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 玲,萬海紅,周愛軍,陸 茹
(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附屬漣水人民醫院 江蘇漣水 223400)
隨著急性胰腺炎患者在國內病發率逐年遞增,據報道世界上約有3.47億患者,其中1.3億在中國[1]。急性胰腺炎(SAP)是一種多項原因引發的胰酶激活,導致出現胰腺局部炎癥反應,表現為全身炎癥障礙,并且器官衰竭時間>48 h[2]。其中胃腸減壓在臨床上被公認為最為重要的環節,這是由于患者的術后胃腸功能與解剖生理結構受到破壞,極易引起消化液反流,胃腸減壓則可以疏通胃液,減少胃管吻合暴露的發生,因此能夠降低胃液潴留發生率,改善胃腸綜合征[3]。胃腸減壓分為負壓吸引胃腸減壓、手風琴胃腸減壓等,臨床上以負壓吸引胃腸減壓為主,不僅在SAP中有所建樹,也在外科、消化內科中廣泛應用。但胃腸減壓是一種置入性操作,患者胃腸減壓后普遍舒適度不佳,可能出現非計劃性拔管的情況,對SAP患者的術后管理十分不利。2018年8月1日~2020年8月1日,我們將自制懸掛式負壓引流器兜袋應用于40例SAP患者的術后胃腸減壓中,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同期收治的80例SAP術后進行胃腸減壓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SAP診斷標準;②選擇負壓吸引胃腸減壓進行治療者;③基本認知功能正常者;④年齡>18歲者;⑤取得知情同意者。排除標準:①有胃腸檢驗相關禁忌證者;②認知能力異常者;③無法配合或中斷研究者。采用便利抽樣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27例、女13例,年齡21~64(47.18±3.90)歲。對照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22~63(43.21±3.10)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行常規護理。將胃管經鼻腔插入胃中,在負壓狀態下進行引流,排出胃液。患者在床上需要運動時要固定引流器,觀察患者是否存在腹脹、非計劃脫管等,并及時加以處理。做好護理人員的培訓,由護士負責指導患者胃腸減壓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及時檢查口鼻是否有異常狀況發生。耐心解釋患者的相關問答,提高患者依從性并告知計劃插管的相關情況,積極鼓勵患者,避免不良情緒對患者的影響。增強護士維護管道的意識,每日至少巡查1次置管,若患者鼻部不適可適當使用中藥復方薄荷液滴鼻,3次/d,每次1~2滴,管道上可涂抹利多卡因膠漿,做好固定,適當調節病房內的濕度,潤喉及加強口腔管理,可使用生理鹽水適當漱口2~3次,對患者舒適情況進行評估,分別在術后胃腸減壓3、7 d后各觀察1次。
1.2.2 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引進我院自制懸掛式負壓引流器兜袋(見圖1),在患者術后準備進行胃腸減壓時便開始安裝此設備,在安裝前對患者使用皮膚粘膜保護劑進行無菌保障,透明貼(10 cm×12 cm,生產單位:3M公司)在使用時,首先撕開魔術貼3,將負壓引流器放置到兜袋1內部,再將魔術貼3粘合,對負壓引流器進行固定,拉扯第二固定帶10,卷簧9收縮,拉扯到合適的長度后,通過A部分L型桿向第二固定帶10的方向運動,調整足夠長短固定帶后L型短桿擠壓第二固定帶10,防止第二固定帶10在卷簧9的復位作用下收縮,然后小心地將第二固定帶10繞過頸部,將2個鎖殼11對接,對接過程中,弧形塊14會首先接觸到凸塊12,由于凸塊12的表面設置為斜面,對接鎖殼11的過程中,弧形塊14受擠壓會沿著弧形槽13的內壁旋轉,弧形塊14帶動鎖桿16旋轉,鎖桿16拉扯15組件內第一彈簧并伸長,當左側的凸塊12進入到右側的鎖殼11內部時,右側的凸塊12也正好進入左側的鎖殼11的內部,同時,左側的弧形塊14進入到右側弧形槽13內部,右側的弧形塊14也同時進入左側的弧形槽13內部,并將鎖殼11鎖住,向右推動滑塊501,使滑塊501帶動頂針503穿管病號服,頂針進入到504對應凹槽內,滑塊501移動的過程中會擠壓內部鎖塊,鎖塊帶動T型桿503向著遠離滑塊501的方向運動,使503內部第三彈簧壓縮,當滑塊501與內部鎖塊脫離后,在第三彈簧完成復位作用下,內部鎖塊復位,可以將滑塊501卡住,固定完成后,方便患者下床活動,不需要用手拿著負壓引流器,臥床時可以固定在衣服上,兜袋1和保護殼2均為透明材質,便于觀察引流液。

