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晟

素有“旭日東升,蓮花福地”之稱的沈陽市康平縣東升滿族蒙古族鄉東升村,其區域面積13.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2萬余畝,有3個自然屯,8個居民小組,2073人。這里曾是一個典型的“分散經營、靠天吃飯”的農業村,農戶雖不缺土地,但大多種植玉米,一年到頭掙不到幾個錢,村集體經濟較為薄弱,發展一度陷入“想致富卻力不從心”的窘境。
如今的東升村,村強民富環境美,村集體經濟賬上余額達 300 萬元,人均年收入超過2萬元的農戶比比皆是。“俺們現在的生活和城里人沒啥區別,日子越過越紅火、越過越幸福。‘幸福東升的引路人功不可沒!”這個村民口中經常提及的“引路人”,就是東升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趙龍。
抓黨建,擦亮黨徽當先鋒
2017年6月,趙龍擔任了村黨總支書記。村民渴望改變現狀、過上好日子的期盼,讓趙龍暗下決心:“必須俯下身子創新實干,想方設法切實提升鄉親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鄉村振興,離不開黨建引領,離不開黨員干部的擔當。趙龍首先從抓實抓細農村黨建工作入手:突出務實、管用、有效,以“壓實責任、健全制度、創新形式、強化教育”四項舉措為抓手,從嚴落實“三會一課”、主題黨日活動等制度,有效提高組織生活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結合農村黨員生產生活實際,趙龍不斷豐富和創新黨的組織生活形式與內容,把黨課從村部“轉場”到田間地頭、合作社種植區、人畜分離養殖區、環境治理現場……授課人把黨課講得生動,黨員們聽得認真,干事創業、為民服務的熱情和決心也被充分激發。
為進一步提升村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趙龍每季度都組織評選“星級黨員”,利用宣傳長廊、“黨員之家微信群”等進行廣泛宣傳,全村黨員戶都掛起標識牌,亮出身份、承諾踐諾,叫響“我是共產黨員”,營造出奮勇爭先、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
“陽光村務公開化,群眾不僅心里亮堂了,也知道了村干部都為群眾干了哪些實事好事。”在趙龍的帶領下,東升村“兩委”堅持讓村務在陽光下運行,各類村級事務無論大小都要經村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才施行,讓村民明白、放心,讓村干部清白、安心。
進百姓門、解百姓憂,方能暖百姓心。趙龍與村“兩委”班子成員一有時間就走訪老黨員、村民代表、重點人員、幫扶對象等,了解村民的發展意愿。在走訪過程中,趙龍和村干部對村民反映的問題和困難,能快速解決的就快速解決,不能“立竿見影”的就帶回村部認真分析,定出解決時間和方式,傾盡全力為村民辦實事解難題。
圍繞開展“振興新突破、我要當先鋒”專項行動,東升村黨員共制訂40余份“先鋒計劃書”,黨員干部帶頭聯系服務群眾,做到“四必聯系、四必探訪”,即群眾有不滿情緒必聯系、有突發事件必聯系、有矛盾糾紛必聯系、有特殊困難必聯系,低保及五保家庭必探訪、危重病人家庭必探訪、空巢老人及留守兒童家庭必探訪、信訪戶必探訪,受到了全村人的一致好評。
促振興,村社一體謀共富
有田無人種,種田不掙錢;村民外出打工多,村里留守老人、兒童多;種植玉米“靠天吃飯”,農戶單打獨斗增產卻不增收。這些鄉村振興路上急需解決的問題,東升村都遇到過。東升村并不缺乏土地資源,人均耕地5畝多,“不能守著‘聚寶盆卻過不上富日子!”趙龍望著肥沃的田野自言自語。
大家的事大家議。趙龍帶著村“兩委”班子成員通過走訪考察,決定改變傳統作物分散種植的現狀,做活土地流轉整合文章,采取合作社運營模式,打造村集體經濟增收“強引擎”,更重要的是讓村民參與合作社運營,捧上“鐵飯碗”。通過高度組織化促進農業生產結構優化,提高產業化水平,繼而實現農民收益最大化、風險損失最小化。
在合作社成立之前,不少村民持懷疑觀望態度,都想增收致富卻害怕“竹籃打水一場空”。趙龍和村干部、黨員戶不僅帶頭將自家土地拿出來做試點,還主動挨家挨戶做工作,向村民詳細介紹合作社的運營模式、發展前景,耐心解答他們的疑問,打消他們的顧慮。很快,全村有219 戶村民加入合作社,對于未入社的村民,村“兩委”則組織動員進行土地置換,使合作社土地集中連片。同時,村“兩委”選派種植能手外出學習先進技術、掌握市場信息,在農資投入和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做足了準備……
資源變資產,唱好“流轉曲”;資產變股本,唱好“發展曲”;農民變股東,唱好“增收曲”。在趙龍的努力和帶領下,黨員帶頭入股、村民自愿參股,成立了康平縣首家由村黨總支創辦的村集體合作聯社——康平縣龍旭種植專業合作聯社(以下簡稱“合作聯社”)。
合作聯社共流轉土地5200畝,按照每畝500元折股5200股,將村集體固定資產和上級扶持資金按照每股500元折股8160股,采取“保底+股份分紅”的方式對收益進行分配。2016年,東升村作為遼寧省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試點村,利用200萬元獎補資金購買了拖拉機、旋轉犁、氣動多功能播種機等農業機械,農作物生產實現了全程機械化,耕種服務由外部購買轉為內部供應,大幅降低了生產成本。合作聯社堅持規模化種植,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種植結構,積極發展雜糧種植和雜糧粗加工,引進先進機器設備,通過脫皮、破碎、分級、拋光等標準化工藝,制成綠色健康的玉米加工產品,并達到特一級標準,使玉米附加值增加了三四倍。目前,東升村雜糧加工廠年凈收益超8萬元,直接帶動100余戶村民增收。2022年,東升村集體經濟年收入60萬元,入社社員人均增收3000元,村集體固定資產達到了1000萬元。
從昔日沉睡的土地里不斷挖出“金疙瘩”,讓全村人動力滿滿。每年的股東分紅大會更像聯歡會,鄉親們齊聚一堂,歡聲笑語,大家感謝黨的好政策,夸贊有勇有謀的“能人書記”趙龍。“我是黨員,就該拼搏奉獻,讓東升村村民過上好日子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趙龍的幸福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