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婷,魯欣婷,孫 瑋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 山東青島 266000)
病毒性腸炎屬于臨床嬰幼兒多發疾病之一,主要指機體腸道感染細菌、病毒及寄生蟲等病原體所引發的急性腸道疾病[1]。本病具有季節性特點,以夏秋兩季高發,患兒以腹瀉、腹部疼痛、大便稀水、高熱及嘔吐為常見臨床表現[2]。由于小兒消化功能較差、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導致其腹瀉癥狀反復發作。若未及時采取科學有效的治療,長期腹瀉易引發營養不良,嚴重時可發生重度脫水、酸中毒等不良情況,不僅危害患兒身心健康,且不利于其生長發育[3]。整體護理是臨床基于現代護理服務觀念提出的新型護理干預模式,該模式將護理程序作為核心,積極幫助患者解決問題,在實施護理的同時開展全面化管理,以滿足患者實際需求。2019年1月1日~2022年6月1日,我們對47例病毒性腸炎腹瀉患兒實施基于護理程序的整體護理干預,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同期收治的94例病毒性腸炎腹瀉患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兒童輪狀病毒胃腸炎免疫預防專家共識(2020版)》[4]中病毒性腸炎診斷標準;②神志清晰、病情穩定;③患兒家屬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存在重要臟器功能障礙;②家屬拒絕配合;③合并其他腸道疾病。剔除標準:①病情突然加重;②中途退出研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兒分為常規組和整體組各47例。常規組男25例、女22例,年齡4個月~7歲、平均(3.67±0.52)歲;病程1~5(2.72±0.35)d。整體組男26例、女21例,年齡5個月~7歲、平均(3.71±0.49)歲;病程1~6(2.78±0.34)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獲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常規組 實施常規護理服務,具體內容如下。①病情觀察:詳細記錄患兒嘔吐物的性質及量、大便頻次、性狀及量;觀察患兒是否存在脫水現象,一旦發生應立即采取相應處理措施;對四肢發涼患兒采取保暖措施,給予高熱患兒物理降溫。②環境干預:護士定期消毒病房,合理調節溫濕度,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以及床單位、地面整潔。
1.2.2 整體組 實施基于護理程序的整體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①制訂護理方案:在患兒完成首次治療后,護理人員與家屬充分交流,掌握患兒飲食及衛生習慣,并了解家屬對腸炎的認知程度及心理狀態,綜合上述信息制訂整體護理方案。②全面心理疏導:護士在執行各項操作時,注意態度溫和、動作輕柔,對無法交流的患兒采用撫觸方式以緩解其不安情緒;對可溝通的患兒借助動畫片轉移注意力,對表現良好的患兒及時進行表揚。③早期健康教育:為做好早期治療和護理方面的健康教育,護士積極組織家屬開展健康教育,利用各種新媒體和網絡技術(如微信公眾號),向家屬詳細講解輪狀病毒性腸炎相關醫學知識及具體治療方案;并耐心告知家屬患兒腹瀉方面的科學知識,指導其掌握正確的患兒腹瀉護理內容,并培養家屬良好的衛生意識,注意督促患兒勤洗手,尤其是餐前便后以及患兒的餐具及玩具在使用后合理清洗并定期消毒。④全面飲食指導:對母乳喂養的患兒,指導家屬暫停其他輔食,繼續給予母乳喂養;對正常飲食患兒結合實際病情調整飲食,以減輕患兒腸胃負擔(如給予米湯或牛奶,遵循由少至多、由稀到稠的原則,待患兒病情得到控制后更改為半流質飲食,并增加少量新鮮蔬菜和水果)。若患兒腹瀉癥狀嚴重,需進行一段時間的禁食,注意禁食時間不可過長,防止引發營養不良;待腸道修復、癥狀有所減輕后,給予清淡脫脂奶粉喂養,隨后結合病情增加濃度。同時,囑家屬為患兒大量補水以防水電解質失衡。⑤臀部護理:由于患兒排便頻次高,容易引發臀部皮膚紅腫、破潰,護理人員指導家屬選擇棉質尿布并勤檢查,一旦發生排泄物污染,立即更換并清洗臀部以防皮疹或感染,涂抹茶油或氧化鋅油以改善紅臀的癥狀。⑥用藥護理:對年齡較小患兒可將藥物加入母乳或果汁進行用藥;對年齡偏大患兒,護士在給藥前與家屬溝通配合,利用患兒對父母的信任及依賴心理,鼓勵其完成服藥,或指導家屬為患兒講故事或陪同玩游戲;此外,患兒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護理人員可利用這一特性引導患兒服藥并注意確認。
1.3 觀察指標
1.3.1 胃腸道菌群指標 分別于入院時及出院前一天提取患兒糞便樣本送檢,對球/桿菌比例及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水平進行檢測;采集患兒血液樣本,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胃動素(MOT)、胃泌素(GAS)。
1.3.2 臨床癥狀改善 觀察兩組患兒入院時及出院前一天大便頻次,并統計發熱、嘔吐、腹瀉等癥狀緩解時間及住院時間。
1.3.3 護理效果 ①顯效:在患兒接受治療及護理出院72 h內腹部疼痛、高熱及嘔吐等臨床癥狀顯著改善,大便性質無異常,排便次數<3次/d;②有效:患兒接受治療及護理出院72 h內腹部疼痛、高熱及嘔吐等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大便性質為蛋花樣,排便次數3~7次/d;③無效:患兒接受治療及護理出院72 h內各項臨床無明顯變化,大便性質仍為稀水樣,排便次數>7次/d[5]。護理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3.4 家屬滿意度 采用紐卡斯爾護理滿意度(NSNS)[6]評價兩組家屬滿意度,包含19個項目,每項分值1~5分,其中1分表示非常不滿意、5分表示非常滿意,總分95分,分為優(76~95分)、良(57~75分)、差(0~56分)3個等級。滿意度(%)=(優人數+良人數)/總人數×100%。

