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玲
閱讀綜述
論據是支撐論點的材料,是作者用來證明論點的理由和根據。論據可分為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兩大類。事實論據是對客觀事物的真實描述和概括,是證明論點最有說服力的論據,包括具體事例、概括事實、統計數字、親身經歷等。道理論據是指那些來源于實踐,并且已被證明和檢驗過的斷定為正確的觀點、原理、定律、公式等,以及經典著作、權威言論、名人名言等。
議論文閱讀中關于論據的考點主要有:
1.辨析論據類型,理解其作用。
一般的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區分起來比較容易,要注意引用名人言論與名人事例的區別。引用名人言論來證明論點的是道理論據,引用名人事例來證明論點的是事實論據。
道理論據能使論證更概括、更深入,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如果引用名言,還能夠增加論證的權威性;事實論據通過列舉具體、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能增強文章的說服力;用事實或道理作對比的論據能使對與錯更加分明,使正確的觀點更容易被讀者接受。
2.補寫論據。
補寫論據要注意:補寫的內容要真實準確,不能張冠李戴,更不能胡亂編造;要有針對性和說服力,能很好地支撐論點;要典型、有代表性,不宜太生僻;表述力求簡潔流暢。
3.分析觀點與材料之間的內在聯系。
觀點在議論文中就是“論點”,即作者的見解和主張;材料在議論文中就是“論據”,即作者建立觀點的理由。觀點與材料、論點與論據,是統率與被統率、被證明與證明的關系。
典例呈現
讓中華文化煥發新活力
◎康 巖
2022年5月,第58屆“亞廣聯獎”評選揭曉,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文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獲得“電視娛樂節目獎”。這檔節目能獲此殊榮,在于它挖掘古籍中蘊含的精神財富,以“戲劇+影視+文化訪談”的形式提煉、展示,為古籍的保護、傳承和利用提供了范例。
古籍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深邃智慧。從古老的甲骨卜辭、鐘鼎金文、簡冊帛書,到手抄印刷的書籍手卷、線裝書冊,歷史悠久、卷帙浩繁的中華典籍,承載著中華兒女豐富寶貴的歷史記憶、思想智慧和知識養分,是國家和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基石和心靈寄托。
推動古籍保護傳承,要細化古籍保護措施,提升古籍整理研究能力。首先,要開展古籍普查,摸清古籍資源狀況。2020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評選并公布了第6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累計收錄古籍13026部,命名203家“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其次,要改善古籍保存條件,確保古籍資源安全。再次,要提升古籍修復能力,對瀕危古籍更要搶救性修復。另外,要根據不同類型古籍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做好整理研究和編輯出版,防止低水平重復。
推動古籍保護傳承,還要向科技要動力,向創新要活力。華南理工大學制漿造紙國家重點實驗室古籍保護與利用研究中心,采用智能化古籍脫酸增強裝置對整本古書進行脫酸加固處理,讓面臨風化消失風險的古籍“重獲新生”。江蘇省以“珍貴古籍數字資源集成”為基礎,統籌全省古籍收藏單位古籍數字資源建設,把各種古籍文化展覽從線下搬到線上,讓讀者在“云端”就能感受中華古籍之美。
推動古籍保護傳承,更要挖掘古籍時代價值,實現“古為今用”。準確把握古籍文化內涵,在古今之間實現“搭橋”“聯心”“融通”,將古典價值融入當代表達,可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從《典籍里的中國》到《國家寶藏》,從《上新了!故宮》到《唐宮夜宴》……這些“活”起來、“動”起來、會“說話”的古籍,既能迸發穿越時空、直抵人心的文化力量,又能帶給人們精神給養和智慧啟迪,為新時代社會發展提供生生不息的思想動能。
留存在中華大地上的古籍,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文化血脈,成為我們厚植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把古籍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定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力量。
(選自《人民日報》2022年5月16日,有刪改)
●借鑒
文章第四段畫線部分運用了什么論據?有何作用?
答:
【解析】本題考查論據的使用。畫線句子舉了江蘇省對古籍數字資源建設的事例,屬于事實論據,是為了論證本段“推動古籍保護傳承,還要向科技要動力,向創新要活力”這一分論點,能使論述更有說服力。
專項訓練
讓事業激勵人才
◎馬祖云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實踐證明,推進事業、謀劃發展,歸根結底要依靠雄厚的人才實力。新春已至,許多行業在聚才、引才、興才上出真招、實招,為未來的奮斗鉚勁蓄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事業激勵人才,讓人才成就事業。”事業因人才而興,人才因事業而聚。無論是回溯歷史還是觀照現實,干事創業離不開人才,成就偉業更仰賴于大批人才涌現。與此同時,人才成長也離不開事業所提供的舞臺。事業與人才,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事業是磁場,吸引匯聚人才。志存高遠的優秀人才,往往擁有澎湃的家國情懷、遠大的理想抱負,自覺將報效祖國與實現人生價值緊密聯結在一起。偉大的事業具有強大吸引力、感召力,讓天下英才同向匯聚。建設新中國的偉大愿景,吸引著朱光亞、錢學森、鄧稼先等老一輩科學家投身祖國建設。振興中華的偉大夢想,召喚黃大年等優秀科學家堅定理想追求、矢志科技報國。大有可為的新時代,為發揮才智、綻放光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推動各類人才奔赴干事創業的星辰大海,成就了“巨海納百川,麟閣多才賢”的氣象。
事業如沃土,孕育培養人才。人才如粒粒種子,事業似廣袤沃野;種子離不開土壤,向上生長需要悉心栽培。厚植事業發展的土壤,遍灑陽光雨露,才能更好助力人才成長。“兩彈一星”事業,培養出中國“氫彈之父”于敏等眾多科技領軍人才;“北斗”全球組網,孕育出大批80后、90后青年人才;載人航天工程,造就了大量專門人才。縱橫的現代交通網絡,震撼的大型基建工程……成就的背后,是一批批優秀人才的接力奮斗、茁壯成長。
事業似熔爐,考驗鍛造人才。人在事上練,刀在石上磨。干事創業往往意味著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也是淬煉能力、增長才干的過程。打贏脫貧攻堅戰,有多少崇山峻嶺需要跋涉,有多少風險挑戰需要攻克,有多少矛盾難題需要破解。艱苦創業的環境,磨礪出無數能干事、干成事的優秀人才。李保國不求名利、不畏辛勞,把科技成果和論文寫在太行山上;毛相林敢向絕壁要“天路”,成為帶領群眾脫貧的時代楷模;黃文秀回鄉奉獻,用生命詮釋初心和使命,譜寫新時代青春之歌……“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不凡的征程、艱苦的創業,歷練著敢于擔當、善于作為的時代英才。
“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深刻理解人才發展與事業發展的辯證關系,準確把握人才與事業發展的客觀規律,為各類人才搭建干事創業的平臺,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環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們必能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為團結奮斗、同心筑夢匯聚磅礴力量。
(選自《人民日報》2022年2月9日,有刪改)
●訓練
文章第五段畫線部分運用了什么論據?有什么作用?
答:
【本期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