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前
摘 要:文本細讀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概念,也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手段,新時期,語文教學改革進程不斷加快,可以結合文本細讀的特征,將其應用到語文閱讀教學中,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和策略,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文本內容,深層次感受作者創作心境,這對語文閱讀教學效率提升有著極大促進作用?;诖?,文章就以文本細讀教學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為立足點,針對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教學策略的融合應用進行分析。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融合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3)21-0047-04
一、 引言
文本細讀屬于精讀法的另一種體現,對學生深度理解文章結構和層次有著極大的幫助,學生借助此類閱讀方式可認識、理解課文當中各類知識。同時對初中學生來講,其處于意識快速發展階段,通過文本細讀法能夠深入理解文章表達的各項內容,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這對學生各項意識培養將會產生重要影響。但是,文本細讀教學十分特殊,初中語文閱讀教育教學實際應用還存在一定不足,因此為保證其具備的作用可以得到發揮,有必要對其進行深入的分析,力爭提升語文閱讀教學質量和效率。
二、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教學融合應用意義
(一)有利于提高閱讀教學效率
在初中閱讀教學當中,極易出現文本過長課時比較短的矛盾,學生需要在較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理解、認識生僻字詞,還需要了解文本文章內容,去分析相關人物和情節,任務量相對較大,學生對此難免會降低對文章閱讀的熱情,很難積極主動地配合教師,造成課堂過于沉悶,使得課堂轉變成為教師個人的自導自演,長此以往難免會降低教師的教學熱情。特別是在實施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每課課時明顯縮短,課堂教學時間更加緊張。因此,新時期,初中語文課堂教育教學中,必須要注重效率。但是高效、高質量課堂的形成,不僅要把握教學時間,還需要調整和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其中文本細讀教學法就是一種重要的方法,借助文本細讀方法讓學生自主與文本進行對話,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閱讀、接觸、理解和認識文本,讓學生可以從文本出發,深度挖掘、細致挖掘文本內容,體會和感受隱藏在文本背后的情感、含義,能夠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文本閱讀能力,讓學生可以自主展開文本學習,激活其文本學習的興趣,進而積極主動配合教師構建活力、高效課堂。
(二)有利于改變學生閱讀理解角度
文本細讀教學法對初中閱讀教學來講,是一種與常規“灌輸式”教學完全不同的文本閱讀思路,可以讓學生閱讀理解角度得到轉變,提升閱讀的規范性和合理性。教師借助文本細讀的方法組織實施閱讀教學,讓學生不必過于關注作者背后的歷史情境、社會環境、人生閱歷,而是單純從文本自身出發,自主探索和掌握人物故事、閱讀情境以及內涵深刻的語句,深入閱讀文本,而不是直接攜帶答題思維去理解、認識文本。一方面可以改變傳統的應試教育教學模式,避免學生閱讀思維被應試教育要求束縛和影響;另一方面能夠讓學生從文本內容出發,走進文章,進入到文本情節當中以及文本中的人物,進而真正體會與感受文章表達、展示的主題情感,培養學生獨立、專屬的閱讀理解能力,發現文本與生活之間的關聯性,感悟文本具備的魅力。
(三)有利于提高學生閱讀質量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就現階段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組織實施現狀層面分析,隨意性、粗放型閱讀教育教學內容仍舊占據核心部分,部分教師對教學內容深入體會與感知、精細化閱讀等實踐認知欠缺,難以讓學生感受、體會文章內容具備的語言魅力。同時,部分語文教師開展閱讀教學的目的就是應付考試,缺乏對學生語文閱讀素養培養的意識。而文本細讀的教育教學模式,重點強調對文章內涵的理解以及通讀,精細化分析和閱讀句子、段落、詞匯等,以此來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文本的內涵。一方面,語文教材中的許多文章擁有暗線、明線兩條專屬的線索,相互呼應,學生只有精細、反復閱讀,才可體會與理解其中蘊含的深層次內涵,并且文章中不同角色人物間旁白、對話等都能進一步烘托文章具備的情感氛圍,學生通過深度閱讀能夠體會與感受文章的創作環境、年代背景,養成良好的文本閱讀習慣;另一方面,要從學生閱讀感受和體驗層面出發,引導學生體會文本中所運用的句型、修辭手法等,幫助學生深刻感受文章內涵以及作者寫作特征、創作風格、情感內涵,進而全方位提高語文閱讀教學質量。
