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龍
說起暑假的起源,有兩種傳說頗有趣味。一種說法是起源于我國春秋戰國時期曠世奇人鬼谷子,他當時隱居在云夢山的鬼谷洞教徒授藝,由于鬼谷洞內有一口山泉井,每到暑期,山泉就會噴涌而出,使水充滿整個洞穴,讓鬼谷子無法上課,所以只好放假。“放暑假”的傳統也就從此開始,并沿襲至今。
另一種說法是暑假本來叫塾假,是以前古代私塾的放假模式。一般是在夏天放假,為期12天,所以人們也把塾假叫成暑假。
不過,在古時學校的學規里,一直都沒有提到過放暑假的規定。直到隋唐時代,當時的最高學府國子監,才開始確立了國子學的假期制度。不過,它和我們如今的寒暑假不同,當時的假期主要有三種:田假、授衣假和旬假。旬假是指一個月每旬放假一天,即每十天放假一天,供學生們休息;田假則是專門為農忙時期而放的假,這時,農家子弟都會趕回家里去幫忙;授衣假,則起始于唐朝時期,意為九月天氣變冷的時候,專門放假給學生,讓他們回家準備御寒的衣服。
古代學子的假期豐富多彩,如玩陀螺、抖空竹、斗蛐蛐等傳統游戲都是增添假期趣味的方式。當然,要說假期最為興盛的活動非游學莫屬了。比如漢代學子為了向經學大師學習,他們會不遠萬里前往求教。當時游學者涉及地域之廣,班固《兩都賦》以“四海之內”加以形容。像許慎、蔡玄等許多名士都曾有過游學切磋經學、開闊視野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