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李 瑩,朱翠萍,孫紅艷
(徐州市東方人民醫院 江蘇徐州 221004)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感知覺、思維、情感、行為等多方面功能嚴重異常的精神疾病,其發病原因為生物、心理、環境等多種因素影響導致的大腦功能失調,具有高致殘率、高復發率的特點[1]。有調查顯示,精神分裂癥患病率約為1%,精神分裂癥患者通常使用藥物控制病情,多數患者不僅需要終身使用藥物治療,還可能因自身疾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遭受歧視,不僅身體健康受到影響,心理上還承受著巨大壓力,甚至發生傷人、自傷等不良事件[2-3]。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給予正確的安全護理管理可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前饋控制顧名思義對事前進行控制,具有較高的積極性,可通過主動管理對影響因素進行控制以達到管理目的[4]。現階段采用前饋控制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安全管理的相關文獻較少,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討基于前饋控制的護理管理在精神分裂癥患者安全管理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0年7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收治的116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ICD-10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5];②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6]總分70~120分;③無聽力、智力、語言障礙或阿爾茨海默病,愿意配合治療者;④患者、家屬提前知悉本試驗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對治療所需藥物過敏或不耐受者;②合并有其他嚴重的臟器疾病;③臨床資料不完整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8例。對照組男28例、女30例,年齡22~68(45.25±5.33)歲;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26例,初中17例,高中及以上15例;病程6個月~5年,平均(2.71±0.42)年;發病次數1~5(3.16±0.58)次。觀察組男29例、女29例,年齡24~66(44.31±5.62)歲;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29例,初中16例,高中及以上13例;病程6個月~6年,平均(2.83±0.39)年;發病次數1~7(3.22±0.46)次。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方法 兩組均給予阿立哌唑治療,服用劑量為20~30 mg/d。對照組采用常規臨床路徑進行護理管理,包括按時服藥、定期交流、健康教育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開展基于前饋控制的護理管理,具體操作如下。①建立小組:成立基于前饋控制的護理管理小組,組員包括1名護士長、1名精神科醫生和5名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由護士長擔任組長。②培訓與考核:護理前由護士長對小組成員進行為期2周的專業前饋控制護理培訓,培訓結束后考核成員,考核成績為優方可進行護理。③制訂方案:小組成員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參考既往病例,對導致患者出現不良事件的因素進行分析,并根據不同患者制訂針對性護理方案。④了解患者:通過與患者、家屬溝通了解患者自身情況,探究易引起患者產生不良情緒或行為的原因并注意避免,在與患者溝通過程中時刻注意患者情緒,溝通時態度和藹。⑤實施前饋控制護理管理:a.知識普及。在患者情緒穩定時向患者及家屬科普精神分裂癥相關知識,包括幻覺、妄想的癥狀表現,病情的發展、疾病的治療等。b.介紹方法。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情緒緩解方法,包括音樂療法、行為訓練等,每日對其進行科普與實踐,使患者及家屬熟練掌握情緒緩解方法。c.建立信心。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成功案例,樹立其戰勝疾病的信心,講述不良情緒或行為的危害,使患者主動進行自我控制。d.建立獎懲機制。患者表現較差時及時給予糾正與提醒,表現好時給予鼓勵,并將其作為其他患者的榜樣。e.密切監控。護理人員密切關注患者情緒、病情變化,給予預見性干預,發現患者行為異常時及時進行控制,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f.不良行為處理方案。發生不良行為時,適時對患者進行保護性約束,避免患者出現過激行為傷人及自傷;患者不良行為結束后不可指責,需給予患者尊重,指導患者重新建立克服不良行為的信心與對生活的決心。兩組均連續護理2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癥狀:采用PANSS對護理前后患者癥狀改善情況進行評價,PANSS共包含7項陽性指標、7項陰性指標與16項一般精神病理指標,共30個條目,每個條目分值為1~7分,分數越低表示癥狀越輕,該量表經檢驗Cronbach′s α為0.793,信效度良好。②社會功能:采用精神分裂癥住院患者護士觀察量表(NOSIE)[7]評價兩組護理前后社會功能,NOSIE包括病情總估計、積極因素總分、消極因素總分與各因子總分4個總指標、30個條目,其中因子包括遲緩、激惹、抑郁、社會能力、社會興趣、個人整潔與精神表現,根據現象出現頻次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該量表經檢驗Cronbach′s α為0.802,信效度良好。③服藥依從性:采用藥物依從性評定量表(MARS)[8]評定兩組護理前后服藥依從性,包括3個方面(服藥態度、對藥物副作用的悲觀認知、藥物依從性行為),共10個項目,該量表經檢驗Cronbach′s α為0.852,信效度良好。④不良事件發生情況:統計兩組護理期間產生的不良事件,并計算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2.1 兩組護理前后NOSIE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NOSIE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護理前后PANSS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PANSS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護理前后MARS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前后MARS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例(%)]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日常生活及工作壓力倍增,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有研究表明,我國精神分裂癥患者人數占世界總病例數的1/3[9]。精神分裂癥患者病情常反復發作,隨著疾病的進展,出現不同程度的社會功能下降、感知覺障礙等問題。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感知覺異常會導致患者在住院或居家治療時出現煩躁、憤怒等不良情緒進而出現不良行為[10]。同時,患者長期服用催眠、鎮定等藥物,導致患者出現遲鈍、思維混亂等不良事件。前饋控制也稱為預先控制,通過發現潛在問題、尋找證據、對造成后果的影響因素進行提前預測,以制訂預防措施,并嚴格實施能有效避免盲目與片面的護理,提升護理的科學性與有效率[11]。近年來,前饋控制逐漸被應用于醫院管理中,本研究對基于前饋控制的護理管理在精神分裂癥患者安全管理中的應用進行探究。
認知功能障礙、陰性與陽性癥狀是患者的核心癥狀,患者認知功能障礙與病情惡化不僅導致生活質量、社會功能降低,且影響治療和疾病預后。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兩組PANSS評分低于護理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P<0.01);護理后,兩組NOSIE評分優于護理前(P<0.05),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P<0.01);護理后,兩組MARS評分優于護理前(P<0.05),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P<0.01)。提示采用基于前饋控制的護理管理可緩解患者癥狀與改善社會功能和提升服藥依從性。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不良事件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1),與竺璐[12]研究結果相似,提示采用基于前饋控制的護理管理可提升患者服藥依從性,提高治療效果。本研究采用前饋控制的護理管理,通過與患者及家屬交流,發現患者潛在問題,總結患者信息,提煉出引起患者不良行為的主要因素,并根據患者自身情況、病情特點制訂實施方案,并在治療與護理過程中為患者科普疾病知識,進行生活、負性情緒宣泄指導,及時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減少身心創傷,以改善臨床癥狀、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13]。但由于本研究所用樣本量少、護理時間短等因素的影響,使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與誤差,后續將擴大樣本量、增加觀察指標進行深入探究。
綜上所述,基于前饋控制的護理管理可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癥狀,提升患者社會功能、服藥依從性,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