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
摘 要:遷移是指把在一個情境中學習的內容遷移到新情境。影響遷移的因素有很多,如對原來知識的掌握程度、情境、抽象程度、元認知等。如何將遷移理論應用于文言文字詞學習不是一個新的話題,但是對遷移理論的具體實施方式以及語文學科學習的科學研究還有很大的空間,特別是在文言文字詞教學方面,如何有效利用遷移理論切實提高教學效果,是當下文言文字詞教學的一個有積極作用的嘗試。
關鍵詞:學習科學;遷移理論;文言文;字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21-0043-04
一、 選題背景
學習科學是國際上近三十年來發展起來的關于教和學的跨學科研究領域,研究目標主要有兩個,一方面是從認知角度揭秘人類的學習過程;另一方面是運用學習科學理論知識來重塑現有的教學設計以及學習環境,從而使學習有效、深入。
2022年筆者有幸加入陳靜萍博士帶領的課堂教學工作坊,在陳老師的引領下對《人是如何學習的》一書進行了深入學習。該書是對近年學習科學理論的凝聚及升華。在工作坊的學習中,書中的諸多觀點,如:前概念、元認知、情境教學、建構主義、深度教學、遷移、大概念等,令筆者深受啟發。其中,書中的第三章《學習與遷移》對筆者有深遠影響。
在初中文言文字詞教學中,逐詞、逐句的串講式教學,至今依舊很普遍。但是,如果一概采用這種方式處理文言文字詞,會降低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同時會剝奪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時間。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真正掌握相關知識。
在上述背景下,筆者在文言文字詞實踐教學中,將遷移理論引入文言文教學中來,通過培養學生字詞遷移能力的方式,來讓文言文字詞教學更科學有效。
二、 文獻綜述
當下,將遷移理論引入文言文教學的研究比較少。仇美麗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字詞遷移能力的培養研究》一文中從教師及學生兩個方面提出了培養學生文言字詞遷移能力的策略;李莎在《中學文言文遷移教學策略研究》一文中從學生和教師兩個大方面分析了文言文遷移教學的制約因素。
綜上所述,文言文字詞教學不夠科學有效的問題很多老師已經關注到了,并在實踐中積極嘗試改變。但還有以下兩點尚待挖掘:第一,研究缺少理論指導和提升,或見效甚微或速度較慢;第二,將《人是如何學習的》學習科學中的遷移理論運用到文言文字詞教學的研究比較少,幾乎找不到任何文章,這就給筆者提供了空間。
本研究中,筆者將運用《人是如何學習的》一書中的第三章《學習與遷移》理論,來對初中文言文教學進行有效指導,以影響遷移的諸多因素為出發點,致力于培養初中生的遷移能力,讓文言文字詞教學方式更科學。
三、 理論學習
(一)對原來知識的掌握程度是影響遷移的第一個因素
初始學習達不到一定的程度,遷移是不會發生的。其中對知識的理解程度、需要的學習時間、反例或者對比案例的運用、學習者的學習動機等將會影響對原來知識的掌握程度。
1. 遷移受理解程度的影響
一項著名的研究“投擲飛標”實驗顯示,受過抽象原理指導的實驗小組投得更準,因為他們理解所要完成的任務。學生只有對知識有深度的理解才能將未知轉換為已知。
2. 給予足夠的學習時間
教學工作者實事求是地看待學習復雜學科所需要的時間很重要,可能“天賦”在一個人成為某一個領域專家上起作用,即使是天才,他也需要花時間進行大量的訓練。
3. 重視反例的積極影響
學生需要那些反映他們在什么時間、在什么地方和如何應用所學知識程度的反饋,對何時何地所學知識的理解可通過“反例”的運用而增強。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把個別學生出現的錯誤當做一種寶貴的教育資源,從而恰到好處地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4. 動機影響到人們愿意投入學習的時間
學習動機可以分為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社交機會也會影響到動機,如果所做的事情有較高的價值,那么學習者會產生較強的學習動機。
(二)情境對遷移的影響至關重要
有人將遷移定義為把在一個情境中學到的東西遷移到新情境的能力。如何把在這種情境中的所學遷移到另一種情境中,有以下三種方法可以解決這一問題,讓知識發生彈性遷移:方法一,學習了具體的案例后,給學生提供相似的案例;方法二,讓學生在一個情境中學習,然后幫助他們抽象出“如果—怎么辦”這類命題;方法三,概括案例,要求學生創建一種不僅能解決單一的問題,而且能夠解決整個相關類群的方法。
(三)知識的抽象程度影響遷移的廣度
抽象程度影響遷移,抽象程度越高,可以讓知識的應用范圍更廣,形成結構化知識,也就是大觀點,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深刻。過度情景化的知識不利于知識的遷移,教師要幫助學生在更高的抽象層面上表征問題,從而讓學生站在更高的視角分析問題。
