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俊

2012年11月23日,中國第一代艦載戰斗機殲-15在遼寧艦上成功著艦。國人無比自豪,就連指揮艦載機起飛的姿勢,也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航母style”。
當人們還沉浸在喜悅之中時,有一個人卻因過度勞累突發心梗不幸殉職,他就是殲-15艦載機研制現場總指揮羅陽。
1978年,17歲的羅陽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飛機制造系高空設備專業就讀。
大學畢業后,羅陽被分配到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工作。那個時期,軍工企業不景氣,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在長達數年的時間里只有一兩個型號的任務。但即便在最困難的時候,羅陽辦公室里的燈也總是亮到深夜。
航空報國的情懷和刻苦鉆研的精神,讓羅陽從一名設計員最終成為中國航空工業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羅陽帶領沈飛殲-15艦載機研制團隊,踏上了一條披荊斬棘之路。
21世紀初,隨著遼寧艦的立項,中國開啟了航母發展紀元,擁有一款能配合航母使用的艦載機,成了擺在中國航空人眼前的重大課題。然而,無論對于沈飛集團還是羅陽而言,即便之前有過豐富的殲擊機設計和制造經驗,殲-15艦載機的研發任務依然是一條漫長的征途。
海基降落與陸基降落,看似只是著陸地點的不同,卻給艦載機提出了完全不同于陸基飛機的眾多難題。由于起降方式不同,機體大小必須適應航母上局促的空間,而且由于艦載機著艦速度比普通戰斗機著陸速度要快得多,對整機強度的要求更高。此外,還需要適應海上工作的抗水、耐腐蝕等要求,每一項內容都牽扯到復雜的技術革新。
為了按時完成殲-15的研制任務,羅陽準備從制度和流程上進行提速,他提出把先設計再制造的串行流程改為同時進行。在羅陽的主持下,新的研發模式使效率提高了40%左右,大大縮短了研制周期。
隨著航母艦載機上艦飛行的日期越來越近,羅陽身上的壓力也變得越發強烈,他的工作節奏從最初的每天11個小時,到最后沖刺階段的每天20個小時。
2012年11月18日,遼寧艦行駛于茫茫碧波之中,殲-15艦載機正緊張地進行著艦訓練。這是羅陽上艦的第一天。
在艦載機起落試驗中,沈飛的任務是觀察收集與飛機保障相關的數據,這意味著羅陽要站在艦島上,仔細觀察每架飛機在觸艦瞬間的飛行狀態,經受一次又一次飛機起落的巨大沖擊。
對于艦載機來說,完成從陸地到海上的跨越,才是艦載機的終極目標。艦載機因此被公認為是戰斗機研發中最具有挑戰性的機種,而艦載機的飛行員則被譽為“刀尖上的舞者”。
艦載機要完美地降落在航母上,除了飛行員要有高超的技術以外,戰斗機的性能指標必須到位。世界公認的艦載機發展史,是用飛行員的鮮血寫就的,失敗與成功有時只差一步。
作為殲-15艦載機研制現場總指揮,羅陽的使命就是協調各個單位和環節,消滅這“一步之差”。
2012年11月23日,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刻終于到來,這一次殲-15戰機不再做“蜻蜓點水式”觸艦復飛,而是首次真實地著艦。
上午9時,一架編號“552”米黃色殲-15艦載機飛臨遼寧艦上空。殲-15在飛行員的操縱下,降低高度,調整姿態,瞄準航母俯沖下來,一股強大的沖擊波,撞擊著羅陽的身體。戰機的尾鉤精準地咬住第二道攔阻索,第一道著陸胎痕深深地刻在了遼寧艦的飛行甲板上。歷經驚心動魄的兩秒鐘,滑行不足50米,戰機戛然而止。
當天上午,遼寧艦首批艦載機全部完成了航母起降飛行訓練,在場所有人的緊張終于得到釋放。盡管羅陽已經胸有成竹,緊張和興奮還是一起擠壓向他的心臟。
中國首批艦載機成功完成航母起降訓練,遼寧艦不僅成了一艘真正的“航母”,也圓了幾代航空人讓戰機從陸地跨向海洋的夢想。中國有能力從淺藍走向深藍,從近海走向大洋。
2012年11月25日,艦載機起落試驗成功的第二天,遼寧艦勝利返航,人們歡呼著迎接英雄凱旋。而就在這一天,因過度勞累,羅陽永遠地離開了。
擇一業,終一生,忠誠奉獻,逐夢藍天。這是羅陽的選擇,也是中國航空人無悔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