2.1 兩組不同時間胃腸道菌群指標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時間胃腸道菌群指標比較
2.2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2.3 兩組護理效果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效果比較(例)
2.4 兩組家屬滿意度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家屬滿意度比較(名)
3.1 基于護理程序的整體護理干預開展的必要性 嬰幼兒是病毒性腸炎的主要發病群體,由于年齡幼小其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及心智均未成熟,對疼痛及不適的忍耐程度偏低;再加上家屬缺乏對病毒性腸炎的認知,容易出現焦慮情緒而影響患兒,部分患兒在用藥過程中易存在抵觸或哭鬧不止的行為,從而無法有效配合臨床醫護人員開展治療與護理工作,進而對疾病治療效果產生負面影響[7-9]。在既往采取的常規護理干預模式中,護士僅遵從醫囑完成護理相關工作,而忽視從患兒整體出發,導致護理服務水平一般,家屬滿意度偏低[10]。整體護理模式強調以患者為中心,符合現代護理服務理念,能夠對患兒實施全方位干預。該模式綜合考慮患兒疾病本身、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等因素,以確保形成一個動態的有機整體,從而為患兒提供系統、全面、動態且整體的護理服務,有助于疾病快速恢復[11]。
3.2 基于護理程序的整體護理干預可改善胃腸道菌群指標 有研究指出,免疫功能低下是造成患兒病毒性腸炎病情持續進展、難以治愈的主要原因之一,表現為機體內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功能失調[12]。sIgA是反映體液免疫功能的免疫球蛋白,當體液免疫功能異常時,機體B淋巴細胞合成會受到抑制,導致sIgA含量減少,從而降低腸黏膜對致病菌及內毒素的防御能力[13-14]。胃腸激素主要由人體胃腸黏膜細胞分泌產生,具有多種生物活性,MOT對患兒胃腸運動起到促進作用,GAS則刺激胃腸道消化液的分泌,MOT、GAS水平升高可使腸蠕動加快,胃腸道消化液分泌過多,從而加重患兒腹瀉癥狀[15-16]。本研究結果顯示,整體組出院前一天球/桿菌比例、MOT及GAS水平均低于常規組(P<0.01),sIgA含量高于常規組(P<0.01),說明基于護理程序的整體護理模式,通過積極分析與總結常規護理模式開展期間存在的不足及風險,將患兒住院治療視為一個整體,以提供經過合理優化且全面的護理措施,能夠快速改善腸道菌群指標,并調節胃腸激素水平。
3.3 基于護理程序的整體護理干預快速緩解臨床癥狀 本研究結果顯示,整體組出院前一天大便頻次少于常規組(P<0.01),發熱、嘔吐、腹瀉緩解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常規組(P<0.01),表明基于護理程序的整體護理模式中,護士及時準確評估患兒實際病情并依據評估結果,采取相應干預措施快速緩解臨床癥狀,促使臨床治療方案發揮最佳效果,從而縮短住院時間。此外,針對性心理疏導方式使護士與患兒建立信任關系,從而減輕其對治療工作的排斥感;護理人員依據患兒實際病情提供專業的飲食指導,確保其營養補給充足,有助于患兒機體免疫力增強,從而有效預防腹瀉引起的營養不良及抵抗力持續低下,進一步加快患兒康復。
3.4 基于護理程序的整體護理干預模式可全面提升護理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整體組護理有效率高于常規組(P<0.05)。可能原因為護士對家屬開展健康教育,能夠提升其認知程度,幫助家屬明確患病因素、感染途徑并樹立正確治療觀念,使其能夠主動配合各項臨床醫療工作;并向家屬強調病毒性腸炎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描述病情對患兒生長發育造成的危害,引起家屬的高度重視,積極學習病毒性腸炎相關知識、腹瀉護理及飲食注意事項等,積極配合臨床護理工作,全面提升護理效果。此外,護理人員在治療期間嚴格遵醫囑按時按量輔助患兒服藥,并確認真正服藥,能夠有效規避部分患兒或家屬不重視而存在漏服或錯服的現象,從而為臨床療效提供良好保障;同時,護理人員積極開展優質臀部護理,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兒住院舒適度。
3.5 基于護理程序的整體護理干預模式提高家屬滿意度 整體護理模式不僅能夠縮短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時間,還可促進患兒遵醫行為,以獲得良好的臨床療效,有助于提升家屬護理滿意度。本研究結果顯示,整體組家屬滿意度高于常規組(P<0.05),提示基于護理程序的整體護理干預具有連續性及全面性,護士全程為患兒提供專業干預,盡可能滿足患兒及家屬的需求,能夠使家屬充分感受到醫護人員的責任心,從而提高滿意度。
綜上所述,基于護理程序的整體護理干預模式開展后,可改善病毒性腸炎腹瀉患兒腸道菌群指標及胃腸激素水平,并縮短各項臨床癥狀緩解時間,從而提高家屬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本項目屬于單中心研究,所納入群體相對單一;其次,入選樣本數量偏少,實際統計結果可能存在偏倚;最后,未考慮患兒個體因素、家屬受教育程度及護士專業水平差異對護理效果的影響。今后可考慮選擇多中心數據,增加樣本數量,并排除可能影響護理成效的客觀因素,進一步探討基于護理程序的整體護理干預對臨床病毒性腸炎腹瀉患兒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