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敏,王青芬,李 飛,胡亞飛,呂鳳娟,任玉丹,宋金紅,武瓊瓊
(河南省第二人民醫院 河南鄭州 451191)
腦血管病是一種具有發病率高、致死致殘率高、復發率高及并發癥多等顯著特點的腦部疾病,對人們健康造成嚴重威脅[1]。隨著微創技術的快速發展,腦血管病介入治療逐漸應用于臨床,具有創傷小且療效顯著等優勢[2]。但由于此種技術比較新,且無法完全避免創傷,再加上患者的認知度較低,致使不少患者對此種治療方案產生恐懼心理,抵觸情緒較重,不利于手術開展[3]。量化評估策略是一種通過綜合評估患者的臨床癥狀、生命體征和實驗室檢查結果來制訂個性化護理方案的新型干預措施[4]。預見性護理是通過提前預知可能存在的護理風險,并及時制訂相應的解決措施來盡可能地避免護理并發癥的發生。目前,關于基于量化評估策略的預見性護理在腦血管病介入治療患者中的應用研究報道較少,故本研究通過病例對照的研究手段展開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3月1日~2022年3月1日收治的50例腦血管病介入治療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性別不限,符合《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中關于腦血管狹窄的診斷標準者;②有血管內介入手術指征者;③臨床資料完整,知情同意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凝血功能障礙或急慢性感染者;②臨床資料難以統計者;③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按照數字奇偶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25例。研究組男12例、女13例,年齡43~76(63.29±4.63)歲;對照組男7例、女18例,年齡44~77(63.55±4.71)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獲得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基于量化評估策略的預見性護理,具體措施如下。①量化評估:入院后,首先根據患者臨床癥狀和實驗室檢查結果評估其病情嚴重程度,并根據嚴重程度進行分級,共1~3級,并根據分級制訂相應的分層護理方案。②分層護理:組建腦血管病介入治療干預團隊,成員包括主管護師(1級)、高年資護師(2級)、進修護師(3級)、低年資護師(3級)。各個級別的護士團隊對各層級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如1級患者由1級護理團隊提供護理服務,成員包括1級和2級護士各1名,配合2名3級護士;2級患者則由2級護理團隊提供服務,成員包括2名3級護士和1名2級護士;3級患者護理團隊則包括2級和3級護士各1名。③預見性護理:a.術前心理干預。由于腦血管介入手術的應用歷史較短,患者及照護者對此種治療方法的了解度并不深,因而極易產生緊張、焦慮等負性情緒。本研究在總結既往病例負性情緒的共性因素的基礎上,采取一對一、面對面的方式與患者展開溝通,并了解患者的焦慮原因,并給予針對性干預。并通過主動的自我介紹,增強與患者的溝通效率,獲取患者的信任感,并向其介紹手術過程,告知其如何舒緩術中不適感;此外,向其分發相應的腦血管介入治療宣傳手冊,使患者做好充足的術前心理準備,以平穩的心態配合手術開展。b.術后對患者開展尿潴留預見性護理,具體如下。首先指導其完成床上解便訓練,而后向患者及照護者詳細講解握便器的正確使用方法。對于特殊患者可先將床頭搖高約20°,使其雙足可觸及床尾,通過模擬站立姿勢,完成解便訓練,并鼓勵其主動練習。c.針對睡眠障礙開展的預見性護理。適應性失眠是接受介入治療患者的常見術后并發癥,會嚴重影響其術后康復進程。為改善患者睡眠質量,可通過將其轉移至安靜病房,并在其腰部墊軟枕,幫助其獲得相對舒適的體位。若入睡較為困難,可適當給予助眠藥物輔助入睡。d.針對并發癥的預見性護理。對過度灌注綜合征及腦出血等嚴重并發癥要求護理人員具備高度的預見性,充分掌握嚴重并發癥的先驅癥狀,并密切觀察其身體狀態和肢體活動等,當發生異常情況時,應及時通知醫生,并備好床邊急救儀器和用品。此外,根據患者心、腎功能及造影劑用量情況,鼓勵患者在4 h內多次飲水,飲水量以>2500 ml為宜,便于其充分排出造影劑,避免造影劑副反應的發生。大量研究已證實,術后皮下血腫的發生與壓迫移位、過早活動及術中按壓不充分等因素相關,因此術后護理服務中增加壓迫護理,具體如下。在患者返回病房的第一時間,評估其壓迫有效性,并及時采取相關措施進行壓迫,并定時放松。如術側肢體制動12 h,并每隔15 min測量1次足背動脈搏動,觀察穿刺部位的色澤、溫度,并進行記錄。去除壓迫后,每日對穿刺部位進行消毒處理,并覆蓋無菌傷口敷料,若出現紅腫,則及時告知醫生進行對癥處理,所有護理操作需遵循無菌原則。