(四)采用元認知策略能有效促進遷移
元認知就是對認知的認知,你知道很多事,你了解相關內容,這個叫做認知。但是你了解自己對這個知識的掌握程度嗎?這就叫元認知。元認知策略是指學生對自己學習過程的有效監控。教學上采用元認知方法,能提高學生遷移到新情境的程度而無須借助明顯的指示。
四、 教學實踐
下面,筆者將展示在教學實踐如何運用上述遷移理論指導具體的文言文字詞教學的。
(一)強化學生對原有知識的掌握
初始學習達不到一定的程度,遷移是不會發生的,學生的理解性學習對遷移的發生至關重要,即學生真正掌握了知識才能促進學習的遷移。那具體應該如何強化學生對原來知識的掌握呢?以下是筆者的積極探索。
1. 重視學生的理解
實現遷移需要學習者對學習的原有知識有足夠的掌握,學習者對所學習的知識理解得越深刻,就越能將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去。在文言文學習中,誦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在背誦中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會不斷加深。
對文言文字詞的學習想要做到記憶深刻,達到有效遷移的效果,就需要有效去誦讀,最好能將文章流暢背誦。學生擁有了一定程度的積累,這樣才能為后面的遷移做準備,如課文與課文間的遷移,課內與課外的遷移。比如筆者在教《與朱元思書》這樣的駢體文時,對誦讀活動進行了精心設計,設計了分角色朗讀、小組比賽讀等花式朗讀活動,在誦讀中掃除字音障礙,把握句子節奏,體會駢體文的音韻之美,同時把握文章的情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誦讀可以讓學生加深理解,引導學生對文言字詞進行歸納整理,是讓學生強化理解的有效方法。如,“故”這個文言文字詞,幾乎貫穿了整個初中,七年級的課文《狼》中的“而兩狼之并驅如故”,到八年級《天時不如地利》中的“故君子有不戰”,再到九年級《醉翁亭記》中的“故自號曰醉翁也”。盡管“故”在不同語境中有著不同的含義,有的翻譯為“原來”,有的翻譯為“緣故”,有的翻譯為“因此”,但常用的解釋也只有幾種,只要掌握了它的幾個基本含義,再結合具體語境,對內容的理解也不是難事了。
2. 給學生留足思考的時間
筆者在以前的字詞教學中,總是喜歡急于求成。每次提出問題,總是急于得到學生的回應,長期這樣,不利于學生科學學習方式的培養。因此,在學習遷移理論的指導下,在引導學生學習文言文字詞時,筆者放慢了自己的腳步,給學生留足時間思考。
例如,學生在翻譯《游西山十記》中的“至龍潭堤,樹益茂,水益闊,是為西湖也”這一句子時,學生將其中的“益”翻譯為“十分”,即“樹十分茂盛,水面十分寬闊”。但根據原文,“益”的意思應為“愈加,更加”。而“益”字的用法學生已在《愛蓮說》這一課中學過,原文為“香遠益清”,翻譯為“香氣遠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筆者在講解《游西山十記》時,主要采用啟發式教學方式,以啟發學生的思考為主。具體過程如下:
生:到了龍潭堤,樹十分茂盛,水面十分寬闊,這就是頤和園的昆明湖。
師:你把“益”翻譯成“十分”。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學過的《愛蓮說》是否出現過這個詞。
(給學生留足時間回憶原文)
生:香遠益清。
師:很好,大家思考思考“香遠益清”的意思。
生:香氣遠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師:同學們把這里的“益”翻譯成什么意思?
生:更加,愈加。
師:我聽到了正確答案,請再重復一遍“益”的意思是什么?
生:更加,愈加。(全班同學可以回答出正確答案)
師:那現在請這位同學再翻譯一下“樹益茂,水益闊”。
生:樹木愈加茂盛,水面愈加寬闊。
在本課中,教師并未急于給出正確答案,而是留足時間讓學生自主回憶課本中學過的“益”字,并回憶其正確意思,從而使學生的知識發生正遷移。若是極少數思維敏捷的學生率先給出正確答案,教師也不急于繼續下一環節,而是讓學生們再次重復,這樣就可使剩余同學跟上課堂節奏,從而實現課內、課外的遷移。
3. 重視反例的運用
從學習者出現的錯誤中,可以反思學生們的學習,筆者在執教《記承天寺夜游》一課時,學生出現了這樣一個錯誤:
生:“月色入戶”中“戶”翻譯為窗戶。
師:整個句子怎么翻譯呢?
生:月光從窗戶照進來。
師:從字面意思貌似可以解釋得通,但是我們在進行文言文翻譯時,對重點字詞的處理務必做到準確。請同學們用好手里的工具書,如果對某些地方存在疑惑,我們可以查閱《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生:我查到了,“戶”這個字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有五個義項,分別為:門、住戶、洞穴、阻止、酒量。
師:所以,這里翻譯為什么更準確?
生:月光從門戶照進來。
師:同學們,我們馬上勾連我們已經學過的《木蘭詩》中的“木蘭當戶織”這個句子,這里的“戶”,我們處理為?
