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碩士畢業前夕,忙碌完答辯,我匆匆趕回家中。這次回家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幫著母親賣玉米。母親叨嘮這件事情已經很久了,但因為我上半年學業繁忙,加之母親胳膊受傷,致使延宕至今。
我們把玉米裝袋,每一袋100斤。次日不到3點,母親就醒了,并喊我起床。我和母親各開一輛三輪車,一前一后。明亮的月光,安靜平和地關懷著大地。一個人的生活,是很艱難的。要是父親還在,何必要等我回家?想到這些,那月色便在我心中黯淡了下來。
3點19分,我們到達賣糧食的市場,空無一人。在和母親等待的過程中,一陣轟鳴的馬達聲突然停止了,一人騎著三輪摩托車也來到了這里,嘴里嘟囔著:“你們也是賣糧食的?”母親則回答道:“是啊!”“都說早來早來,這哪里有人啊!”他發了一句牢騷。
過了沒多久,人漸漸多了起來,大家互相調侃,黑夜中不時傳來幾聲爽朗的歡笑。黑夜中,我觀察周遭的人,前來販賣玉米的人,大多都垂垂老矣,銀絲在夜色中也清晰可辨。他們聊的是對未來的安排,現實的不滿和瑣碎,還有干不動農活的無奈感。
時間一點點地流逝,我正在三輪車上閉眼養神的時候,朦朧中聽到一句:“玉米怎么樣啊?”母親見狀,趕忙湊過來,和氣地回答:“我們剛打的(脫粒)玉米,我們的玉米崗好(很好)。”
“你們要多少?”商販問道。
“我們也不知道,光知道這個最近的價格在1.4元左右。”母親試探著回答。
“到不了這個價,給你們1.3元多點吧。”
第一次的試圖交易在簡短的交流中宣告結束。母親對商販說,太低了不能賣,因為怕開價低了影響整個市場,遭人嫌棄。
本想我們的售賣會持續很久的時間,結果不一會兒,商販漸多。另一名商販過來瞅了瞅,問:“你們這個玉米多少錢?”
“我們聽說這個價格在1.4元左右啊。”母親言談之中充滿了客氣、殷勤。
“你們賣玉米,總歸說個價啊。”商販也笑嘻嘻地回復。
“那就1.4元吧,早賣了早利索,孩子還上學,剛有空回來跟我賣玉米。”
“好,拉過來吧!”商販痛快地說。
從三輪車搬到小貨車上,一袋子玉米100斤,沉甸甸的,我一個人自然招架不了。在商販、我、剛才攀談的老者的努力之下,終于將1310斤玉米粒搬運完了。
搬完玉米,商販們又開始尋找下一個目標。忙碌一年的收成,收入最終定格在1834元。我和母親開著三輪車離開。
兩年間,我已經經歷過兩次賣玉米的經歷。去年是商販去我們村子里收玉米,今年則是母親去集市上賣玉米。一前一后,價格差了1毛錢。可就是為了這1毛錢,母親甘愿披星戴月,不辭辛勞,來到這集市上售賣。生活的艱辛,往往就流露在這一分一毫之中啊!(作者為浙江大學博士研究生)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