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凱
谷物在中國具有特殊的符號意義。
常用漢字中有133個字以“米”為偏旁。“精”字的本義是“精舂過的上等白米”,而后被升華為一種精神文化,延伸出以下詞語:精彩、精英、精神、精髓。詞典里有很多與谷物有關的成語:五谷豐登、救命稻草、脫穎而出……
時至今日,很多人仍把工作和謀生稱作“飯碗”和“糊口”,程序員的綽號是“碼農”,創業之初叫“種子期”,秀恩愛被說成“撒狗糧”,升職要感謝領導“栽培”,企業家倡導“行業深耕”,公益活動被譽為“播撒愛的種子”,股市里“滿倉”意味著大家有信心,套牢賠錢會“關燈吃面”。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四周圍繞著一圈谷穗。谷穗能夠躋身國徽元素,也有著一段故事。1942年冬天,宋慶齡在重慶寓所宴請周恩來等人。爐火搖曳,映照著壁爐架上垂下的兩株剛剛采收的稻穗。這時有客人贊嘆稻穗“像金子鑄成的一樣”,宋慶齡說:“它比金子還寶貴。中國人口80%都是農民,如果年年五谷豐登,人民便可實現豐衣足食了。”周恩來意味深長地說:“等到全國解放,我們要把谷穗畫到國徽上。”1950年,這一想法成為現實。
(摘自《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