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明霞,趙 靜,孫 華
(南京市高淳人民醫院 江蘇南京 211300)
消化道出血是一種以嘔血、便血、頭暈乏力等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消化系統疾病[1]。近年來,該類疾病患者比例逐年攀升,據相關臨床研究顯示,目前我國各大醫療機構平均每年大約收治560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較2017年相比,同比增長20.11%[2]。而針對此類疾病患者,目前臨床主要通過藥物或手術的方式對其進行治療,并在此基礎上加以相應護理干預進行輔助[3]。但隨著我國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傳統護理干預形式逐漸體現出了部分局限性,如護理內容單一、預后效果不理想等問題,因此已無法滿足該疾病患者的治療與康復需要[4]。受此類原因影響,基于風險等級劃分的安全護理模式開始逐漸形成。而本研究所采用的風險等級劃分方法,是由英國學者 Blatchford 等在2000年提出的消化道出血風險評分系統(GBS)[5],該方法能夠通過相關血清指標、生命體征及疾病癥狀,對患者進行綜合風險評估,涉及內容較為全面,能夠更好地配合上述護理模式的順利完成。2021年1月1日~2022年1月1日,我們將基于風險等級劃分的安全護理模式應用于10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同期收治的20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患者入院期間均已出現不同程度的嘔血、便血、頭暈等臨床癥狀反應,另經血常規、內鏡、X線鋇劑等檢查,符合《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診治指南(2018年,杭州)》[6]與《下消化道出血診治指南》[7]診斷標準,可確診為消化道出血;②患者年齡≥18歲;③意識清晰,可正常交流者;④患者及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②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③合并其他疾病所導致的出血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0例。對照組男50例、女50例,年齡24~72(47.96±2.73)歲;發病時間3~20(11.50±2.01)h;疾病類型:上消化道出血49例,下消化道出血51例。觀察組男57例、女43例,年齡22~70(47.45±2.64)歲;發病時間4~24(11.98±2.15)h;疾病類型:上消化道出血52例,下消化道出血4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經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護理內容包括患者入院當天對其進行常規身體檢查,根據病理檢查結果為其制訂相應的治療護理方案,同時向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發放健康手冊,并告知相關注意事項,使其充分了解本次治療的基本流程,必要時進行心理干預,穩定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其治療積極性,嚴密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變化,遵醫囑給予患者相關用藥及其他治療措施,每天對患者病房進行清潔消毒,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嚴格控制室內溫濕度,保證患者舒適度。待患者符合出院標準后,遵循本院相關制度,為其辦理出院手續,同時告知復查時間,定期進行跟蹤回訪以了解患者的病情狀態,若存在其他情況,告知其及時到醫院進行治療。
1.2.2 觀察組 實行基于風險等級劃分的安全護理模式。首先在患者入院當天采用GBS在室內或病床前以一對一模式對患者的風險等級進行系統評估,風險等級分為低危風險(≤6分)、中危風險(7~10分)、高危風險(≥11分),根據不同患者的風險等級,實行對應的安全管理措施,具體評分標準見表1。①低危風險:針對此類患者,僅給予常規護理即可,但需加強健康教育,由護士長與主治醫生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消化道出血疾病資料、防護措施等相關知識的視頻或音樂,每日循環播放,加深患者認知,在此基礎上每間隔3 d開展1次課程培訓,詳細講解所用藥物的相關種類、對應作用及科學飲食和護理配合等細節內容的相關知識。由護士長向患者詳細介紹血壓、心率、脈搏及消化道出血癥狀的監測方法,課程結束前10 min,護士長負責提問課堂知識,并為患者留取課堂作業,告知患者可通過網絡檢索查詢對應知識。②中危風險:針對此類患者,由于再出血風險較高,需將其安置在距離搶救室較近的病房,囑患者臥床休息,責任護士每班次8 h對患者進行1次生理檢查,檢查項目為GBS評分內容,同時責任護士24 h輪流看護,防止夜間出現再出血情況。③高危風險:針對此類患者,需在中危風險等級的基礎上,強化病情監護,派遣N2級以上的專科護士,每間隔4 h進行1次生理檢查,落實每小時病房巡視,同樣進行24 h輪流看護。同時根據不同患者的疾病癥狀反應給予對應的細節護理內容。a.針對嘔血患者:合理擺放體位,以平臥位為宜,并將患者頭偏向一側,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暢,吸氧,同時在床旁備吸引器,開通兩路靜脈通路,備血,同時監測生命體征、出入量、各項實驗室指標。必要時送入重癥監護室,隨時進行搶救。b.針對單純黑便患者:動態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特別是血壓、心率,觀察大便的顏色、量、性質,有無再出血的發生,同時需及時向主治醫生進行匯報,遵醫囑擴容補液止血處理。c.根據患者出血狀況進行內鏡下止血,專人接送,保障轉運安全。

表1 GBS評分標準
