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艷鴿,李 倩,王曉麗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八八醫院 河南鄭州 450000)
產后抑郁和焦慮是產婦最常見的心理行為異常,嚴重影響產婦的身心健康,且給新生兒認知、情緒的正常發育和夫妻關系帶來不良影響[1]。美國精神病學協會指出,產后抑郁癥可于妊娠后幾周開始,甚至妊娠前開始。有研究指出,孕激素、雌激素等下降是導致產婦抑郁的因素之一,現階段對產后抑郁的常規治療為藥物治療,缺乏心理治療。應對方式是處理環境和保持心理平衡的方法,有效的應對方式可減輕產婦的心理壓力[2]。本研究在了解產婦產后負性情緒、應對方式的基礎上,探索其社會影響因素,對預防和干預產婦負性情緒,選擇積極的應對方式以順利地度過孕產期具有重要意義。現報告如下。
1.1 調查對象 調查2022年1月1日~2023年1月31日產后檢查的230名產婦。納入標準:①自然分娩,產后1周內;②嬰兒生長發育良好,阿氏評分≥8分[3];③產婦意識清醒,能理解并獨立完成問卷,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未婚先孕者;②嚴重軀體疾病和殘疾者;③患有精神性疾病者。本次調查發放230份調查問卷,回收問卷214份,有效問卷為206份,有效回收率為89.57%。根據愛丁堡產后抑郁調查量表(EPDS)、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產婦是否存在負性情緒,206名產婦中有39.32%存在負性情緒,其中產后抑郁的發生率為25.24%,產后焦慮的發生率為30.10%;60.68%無負性情緒。
1.2 調查工具 ①一般資料調查表,包括年齡、受教育程度、是否計劃懷孕、家庭收入、產前睡眠情況、自己和配偶對胎兒性別滿意情況等內容。②EPDS[4],包括10個項目,采用0~3級評分,各項目得分總分0~30分,分值越高提示抑郁情緒越嚴重,總分≥13分即判斷存在嚴重抑郁癥狀。③SAS[5],包括20 個項目,每項計分 1~4 分,各項目得分總計80 分,得分越高表示焦慮越嚴重,總分≥50 分即判斷存在焦慮癥狀。④應對方式評定量表(SCSQ)[5],包括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2個分量表,共有20個條目。積極應對包括12 個項目,消極應對包括 8 個項目,每項計分0~3分。⑤社會支持量表(SSRS)[5],包括主觀支持、客觀支持、對支持的利用度3個維度,共有10個條目。分數越高提示社會支持越高,總分最高為66分。總分>30分為高,20~30分為中,<20分為低。

2.1 產后有無負性情緒產婦單因素分析 見表1。

表1 產后有無負性情緒產婦單因素分析(例)
2.2 影響產婦產后負性情緒發生的Logistic回歸分析 見表2。

表2 影響產婦產后抑郁癥發生的Logistic回歸分析
2.3 影響產婦應對方式的多元回歸分析 見表3。

表3 影響產婦應對方式的多元回歸分析
3.1 傳統觀念對產婦負性情緒的影響 產婦產后負性情緒是常見的精神障礙,有關產婦負性情緒的嚴重危害在婦產科學研究中受到了關注,探討產婦產后負性情緒的影響因素,對于維護產婦產后心理健康和家庭和諧具有重要意義。如今認為國外產后抑郁的發生率范圍在3.5%~33.0%。印第安納大學研究人員(2017)調查顯示,美國患產后抑郁的初產婦人數比例約為5%。本調查結果顯示,產婦產后抑郁的發生率為25.24%,高于相關報道的18.35%[6]。影響產婦產后負性情緒的因素較為復雜,本研究結果顯示,配偶對胎兒性別滿意情況是影響產后負性情緒的影響因素(P<0.01)。配偶受傳統傳宗接代思想所影響,對胎兒性別不滿意會影響婚姻家庭關系,也會給產婦帶來較大的心理壓力。有學者表示,夫妻關系不和諧也與產后焦慮和抑郁有關,配偶的情感支持對于產后緊張、焦慮起到很好的緩沖作用[7]。當今國內家庭普遍出現了“喪偶式”婚姻,即指夫妻一方冷漠對待家庭,履行家庭教育中一方的顯著缺失,此方式對產婦的心理狀態、兒童成長尤為不利。因此,應重視產婦的情緒和心理狀態,積極進行抑郁狀態篩查,及時提供心理幫助,緩解其負性情緒。產婦應通過各種渠道與配偶、父母及朋友間多溝通傾訴,加強情感聯系,尋求親友的支持,特別是配偶轉變重男輕女思想,改變“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想,與產婦積極溝通照顧相關問題,感受產婦的心理變化,給予更多的情感支持和信息交流,必要時可陪護產婦,幫助其盡快適應母親角色,切實履行作為配偶和父親的職責[8]。醫療機構應強調父親對家庭的影響力,幫助其建立互幫互助小組,彼此交流育兒的經驗和難題,減輕產婦育兒負擔;提供專業的分娩陣痛儀,使其體驗模擬分娩陣痛。
3.2 自身-家庭-社會因素對產婦應對方式的影響 本調查結果顯示,受教育程度、產次、社會支持和配偶對胎兒性別滿意情況是產婦應對方式的影響因素(P<0.05,P<0.01)。受教育程度越低,產婦自身知識素質較低,對育嬰知識接受能力越低,應對環境刺激時往往會退避及自責、不自信,很難融入母親的角色,影響照顧嬰兒的質量。國外研究也表明,受教育程度較低的產婦群體多發生產后抑郁,主要是因為受教育程度較低者未認識到負性情緒對自身及胎兒和家庭的影響,不懂得如何調節自身情緒[9]。在本研究中,與經產婦相比,初產婦越容易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可能是因為二胎孕婦生理的不適擔憂妊娠過程是否順利,對胎兒性別的期待,胎兒發育狀況等,而且之前生育經歷使其產生焦慮,面對壓力或問題時會逃避。此外,二胎產婦也會擔心家庭收入是否能夠承擔、工作是否會被影響等問題,心理承受能力低。產婦產褥期間主要是待在家里,生活圈子受到限制,其社會支持主要來自家庭,特別是配偶,如配偶不能給予產婦支持和關懷,則產婦可產生負性情緒。社會支持水平高,配偶對胎兒性別無期待會使產婦的心理負擔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問題易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有利于舒緩情緒,維護心理健康。為此,相關保健機構醫護人員應傳授產婦有關知識、技能經驗,并幫助其建立社會支持網絡,注重評估和指導產婦的應對方式[10]。產后1周,鼓勵產婦親自照護嬰兒,應告知家屬出現困難時避免指責和批評產婦,幫助產婦逐漸改變消極的應對方式,給予正面指導,避免負性情緒、消極應對方式對母嬰及其家庭的危害[11]。為降低家庭養育成本,可完善公立托兒所等基礎設施,適當減免生育二孩的夫婦個人所得稅,酌情補貼企業為女職工支出的生育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