三、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教學策略的融合運用
(一)由淺入深細讀文本,深度探索文本內容
語文教育家呂叔湘認為:“細讀文本就是從語言出發,再回到語言。”入選初中語文教材的文本都是經過細致挑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擁有獨特價值,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盡量帶領學生深入探索文本內容,明確文本特征及優勢,并借助文字精細拼讀的形式,精準界定文本主線,感受和體會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情感。在學生細致分析與研究之前,可讓其細讀文本,做好準備,如了解與分析文本寫作背景、主體框架等,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落實文本細讀,進而讓其閱讀能力可以有效提升。例如:《散步》一文中語句都經過雕琢和分析,包含作者具備的真實情感,頗具美感,可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閱讀文本。首先,要求學生細致、全面查閱相關資料,掌握文本中語言、構思等各個層面具備的特征,整體感知文本;其次,鼓勵學生細致閱讀文本內容,并采取多種不同模式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文章內涵以及作者表達的情感,并進一步挖掘文本整體情感基調,在這一基礎上,要求學生采取自己語言描述文本內容以及整體流程,真正做到“每一句話都可以從學生口中說出,每一個內涵意思都照應學生自身想法”;最后,幫助學生組織展開板塊式閱讀分析,要求學生分析“散步”這一詞語的含義(即作者為什么要去散步?在散步過程中出現何種分歧?如何有效將其解決?)、分析“我們”這一詞語涉及內容(即我們都包括誰?不同人物具備的性格特征,能夠從哪些語句看出來?)、分析“田野”這一語句(包括嫩芽、新綠、冬水等不同特征,給人們帶來的感受)等。在對文本內容由淺入深分析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深化理解和認識文本內容,逐步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意識。
(二)把握重點“推敲語言”,感受文本內涵
初中語文閱讀重點追求精準、精確,不同詞語含義各不相同,即使一字之差也會出現極大的區別,所以在對文本細讀時要推敲語言。同時,大部分文本當中的語言都是經過作者精心推敲的,都擁有專屬的含義,流露著作者情感,可以全面體現作者具備的個性特征、情感狀態,仔細推敲和分析文章內容和內涵,就是研究和掌握作者語言,加深對作者的認識和了解。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引領學生針對文本內容進行細讀,對語言保持較高的敏感性,在推敲語言的基礎上把握關鍵點,真正做到“批文入情”。例如:針對《變色龍》一文,作者結合時代特征創作出奧楚蔑洛夫這一經典的人物形象,對其的語言描寫相對較多,以“得了,你干什么發抖呀?嗚嗚……嗚嗚……這壞蛋生氣了……好一條小狗……”這句話為例,這是主角奧楚蔑洛夫所說的話,其說這一句話時已經了解到狗是哥哥家的。引導學生仔細推敲這一段話,掌握其中不合理之處,通過分析可發現奧楚蔑洛夫在說出這一句話時,使用“你”來稱呼狗,這是與日常生活習慣完全不同的稱呼,一般來講“你”是稱呼同類,而對狗則稱呼“它”。奧楚蔑洛夫這樣稱呼,將會使得自身與狗保持在相同地位,表現出他當時的心理狀態。通過細致閱讀這一段文本,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字面含義,還可以引導學生理解到“狗”表示“將軍的權勢”,奧楚蔑洛夫與將軍處于不同地位,所以其用“你”來稱呼狗,表達自身對將軍(權勢)的敬意,將身份與狗保持同等地位。
(三)從點到面細讀文本,理解與認識文本
每一篇文章都是由不同文字組成的,其中融入作者的心理狀態和情感。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詳細講解和展示文章大體內容,還要精準、明確體現作者期望借助文字展示或者表達的情感思想,幫助學生實現由點到面,仔細揣摩、分析文本語句,認識和體會文章具備的深層次內涵。例如: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筆者就結合文本實際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展開閱讀分析,幫助學生分辨、認識文中各類生字詞。首先,要為學生展示文本具體寫作背景,因為作品反映的時代距離學生的現實生活遠,學生在分析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障礙,教學時,筆者先為學生展示魯迅先生所處的年代以及社會特征,讓學生了解時代背景。其次,結合學生對其認識,引領學生由點到面展開文本閱讀,引領學生逐步將文本內容拆分,可以先引導學生對自己比較感興趣的語句進行分析,之后再將不同內容系統化整合,整體把握與了解文本框架,感受文本情感特征。在細讀文本過程中,為保證學生深層次研究分析文本內容,筆者引導學生進行閱讀,閱讀中給予適當的支持,提出各類問題,并引導學生分享自身的感受。