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艷,褚旭靜,王田田
(山東省立第三醫院 山東濟南 25003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典型的呼吸系統病癥,多發于中老年群體,以持續性的氣流受限為主要病理特征,癥狀表現為胸悶、呼吸困難、氣短、氣喘等,若不能及時控制病情可發展為肺心病,甚至引起呼吸衰竭,對患者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危害[1]。目前,藥物治療是臨床治療COPD的主要方案,但由于該病病程較長,久治難愈,除常規治療外,配合科學的護理措施與康復鍛煉對改善患者預后至關重要[2]。相關研究發現,測定肺功能相關指標,能夠評估COPD病情的嚴重程度,而感染則會造成病情惡化[3]。因此,通過優質護理預防感染的發生,是促進患者預后轉歸的關鍵,以優質護理為基礎,結合呼吸操鍛煉可以強化患者的呼吸肌功能,促進其肺功能、運動耐力的改善,進一步預防感染,臨床干預效果更理想,但目前國內關于此二者聯合應用的研究報道較少,其臨床效果仍需進一步探討。2020年6月1日~2022年6月1日,我們對99例COPD 患者實施優質護理聯合呼吸操鍛煉,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同期收治的198例COPD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診治管理專家共識》[4]相關的COPD診斷標準者;②病情穩定者;③患者及(或)家屬均已知曉本研究內容且自愿參與。排除標準:①合并氣胸或心臟疾病者;②合并血液系統疾病或惡性腫瘤者;③肝腎功能障礙者;④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99例。對照組男56例、女43例,年齡45~82(60.33±1.57)歲;病程2~8(4.13±0.76)年;體質量指數(BMI)19~27(24.15±0.82)。研究組男55例、女44例,年齡44~83(60.36±1.55)歲;病程2~9(4.16±0.78)年;BMI 20~27(24.19±0.84)。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優質護理,具體措施如下:①健康教育。護理人員接待患者后,主動溝通,了解其既往病史、目前病情、受教育程度、日常生活習慣等,簡單介紹病區、環境及可能接觸的醫護人員,讓患者更快適應新環境,提醒患者吸煙會損傷呼吸道,導致療效不佳,聯合家屬共同督促患者戒煙,幫助其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向患者講解治療、護理的重要性,引導患者主動配合各項護理工作。②飲食護理。指導患者健康飲食,以蛋白質、纖維素含量較高的食物為主,保持低鹽、清淡飲食、營養均衡,禁食易產氣食物。③用氧護理。采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向患者講解氧療注意事項,并告知氧療的重要性,以低流量吸氧,可以緩解患者膈肌的疲勞狀態,同時預防低氧血癥的發生。④耐力訓練。指導患者選擇太極、八段錦等有氧訓練,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緩慢增加運動強度,每周運動3次,每次15~20 min。⑤呼吸道護理。a.為預防機械通氣過程中的放流現象,必須確保患者導管氣囊為關閉的狀態,每周一、周四對呼吸機管路進行更換,加強日常檢查,一旦發現痰液或血跡污染立即進行更換。b.若患者神志清楚給予無創呼吸機輔助呼吸時,做好霧化吸入護理,2次/d;若患者建立人工氣道,則使用0.45%的氯化鈉注射液以持續方式泵入氣道內,保持氣道濕潤,定時吸痰,確保氣道通暢,吸痰時動作輕柔,切不可損傷呼吸道黏膜。c.所有護理操作均執行無菌操作,若患者痰液黏稠時實施濕化護理,提升纖毛運動能力。d.定期為患者清理口腔,以免細菌堆積,3次/d。e.為預防外源性感染,護理人員需要對病房環境進行定期清潔、消毒,限制探望人數,定期通風換氣,保持適宜的溫濕度,為患者構造舒適、優質的治療環境。f.定期為患者檢查呼吸道,若發現污染立即告知主治醫生,采取抗感染措施。g.指導患者采取適宜體位,待醫生確認后可將床頭抬高30°,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持續護理4周。
1.2.2 研究組 在對照組上基礎結合開展呼吸操鍛煉,具體內容如下:①腹壓呼吸。讓患者保持自然站立,雙手叉于腰間,使胸部得到擴張之后,緩慢吸氣再收腹,同時呼氣,交替進行10次。②單舉式呼吸。指導患者自然站立,緩慢吸氣,雙手一只下壓、一只上舉,呼氣時回到原位,交替進行10次。③托天呼吸。指導患者雙手往下壓,同時吸氣且鼓腹,再上舉雙手,呼氣同時收腹,反復10次。④壓腿。指導患者左前腿呈現為弓步,雙手交疊在左膝位置,緩慢地下壓,左右腿各1次,重復進行10次。⑤抱球轉體。方法為:雙手抱球于胸前,下蹲呈馬步姿態,右手處于上方右轉身體,完成后更換為左手,重復8次。⑥甩打雙側。將患者腰部作為軸,雙臂向左右大力甩動,交替進行8次。⑦左右旋腰。以臍為軸,將腰右旋5次,再往左旋5次。⑧按腹呼吸。指導患者自然站立,側平舉雙手,緩慢吸氣,手握空拳,放于臍的兩側,同時呼氣,不斷重復10次。所有訓練均是護理人員示范后,確保患者完全掌握正確方法,確保訓練的規范性。每天早、晚各進行1次呼吸操鍛煉,每次15~20 min,堅持訓練4周。
