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璽凡 何永芊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面對時代召喚,花垣縣職業高級中學(以下簡稱花垣職高)以開展“書香伴成長”主題比賽活動為著力點,推動讀書與育人雙向賦能,實現學而有方、學有所思、學以致用,以讀書之道培塑“未來工匠”。
近日記者走進該校,找尋那滋養師生的“書香味”“書卷氣”。
閱讀,內煉工匠之基
學生在校園里專注閱讀
“學校以‘書香班級評選為著力點,倡議每名學生都積極參與閱讀活動,寫征文、制作手抄報、參加演講比賽……讓學生在閱讀中拓寬知識視野、樹立遠大志向。”學校政教主任楊佳杰說,而今活動雖已結束,但校園里隨處可見書香滿溢的生動景象,處處皆有學生手捧書籍閱讀的身影。
“他們大都來自農村,客觀上存在閱讀資源相對匱乏、接受科學閱讀指導的途徑較少等問題,甚至連課本也不勤翻看,更別說是課外書籍了。”中養16班班主任歐陽熙涵告訴記者,如何調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是首要解決的問題。
班會課上,歐陽熙涵與孩子們誠懇交流,告訴大家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情,特別是選擇了職業學校就讀后,更需要日復一日鉆研技能,讀懂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勞動模范這本“榜樣之書”。
隨后,她結合實際情況,為學生們挑選了一本合適的閱讀書目——作家余華創作的長篇小說《活著》。“命運或有不公,但要充滿希望向前。”歐陽熙涵明白,這群學生內心多少有些自卑,可能已經放棄努力,但作為教師,她要在職業教育的沃土上,重新播撒種子,陪伴學生成人成才。
令歐陽熙涵沒有料到的是,成績優異、儀表談吐等方面出眾的唐圓(化名),最先被打動而后敞開了心扉。“《活著》這本書觸及到了她不愿與別人提起的過往。”歐陽熙涵說,由于家庭變故,唐圓不得不選擇來花垣職高就讀,以此減輕家中負擔,書里的情節讓她感慨命運的無常。
“學習的壓力和對新學校的陌生讓我感到窒息……直到,我遇到了我的益友《活著》。”在班主任的鼓勵下,唐圓勇敢站上舞臺,真情流露、娓娓道來,把曾經失去的信心找了回來,贏得了在場師生的熱烈掌聲,最終獲得全校“書香伴我成長”主題閱讀活動一等獎。
一個學年以來,中養16班的學生們從面對閱讀教育的不屑到正視,再到主動參與,由“要我讀”轉型成了“我要讀”,實現了個人成長的跨步飛躍,最終獲頒書香班級。
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組合拳”下,而今在花垣職高已形成常態化讀書機制。“通過書香校園建設這個載體,我們的校風學風、專業建設都有了明顯變化,學生的整體面貌也迎來了新變化。”校黨支部書記龍世平說。
閱讀,外塑文化自信
不僅是書本閱讀,在花垣職高還有一本更寬厚、更豐富多彩的“書”為師生所讀,那就是民族文化。
2016年,中國湘西(花垣)蚩尤文化研究基地落戶花垣職高,學校成立專門工作領導機構“花垣蚩尤文化研究會”,以所處區域和所擁有的民族文化為基礎,因地制宜,挖掘和整理苗族文化的精髓,以“民族文化進校園”為傳承方式,創新教學模式,寓教于樂,學始于樂。
在傳承發揚少數民族文化的濃厚氛圍之下,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潛能也得到了充分的挖掘,也讓苗族文化成為了學生的第二課堂。
學校藝體館里、非遺廣場上、操場中,苗鼓、蚩尤拳、地獅等社團課如期進行,8位傳統體育項目教師,帶著“讓這群學生多一項傍身技能”的初心,帶領零基礎的學生們進行練習,風雨無阻。
校民族文化辦公室主任吳吉榮從2016年開始便利用課余時間,深入調研苗族文化,最終完成了《苗漢英三語特殊性的比較研究》等多本校本教材的編輯。
作為英語老師,吳吉榮認為在教學中引入苗語,實現三語互動,不僅能調動起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還能讓他們加深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像我們苗語說‘紅布,是把‘布字放在前面,修飾它的詞放在后面,當學生們以熟悉的方言作為語法學習的突破口,就容易理解多了。”教學中,吳吉榮邊教授邊摸索,讓學習基礎相對薄弱的中職學生重拾信心。
從紙上的“書本閱讀”到本土文化的“大閱讀”,多年來,花垣職高將閱讀作為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長遠工程,不斷增強文化軟實力,在全校形成了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濃厚氛圍,助力學生汲取閱讀之力、夯實成長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