1.3 觀察指標 ①舒適度:采用Kolcaba舒適度量表[5]評估患者術后6、12及24 h的舒適度,共120分,得分越高表示舒適度越高。②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6]評估患者干預前后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評分為0~42分,分值越高表示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③認知功能和記憶功能:采用韋氏成人量表第四版中文版(WMS-Ⅳ)[7]對兩組干預前后的認知功能和記憶功能進行評估,共包含10個維度,得分越高表示認知功能和記憶功能恢復越好。④負性情緒: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患者干預前后負性情緒,總分均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負性情緒越嚴重[7]。⑤生活質量: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8]評估兩組生活質量,共8個項目,總分均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⑥護理滿意度:自行制訂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共100分。得分≥80分為非常滿意,<65分為不滿意,65~79分為滿意,計算滿意度。⑦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皮下血腫、腦出血、血栓、血管痙攣、造影劑反應、過度灌注。

2.1 兩組術后不同時間舒適度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不同時間舒適度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干預前后NIHSS、WMS-Ⅳ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NIHSS、WMS-Ⅳ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SF-36評分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SF-36評分比較(分,
2.5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見表5。
2.6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見表6。

表6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腦血管疾病在中老年群體中較為常見,且多為急性發作,常表現為言語障礙和半身不遂等[9]。經股動脈、橈動脈穿刺介入術是目前治療此類患者的有效措施,但此種手術需抗凝藥物和相應的抗凝措施輔助。穿刺部位在介入治療護理中可能會出現局部血腫、持續出血及動-靜脈瘺等并發癥,對患者的全身血運循環造成不良影響,進而影響其術后恢復效果[10]。因此,積極探索一種更為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對改善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基于量化評估策略的預見性護理從術前、術中及術后的飲食指導、心理干預等各方面為患者制訂個性化的預見性護理服務,旨在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盡可能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提供更為優質的護理服務。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術后6、12及24 h舒適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1,P<0.05);干預后,研究組NIHSS、WMS-Ⅳ、SAS、SDS評分及SF-36各維度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1,P<0.05);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1)。表明基于量化評估策略的預見性護理對腦血管介入治療患者具有顯著的護理效果,在改善患者心理狀態的同時,還可促進其記憶功能的恢復,減少神經損傷,提高術后生活質量,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患者滿意度較高。分析其原因主要如下[11]:①量化評估策略是一種基于患者實際病情而展開的個性化干預措施,主要是通過量化評估患者的基本信息,將其存在的護理風險進行分級后制訂針對性更強的分級護理措施,同時還可根據患者病情的變化進行動態調整,可有效增強護患之間的交流,提高患者的依從性,為治療的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②預防是預見性護理的核心原則,主要在前期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對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護理風險進行預防控制,并通過個性化評估措施,取得患者的信任,增強其配合度。此外,預見性護理要求臨床護理人員具有良好的思維判斷能力和工作主動性,可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有利于促進整體護理質量的提升,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在腦血管病介入治療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實施基于量化評估策略的預見性護理,可有效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可有效促進患者的術后恢復,提升其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