圖1 自制懸掛式負壓引流器兜袋設計圖注:1.兜袋;2.保護殼;3.魔術貼;501.滑塊;503.頂針;504.固定塊;6.第一固定帶;7.異形槽;9.卷簧;10.第二固定帶;11.鎖殼;12.凸塊;13.弧形槽;14.弧形塊;15.通槽;16.鎖桿;21.擋塊;A、L型短桿。
1.3 評價指標 ①非計劃性拔管的發生情況:可依據發生情況分為全部脫落、部分脫落及全部脫落,脫落率(%)=(全部脫落例數+部分脫落例數)/總例數×100%。②胃腸減壓相關的舒適度:采用簡化的舒適狀況量表[4](GCQ)進行評估,括生理、心理、精神、社會文化和環境4個維度,得分越高說明患者愈加舒適,Cronbach′s α為0.092,內容效度CVI為0.86。③統計兩組腹脹、胃管堵塞、鼻黏膜受損、食管黏膜損傷并發癥發生情況。

2.1 兩組非計劃性拔管發生情況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非計劃性拔管發生情況比較
2.2 兩組干預前后GCQ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GCQ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胃腸減壓操作過程一般是在患者清醒下進行的,考驗患者的耐受能力,且同時需要得到患者的支持與理解,操作難度大[5]。胃腸減壓能夠有效改善SAP患者術后胃腸功能差及生理異構后出現的胃液反流癥狀。相關報道指出,SAP術后護理難點主要在于胃腸功能的恢復[6]。胃腸減壓通過合理的干預疏通胃酸及反流,縮短了吻合口暴露在胃液的時間,進而減少胃腸排空的發生。但在胃腸減壓的過程中一般存在舒適度差的情況,患者耐受性差,難以忍受胃腸減壓的治療過程,進而出現非計劃性拔管的情況,嚴重影響了患者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不利于預后與疾病轉歸。SAP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一般會出現惡心、嘔吐等癥狀,需要及時排出胃內酸液,減少膽囊收縮素-促胰酶素的分泌,進而保障體內胰腺組織得到充分休息,減少胃潴留、腹脹的發生,為患者建立正常的康復程序[7]。我院特此通過自制懸掛式負壓引流器兜袋對SAP術后患者進行胃腸減壓。
自制懸掛式負壓引流器兜袋是一種新型懸掛式負壓引流器兜袋,涉及醫療設備技術領域,該懸掛式負壓引流器兜袋包括兜袋、所屬兜袋的表面與保護殼的內壁固定連接[8]。本負壓引流器兜袋的設計理念為了減少患者床上活動,減輕胃腸減壓過程中出現的身體不適,減少不良反應等問題的發生。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非計劃性拔管率低于對照組(P<0.01),表明自制懸掛式負壓引流器兜袋能降低非計劃性拔管的發生率。分析原因:由于本設計保護殼的頂部固定連接有魔術貼,保護殼的頂部開設有滑槽,滑槽的內部設置有固定機構,異形槽的上方設置有鎖止結構,所形槽的內部設置有卷簧,卷簧的一端通過固定桿與異形槽的內壁固定連接上述卷簧的另一端與第二固定帶的一端固定連接,整體上連接精妙,結構設置合理,避免了置管脫落的風險,而傳統護理置管過程中患者可能由于行動能力差造成置管脫落,發生非計劃性拔管的狀況。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的GCQ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表明本設計能夠改善胃腸減壓患者的舒適度。分析原因:該懸掛式負壓引流器兜袋,通過設置滑塊、頂針、第一固定帶及鎖殼,通過移動滑塊可以帶動頂針運動,可以將給裝置固定在病號服上,鎖塊可以對滑塊進行固定,插接兩個鎖殼,可以通過弧形塊將2個鎖殼固定,從而使第一固定帶和第二固定帶連接,達到了可以使裝置掛在患者的頸部,滑塊可以將裝置固定在患者的病號服上,解決了患者行動不便、行動過程中可能會扯動軟管、增加痛苦的問題。同時,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自制懸掛式負壓引流器兜袋解決了傳統置管后不良反應發生率高的問題。這是因為自制懸掛式負壓引流器兜袋通過精妙的結構,將患者固定在床上,解決了患者肢體功能欠佳導致行動拉扯軟管,增加患者疼痛的問題。且該項設計吻合人體生理結構,減輕了腹脹、胃管堵塞、鼻黏膜受損、食管黏膜損傷等常規置管造成的生理損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