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歲的劉玉巧在江蘇淮安一家農貿市場賣鮮肉,攤位里放著一架電子琴。她說自己從去年開始學彈琴,每天都會抽出一兩個小時練琴。她想學更多東西,讓自己充實起來,音樂對她而言是美的享受。
在許多人的刻板印象中,寫作、繪畫、彈琴都是“陽春白雪”,和菜市場里的“下里巴人”并不搭邊。實際上,藝術固然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與專業技能,但一些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同樣可以和藝術產生關聯。豐富的人生閱歷、真實真摯的情緒情感,都為藝術提供了源頭活水。
現在,工具理性大行其道,讓不少人熱衷于用“有沒有用”來衡量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互聯網讓更多普通人有機會被看見,彰顯了一些人與眾不同的精神內核與價值追求——他們沒有鉆進“錢眼”,而是在現實生活與精神世界中尋找某種平衡。在不耽誤生計的前提下,寫作、畫畫、彈琴顯然也能成為普通人追求生活的選擇。
在一個需要終身學習的時代,哪怕年歲稍長,重新開始學習也不算晚。一個健康、成熟的社會,不僅要尊重和包容“賣肉大姐彈琴”,還要為普通人豐盈精神家園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和社會支持。
(摘編自《福建日報》2023年4月25日)
◆素材解讀
1.豐盈精神家園。劉玉巧,在做生意之余抽出時間練琴,是一種美的享受,在帶給自己快樂的同時,也給別人帶去了快樂。平凡的世界里,一些普普通通的勞動者,有著豐盈的精神家園,委實讓人感到欣喜。
2.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劉玉巧55歲學彈琴,實屬不易。當今時代,信息量巨大,知識更新快,我們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緊跟時代步伐。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活到老,學到老。
◆適用話題
精神家園 終身學習 詩意人生 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