如:閱讀時,有學生認為“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語句十分優美,主要采取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地描寫出百草園內不同生物的無限生機,充滿童趣童真;也有一部分學生認為“光滑、碧綠、紫紅、高大”等核心詞語能夠讓景物特征精準、生動地展現出來。學貴有疑,在文本閱讀教學結束后,也有學生指出自身閱讀時遇到的疑問,如:文章“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這一句話當中“確實”與“似乎”兩者是否存在矛盾,針對這一問題,筆者鼓勵學生共同進行討論,有學生認為“確鑿和似乎”兩者并不矛盾,其中“確鑿只有”是從大人角度分析,沒有任何吸引人注意力的東西,而“似乎”則從小孩角度出發,表示對這一判斷把握不精準,這從表面體現出孩子眼中的世界都是有趣和新奇的。通過此類回答,筆者判定學生基本已經把握問題大致含義。最后,結合學生閱讀情況提出問題:“借助閱讀聯系上下文,同學們還發現什么?”此時學生發現,作者對童年故事印象十分深刻,對童年時光十分懷念和留戀。
(四)把握寫作手法,讀懂文章中心
把握文章寫作手法組織實施精細閱讀,就是要求學生對文本敘事情況及藝術展開深度、全面分析,明確掌握其所體現的深層次含義,即把握文章語言、故事層面雙重內容,借助文本環境、文本當中人物角色、文本描述的情境等把握故事整體大概,接著基于文本故事內容分析研究相關話語,依托“故事情節是被敘述出來的”這一核心原則進行細讀。例如:《桃花源記》一文主要描述了陶淵明想象與創設的一個空間環境,文中作者并沒有采取直接、常規敘事的模式,而是選擇武陵人捕魚視角引入整篇故事,從內聚焦敘事角度轉變為零聚焦敘事;作品創作以及文章語句規劃時,作者主要從漁人視角展開研究分析,使得桃花源環境空間十分美好又迷幻多彩,引發讀者的興趣。再對其展開深入研究分析可以發現,《桃花源記》選擇雙重對比的寫作方法,漁人體現出的現實功利、背信棄義,其正好對照出桃花源人們的淳樸真誠,此類對照就是現實生活與理想世界的對照,其折射出現實生活的不堪,讓人幻想美好和光明。借助寫作,幫助學生細讀文本,可以拓寬學生的閱讀思路和視野,讓學生明確桃花源并不是單純的幻想世界,而是反映著現實世界。
(五)重視差異,文本多樣化解讀
學生的成長及發展環境有一定差異,在閱讀文本內容時將會產生不同的認識和想法,對文本描述的環境、人物形象解讀內容各不相同。在組織開展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量為學生提供適當自主探索的空間、時間,調動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具體教學時,教師可以依托學生存在的個性特征對其進行適當引導,避免學生出現“為獲取答案而進行閱讀”的不足認識,要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意識,仔細分析和探究文本當中的核心文字,以此來提升其思維能力和水平。例如:在教學《皇帝的新裝》時,鼓勵學生個性化賞析文本內容,細讀文本各個部分并提出專屬的想法。這是一篇童話故事,有啟示價值,教師可借助學生自身經驗,進行趣味化設計,引導學生思考文本內容,以此提升學生想象和探究能力,正確掌握人物描寫方法,感受文本思想含義,如:提出問題:“假如你參與游行,你能夠說真話嗎?從大臣們表情、群眾交流內容等方面你可以發現什么?”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分析,說出自己的見解,引導學生認識到大臣們的愚蠢與虛偽等,感受孩子真誠的可貴,要有良好的認知,要成為一個無私無畏、敢于說真話的人。
四、 結語
綜上所述,閱讀是初中語文教學中重要的環節。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教師可適當引入文本細讀教學策略,引導學生通過由淺入深、由點到面、推敲語言、分析寫法等策略仔細品讀文本內容,感悟和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發掘文本寫作方式以及獨特之處,逐步深化文本內容,完善自身知識體系。
參考文獻:
[1]孫瑀晨,楊書評.淺析“文本細讀”在高中語文小說閱讀教學中的應用——以《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為例[J].新課程研究(下旬),2022(9):50-52.
[2]林金鐵.文本細讀助力學生有效品讀課文——小學語文文本細讀教學策略[J].基礎教育論壇,2022(32):60-61.
[3]吳珊珊.“學習任務群”視域下的高中語文文本細讀策略研究——以《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與地壇(節選)》群文閱讀為例[J].教師,2021(13):25-26.
[4]胡碧虹.基于核心素養探索高中語文文言文文本細讀教學的有效策略——以《蘭亭集序》為例[J].教師,2022(17):21-23.
[5]張海朋.倒逼式閱讀,透一葉而知全秋——中學語文文本細讀教學策略的實踐與探索[J].語文教學與研究(上半月),2022(1):130-132.
[6]吳永峰.立足文本,深入細讀——淺談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文本細讀策略[J].中外交流,2021,28(6):1481-1482.
[7]李紅霞.在探究中增能力于細微處覓真知——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文本細讀對策分析[J].中外交流,2021,28(5):24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