1.3 評價指標 ①比較兩組肺功能改善情況。采用PIKO-6肺功能測定儀首先檢測患者的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再對用力肺活量(FVC)進行測定,最后測定FEV1/FVC%,護理前后各測1次。②比較兩組運動耐力改善情況。護理前及護理4周后,分別對患者進行6分鐘步行試驗(6MWD),由護理人員陪同下讓患者于平坦地面上以最大耐受速度行走6 min,行走距離越長表示患者運動耐力越好。③比較兩組感染情況。護理后于晨起空腹下采集患者3 d痰液,同時進行細菌培養,若3次持續顯示陽性,表示機體發生感染。④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患者出院前,護理人員指導其填寫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該問卷信度為0.874,可信度較高,包括服務態度、護理技能以及護理效果等,總分100分,90~100分為十分滿意、61~89分為滿意、≤60分為不滿意。總滿意度(%)=(十分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2.1 兩組護理前后FEV1、FVC、FEV1/FVC%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FEV1、FVC、FEV1/FVC%比較
2.2 兩組護理前后6MWD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6MWD比較
2.3 兩組感染發生情況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感染發生情況比較
2.4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COPD是一種典型的慢性呼吸系統病變,主要病理表現為氣流受限且不可逆,此疾病遷延難愈、病程極長,不僅會危害患者的身體健康,降低其生活質量,還會增加家庭負擔,給個人及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5]。目前,臨床治療COPD主要以藥物為主,若病情嚴重則使用吸氧、呼吸機等輔助治療措施,但常規的治療措施只能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控制病情惡化,而對患者肺功能、運動耐力等改善效果差,部分患者甚至在治療期間出現感染,引發多種并發癥,進一步加重病情[6]。近年來,有臨床研究提出,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不僅能夠促進COPD患者肺功能改善,強化運動耐力,還能預防病情惡化,降低感染發生風險,在改善預后方面發揮積極作用[7]。
優質護理是一種新式護理方案,不僅引入常規護理內容,還能整合與完善護理,其不同之處在于,始終強調對護理資源進行合理運用,依據患者病情、需求等給予更全面、更規范的護理服務,確保各項護理措施的針對性與有效性,為改善患者預后提供助力[8]。優質護理可以通過規范化的護理措施讓患者肺泡換氣量得到改善,使其膈肌具有更好的活動度,避免呼吸出現過度的能量消耗,改善肺功能[9]。從健康教育、運動、飲食等方面實施優質護理措施,讓患者的呼吸肌緩慢恢復肌力,改善其肺部功能,最大程度降低感染發生風險,避免呼吸相關性肺炎的發生[10]。但COPD反復發作風險,且支氣管壁上伴隨著水腫、纖維化等情況,肺泡內部很容易殘留下過量的氣體,對其吸氣量造成限制,從而損傷機體運動耐力,若單以優質護理難以有效恢復患者的運動耐力,因此,臨床提出在優質護理的基礎聯合開展呼吸操鍛煉,可以通過針對性的運動訓練提升機體運動耐力,促進患者預后[11]。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兩組FVC、FEV1、FEV1/FVC%、6MWD均優于護理前(P<0.01),且研究組優于對照組(P<0.01);研究組感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1),且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1)。提示在優質護理前提下指導COPD患者進行呼吸操鍛煉,有利于肺功能與運動耐力的改善,感染預防效果更佳。分析原因:主要是壓腹呼吸鍛煉可以改善患者呼吸氧耗,讓膈肌有更好的收縮狀態與儲備效率,緩解呼吸困難[12]。按腹呼吸可以促進排除用力呼氣后,改善通氣量。抱球對患者腰、腿功能具有協調作用,而單舉、托天等呼吸鍛煉則可以促進膈肌原有的活動度恢復[13]。一套完整的呼吸操再結合優質護理,不僅可以幫助患者改善肺功能,還能使其運動耐力逐步強化,而整個護理過程嚴格要求護理人員執行消毒、洗手及無菌操作等原則,且及時為患者排痰,可進一步降低感染發生風險,整個護理方案得到患者的滿意[14]。
綜上所述,以優質護理作為基礎,同時指導COPD患者開展呼吸操鍛煉,有利于其運動耐力的提升,加速改善肺功能,同時降低感染發生風險,從而提高患者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