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穎,段寒寒,陳 碧,張 娟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江蘇徐州 221000)
呼吸衰竭是由于各種因素引起肺通氣、肺部換氣功能遭受阻礙,導致肺氣體交換受阻、二氧化碳潴留,導致生理機能紊亂[1]。臨床常選用呼吸機治療,傳統的呼吸機具有一定局限性,且創傷性較大、操作繁瑣,不良反應發生率臨床較高[2]。而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是當前臨床治療呼吸衰竭患者最常用的措施,且具有創傷小、安全有效的特點[3]。循證護理是在護理過程中結合相關臨床資料確立護理方法,該護理措施已在臨床多個領域中應用,并取得滿意護理效果[4]?;诖?本研究主要探討以循證為指導的護理模式聯合無創呼吸機在改善呼吸衰竭患者血氣指標中的作用?,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1年3月1日~2022年2月28日我院接受呼吸衰竭治療的9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入院期間均出現呼吸困難、咳嗽無力癥狀,符合《日本呼吸病學協會無創正壓通氣指南(第二次修訂版)》診斷,且需進行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者[5];②患者入院期間動脈血氧分壓(PaO2)≤60 mm Hg(1 mm Hg=0.133 kPa)、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50 mm Hg,經臨床相關檢查確診為呼吸衰竭。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肝、腎功能衰竭或先天性心臟病者;②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者;③合并面部皮膚嚴重感染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根據雙色球方式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男11例、女34例,年齡40~79(62.14±1.25)歲;觀察組男10例、女35例,年齡40~80(63.42±1.59)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并簽定同意書。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入院期間,了解患者機體情況,根據實際情況給予治療措施。同時,給予輔助呼吸機幫助患者肺通氣,加強病區巡視時間、次數,在護理過程中采用叩背或輔助呼吸機進行排痰,保持氧氣供給。給予患者呼吸興奮劑后,觀察其臨床癥狀,若在用藥期間出現呼吸過快、出汗、嘔吐現象,應及時停止藥物治療或減少藥物劑量。觀察患者有無二氧化碳潴留,根據臨床癥狀給予藥物治療。
1.2.2 觀察組 給予以循證為指導的護理模式聯合無創呼吸機,具體措施如下。①建立護理小組。由主治醫生作為主負責人,護士長、護理人員作為小組成員,定期培訓、考核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給予無創呼吸機(VENTImotion30),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調節呼吸機吸氣上升斜率、呼氣壓下降斜率,同時采用流量、壓力等理論保證呼吸機與患者的同步性。根據國內外相關臨床路徑理論知識對護理人員進行小組培訓,主要培訓內容為無創呼吸機使用方式、呼吸衰竭患者相關知識,以及臨床護理路徑、流程、運行方式等,根據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特點,并結合相關臨床經驗制訂科學的護理流程,有序地描述整個護理過程。②循證資料檢索。通過國內外相關護理文獻進行檢索,如中國知網、OVID醫學庫、萬方數據等進行檢索,呼吸衰竭給予無創呼吸機治療的相關護理資料,統一整理數據,獲取循證支持系統性評估護理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探討解決措施。③循證護理。根據臨床相關咨詢文獻進行整合,對呼吸衰竭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在護理過程中準備消毒呼吸、管道、濕化管、無菌蒸餾水等,連接呼吸機管道,檢測患者通氣模式、呼吸狀態。在護理過程中,嚴格按照消毒標準定期更換呼吸機通道、濕化器,禁止向呼吸機內部濕化罐增加生理鹽水,避免濕化罐結晶,在無創呼吸機使用過程中,避免堵塞面罩呼吸孔。優化護理流程,增加臨床巡視次數,記錄臨床指標,并根據變化情況進行調整。
1.3 觀察指標 ①記錄臨床相關指標檢測情況,抽取靜脈血進行血氣分析,評估兩組護理前后PaO2、PaCO2、SaO2指標變化情況[6];以PaO295~100 mm Hg、PaCO235~45 mm Hg、SaO295%~98%為正常標準評估兩組。②采用格拉斯哥評分量表(GCS)評估兩組護理前后的意識障礙,每項滿分為15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肢體反應、睜眼反應、語言反應越好,量表對呼吸衰竭患者具有較好的一致性,Cronbach′s α為0.826[7]。③記錄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換氣功能障礙、應激性潰瘍,并比較兩組并發癥總發生率。④評估兩組面部壓力性損傷發生情況,包括Ⅰ、Ⅱ、Ⅲ、Ⅳ期,發生率越高說明患者損傷越大[8]。

2.1 兩組護理前后血氣指標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血氣指標比較
2.2 兩組護理前后GCS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GCS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2.4 兩組護理后面部壓力性損傷發生情況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護理后面部壓力性損傷發生情況比較[例(%)]
呼吸衰竭是一種臨床最常見的綜合征,由各種原因引起患者生理機能、代謝功能紊亂的過程,且在呼吸系統具有較高的影響作用,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9]。無創呼吸機是一種改善通氣的措施,也是治療呼吸衰竭的首選方案,但在治療過程中無創呼吸機使用依從性較差,雖具有治療效果,但出現較多并發癥,進而影響其治療效果。因此,無創呼吸機通氣過程中需結合護理干預才能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
循證護理具有明確性、審慎性、明智性的特點,在護理過程中通過對患者臨床癥狀、需求、疾病癥狀等進行專業的判斷,進而達到提高整體健康的目的。通過每日流程表內的護理,提高無創呼吸機輔助通氣的效果,并在護理過程中通過面部、臥床等方面的護理,增加無創呼吸機治療時的舒適度,提高呼吸機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PaO2、PaCO2、SaO2均優于對照組(P<0.01),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面部壓力性損傷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GCS中睜眼動作、語言反應、肢體反應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1)。循證護理通過小組的方式,針對呼吸衰竭患者結合臨床相關資料以護理專家國內外護理路徑,制訂相關的護理流程表,并執行相關護理措施,通過臥床護理、訓練的方式加快患者臨床體征的恢復,增加睜眼動作、語言反應、肢體反應。循證護理利用適應呼吸衰竭的護理措施、專業的護理技術,為患者提供最佳的護理服務,減少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換氣功能障礙等發生,可提高無創呼吸機通氣和護理的配合度,確保通氣順利進行,改善血氣指標。
綜上所述,對呼吸衰竭患者給予以循證為指導的護理模式聯合無創呼吸機,可改善患者臨床血氣指標、意識障礙,減少并發癥、面部壓力性損傷發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