生:門,木蘭對著門口織布。
這個例子中學生產生了一個錯誤,把“戶”隨口就處理為“窗戶”,且錯了還不自知,教師重視學生的錯誤,通過引導,將錯誤轉化為重要的學習契機,加深了學生的理解。教學中如果能像這樣引導學生去找出錯誤,通過前后勾連加深對重點字詞的理解,那么學生就能監控自己的學習進展。
同時,教師把握住了根據學情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的良好契機。教師要把學生出現的錯誤當做一種寶貴的資源,以反例的形式呈現給所有學生,加以引導,會強化學生對重點文言文字詞的掌握。
4. 激發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能影響學生投入文言文學習的時間。為了讓學生愿意投入恰到好處的時間來學習文言文字詞,教師就需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且對教師安排的學習任務是能夠完成的,同時還要讓他們認識到學習文言文是非常有意義的。部編版教材所選用的文言文都非常經典,有代表性和示范性,能讓學生閱讀到最優秀的文言文作品。教材文言文選文篇目雖然有限,但兼顧了朝代、體裁和題材。
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學習文言文意義重大,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有些選文情感真摯,如《誡子書》,可以從故事切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些文章文學色彩濃郁,如《湖心亭看雪》,教學時要把重心放在品味文本優美的語言和賞析作者的人物形象上來;有些文言文思辨性強,適合進行思維訓練,如《曹劌論戰》;有些文本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如《老子》《莊子》《論語》《孟子》,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領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學生們自然而然地產生繼承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想法。
除了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教師還可以采取不同策略促進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外在動機。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嘗試了一些方法,例如:組織學生進行文言文字詞學習的知識競答、過關競賽和整理歸納評比。同時,師生集思廣益,制定了一系列文言文字詞學習的獎懲制度。
(二)教學圍繞情境來開展
日常生活中的知識是高度情境化的,情境影響遷移,教師應當創設真情境,引發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在開展教學活動時,筆者重視“學習支架”在知識中心環境創設中的重要作用。
在語文課堂情境教學開展和實施的過程之中,教師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學習和體驗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形式。通過體驗的教學模式,能夠強化學生的理解,所以教師需要對課堂教學情境進行精心創設。在講解語文知識的過程中,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可以表演的機會,依據課堂的內容恰當地引導學生參與到表演中來,提供機會扮演不同的角色,為文言文學習增添趣味性。
筆者在講解《核舟記》這篇文章時,在完成第一、二段的文言文字詞梳理之后,對第三段的船頭和第四段的船尾這兩個部分設計了表演的任務,引導學生提前自由組成表演共同體。同學們積極參與、集思廣益、分工合作、有序排練,玩得不亦樂乎。等到下節語文課開始時,同學們都非常激動,對所表演的內容都充滿期待。然后再引導學生在表演結束后回到原文,將表演的內容和原文字詞一一對照,思考剛剛的表演哪些地方處理得好,哪些地方處理得還不夠,使得學生們在輕松愉悅中熟悉了文章,對字詞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遷移還受抽象程度、元認知等因素的影響。知識的抽象程度和元認知策略對文言文字詞學習的影響,由于文章篇幅的限制,在此不做過多的贅述。
五、 結語
在文言文字詞教學實踐中,筆者將遷移理論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僅讓教師的教學更加符合教育規律,而且讓學生的學習更科學有效。學生擁有了字詞遷移能力,學習時就能舉一反三,就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淺顯易懂的文言文,落實《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對文言文學習的要求。在培養學生文言文字詞遷移能力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加強理論學習,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遷移方法。遷移能力本身就強調的是一種能力,是一種運用,所以教師要注意“授之以漁”,注重給予學生文言文字詞學習方法的有效指導。
六、 實踐反思
文章研究的目的是將遷移理論引入到文言文教學中,使文言文教學能在學習科學理論的指引下科學、有效。遷移能力除了有利于學生學習文言文字詞,在文言文閱讀學習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在英才班的學習只有一年時間,陳靜萍老師帶領我們只學到《人是如何學習的》前五章,筆者還沒有將學習科學相關理論學深、學透。因此,用遷移理論進行的文言文教學嘗試,還需要繼續探究。
因此,雖然本次英才班的畢業論文完成了,但這只是個開始,在以后的語文教學實踐中,筆者將把在英才班課堂教學工作坊學到的理論知識用到課堂教學中來,讓教學活動開展得更科學,讓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得更有效。
參考文獻:
[1]馬良俊.運用學習遷移理論,提升語文教學效率[J].新作文(語文教學研究),2019(11):10.
[2]仇美麗.初中文言文教學中字詞遷移能力的培養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8.
[3]姚恒.遷移:文言教學的有效途徑[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1.
[4]李莎.中學文言文遷移教學策略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6.
[5]約翰·D·布蘭思福特.人是如何學習的:大腦、心理、經驗及學校(擴展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6]趙雪梅.學習遷移理論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8.
[7]楊廣軍.高中物理教材設計論[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4.
[8]許勇.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元認知能力的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3.
[9]鐘志華.理解性數學教學論[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7.
[10]朱遠平.基于學習科學的課堂教學評價要點[J].教育科學論壇,2021(7):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