分法(1~4 分),1分為無或很少時間有、2分為有時有、3分為大部分時間有、4分為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有,標準分=總粗分×1.25,得分≥50分為焦慮,得分與焦慮程度呈正相關。③家長心理彈性:采用心理彈性量表(CD-RISC)[6]評估發熱門診患兒家長干預前后心理彈性,量表共25個條目,采用5級評分法,0分為從不、1分為很少、2分為有時、3分為通常、4分為總是,總分100分,得分與家長心理彈性呈正相關。④患兒負性情緒:干預前后采用兒童焦慮篩查表(SCARED)[7]和兒童抑郁自評障礙量表(DSRSC)[8]對兩組患兒負性情緒進行評估,SCARED總分為82分,得分與焦慮呈正相關;DSRSC總分為36分,得分與抑郁呈正相關。⑤患兒依從性:依從即在治療與檢查全程配合、無抵觸行為;基本依從即在全程中有抵觸與反抗行為,經安撫后有緩解,接受治療與檢查;不依從即抵觸反抗行為明顯,完全不配合治療與檢查,合并有心理激烈反應。⑥家長滿意度:自制滿意度調查表,總分100分,包括護士操作、醫護人員服務態度、護患關系、患兒心態恢復與配合度、鼓勵的程度5個維度,共25個條目,采用5級計分法,分值1~4分。判斷標準:≥85分為滿意,70~84分為較滿意,60~69分為一般滿意,<60分為不滿意。

2.1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心率及收縮壓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心率及收縮壓比較
2.2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SCARED、DSRSC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SCARED、DSRSC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家長干預前后SAS、CD-RISC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家長干預前后SAS、CD-RISC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患兒依從性及家長滿意度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依從性及家長滿意度比較
埃里克森的兒童人格發展理論和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中3歲以上兒童在日常生活中共情意識明顯,已明顯擺脫動作思維模式,小兒的表達清晰、流利,可辨識周圍物品與人物關系,對新環境、新物品會充滿好奇,擅長模仿。由于不同階段的兒童認知發展與心理發育水平不等,對環境刺激的反應不一樣[9]。在生理機能方面體溫中樞發育不健全,易引起患兒體溫與散熱不穩定,從而導致體溫異常升高,因發熱病因不明確,根據傳染病管理規定,發熱患兒首診環節為發熱門診,而發熱門診需要嚴格執行防控措施,易對患兒造成壓抑、煩躁、焦慮等負性心理,在臨床研究中常被關注,而患兒的心理及情緒易被忽視,加之家長的情緒及行為會波及患兒,甚至誘發患兒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10]。因此,在發熱門診護理中探索患兒及家長心理、情緒評估,并采用沉浸式情景游戲的干預方法,對緩解負性情緒有著重要意義。
游戲是兒童成長時期調動主動能力、興趣培養、動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全球性語言,可應用于各個年齡段的兒童交流。況泉等[11]研究認為,兒童游戲可進行實施治療前準備及構建分析性關系的重要方法,情景游戲中可緩解患兒的緊張不安、恐懼情緒,并在短時間獲得游戲帶來的快樂。而本研究中的沉浸式情景游戲是通過角色帶入、模擬過程、角色互動等環節,將相關物品擬人化,在護理人員引導下,由患兒及家長共同完成模擬治療、檢查,在相關診療前得到充分體驗與了解,在角色體驗后激發患兒自豪感并提高診療相關認知,減輕或緩解患兒焦慮、哭鬧、抵觸等情緒。
小兒發熱雖是兒童常見的癥狀,但多種疾病均可引起發熱,近年來根據新冠疫情的精準防控要求,發熱門診按三區二通道的規范設置,對發熱患兒實行閉環管理模式,使家長對患兒病情發展或可能會隔離產生不確定感,加上患兒哭鬧、不配合等加重了家長的心理負擔,對其心理彈性有著直接影響,發熱門診患兒家長主要是擔心隔離治療而產生焦慮等負性情緒,導致心理彈性降低。當個體遭遇逆境和不利因素時,心理成長及反彈能力對其身心健康造成極大影響[12]。有研究表明,心理彈性低者無法通過自身調節緩解負性情緒,心理彈性的促進因素可以幫助父母應對子女患病的逆境[13]。有研究表明,家屬共同參與的沉浸式情景游戲是呈雙向干預效果的醫療游戲,不僅促進患兒、家長、醫護人員之間共情,還可有效緩解患兒在封閉環境中的緊張、恐懼、焦慮等負性情緒[14]。本研究通過沉浸式情景游戲中患兒、家長與醫護人員的角色互動,增加對發熱門診診療流程、醫療器械檢查及相關疾病知識等認知,醫護人員指導家長進行呼吸放松訓練、肌肉舒緩訓練、放松體位訓練等。隨著患兒情緒與心理狀態的好轉,家長焦慮情緒得以平復,應對負性情緒的心理彈性與自身調節得到成長。
兒童時期的心理、生理發育處于快速階段,但對周圍環境的認知力、自控力較低,在進入醫院的特殊環境中對醫療機械類操作會發生抵觸、恐懼的心理,家長被患兒的情緒感染,也不能保持配合與支持,甚至對醫護人員產生不信任感,影響治療與檢查依從性和配合度,同時,對醫護人員也易產生不滿意情緒。有研究表明,家長與患兒共同參與的情景游戲中兒童在醫護人員引入下,與家長共同進入診療檢查與治療中,其中的故事化情節增加了趣味感,患兒、家長及醫護人員的共情使患兒及家長的身心放松,不知不覺中配合完成了相關檢查與治療,患兒獲得自豪感,也得到醫護人員的鼓勵與獎勵。醫護人員的親切感、熟悉感拉近了與患兒及家長之間的距離,增強信任感,提高了家長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