1.3 觀察指標 ①再出血風險:分別于入院當天、干預3 d后及干預7 d后,采用GBS對患者的再出血風險進行評估,該量表由英國學者Blatchford 等人在2000年研制,包括血尿素氮、收縮壓、血紅蛋白、脈率、是否出現黑便和暈厥、肝臟疾病、心力衰竭共8項內容,分值為0~23分,分數越高代表再出血風險越高,該評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為0.6302~0.9127。②生活質量:于患者入院當天和干預7 d后,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8]對兩組生活質量進行綜合評估,該量表由許軍在1999年修訂,該量表包括生理職能(8個條目)、心理職能(8個條目)、社會功能(4個條目)、總體健康(12個條目)4個維度,共32個條目,各條目分值范圍0~3分,總分為0~96分,分數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好。該量表Cronbach′s α為0.6219~0.8937。③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頭暈、嘔血、貧血等不良反應。

2.1 兩組不同時間GBS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不同時間GBS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入院當天和干預7 d后SF-36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入院當天和干預7 d后SF-36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作為目前臨床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消化道出血主要是由于患者自身存在相關疾病史、不良生活習慣、長期服用非甾體藥物等原因所致,由于病因復雜,不同患者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再出血風險,基于風險等級劃分的安全護理模式的實施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而結合朱茜等[9]研究可以發現,該模式對降低胃腸道惡性腫瘤患者的治療風險等級、不良反應發生率具有良好效果。但通過檢索相關資料發現,該模式在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應用相對較少,為此本文進行了上述探究。
3.1 基于風險等級劃分的安全護理模式能降低消化道出血患者再出血風險 本研究結果顯示,入院當天和干預3、7 d后,兩組GBS評分存在交互、組間、時間效應(P<0.01),提示不同護理方式對其再出血風險存在影響,并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進一步組間兩兩比較,觀察組GBS評分低于對照組,與張小燕等[10]研究結果相吻合。由此可見,基于風險等級劃分的安全護理模式對降低消化道出血患者再出血風險效果更為顯著。其原因在于:傳統的護理內容僅能夠通過單一的監護流程對患者進行臨床看護,該模式能夠通過風險等級劃分的方式,將監護時間、監護人員進行細節調整,對低風險患者僅給予強化后的健康教育,對高風險患者縮短看護間隔時間,提升責任人員的職業素養水平,減少醫療資源浪費的同時,降低了不良風險事件的發生率,進而實現降低再出血風險等級的理想目標。
3.2 基于風險等級劃分的安全護理模式能夠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結合以往的臨床研究資料可以發現,患者在治療期間,受疾病癥狀、治療壓力、認知缺乏的等因素影響,其生理與心理極易出現雙向損害,從而延長患者的康復時間,降低其生活質量。而本研究通過系統的風險等級劃分,為不同風險等級的患者提供適合其自身的護理內容,避免了常規護理中完全看護所帶來的情緒異常、精神疲勞等負面影響,在此基礎上,結合多媒體課程式的健康教育,彌補傳統健康教育內容單一的缺點,綜合豐富患者的個人認知,提升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進而有效促進相關治療措施的順利進行,且在患者再出血風險等級顯著降低的前提下,患者的康復時間也將進一步加快,保障患者身心得到雙向滿足,進而提高日常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7 d后,觀察組SF-36中生理職能、心理職能、社會功能、總體健康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1,P<0.05),能夠充分證實上述觀點的正確性,與趙婷等[11]研究結果一致。
3.3 基于風險等級劃分的安全護理模式能夠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與羅菁等[12]研究具有極高的相似性。本研究認為,優化病情看護流程,不僅是為了單純降低患者的再出血風險,同樣也降低了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常規護理相比,其護理安全性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在監護時間或是監護人員的調動方面,都是傳統護理無法彌補的,由此說明,該模式對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效果更為顯著。
綜上所述,對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基于風險等級劃分的安全護理模式,能夠降低患者的再出血風險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有效提高其生活質量。但由于本次研究納入對象相對較少,可能與實際結果存在部分偏差,應在今后的相關研究中,擴充樣本來源,增強研究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