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時序上講,立夏之時,北半球氣溫整體開始升高。但若深究其義,在春、夏、秋、冬4字中,“夏”和“冬”的字形與本義似乎都不太好解釋,尤以“夏”字最為難懂。而且,在已發現的中國最早系統文字甲骨文中,至今沒有找到被公認的“夏”字。
一年有四季是時序常識,為什么甲骨文中無“夏”字?一種觀點是,殷商時期一年只分“春”與“秋”兩季,尚無四季之說,將一年稱為一個“春秋”即是佐證,魯國編年體史書起名《春秋》也是這個原因。
不過,從中國最早的史書《尚書·虞書·堯典》的記載來看,包括“夏季”在內的四季說法在傳說中的堯帝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尚書·虞書·堯典》記載,堯帝曾指令相關官員編訂歷法,即所謂“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的記載:“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尚書》有古今之分,書中所記史料有的真偽難說。但在孔子生活的時代,春夏秋冬四季概念已為社會普遍接受應該是肯定的。到春秋時,“天有四時,春秋冬夏”已是常識,隨后,在戰國時期正式形成了二十四節氣,有了“立夏”。
有學者將金文“夏”字的構成拆析如下:上方類似“頁”形的,指人的頭;右側類似“爪”字的,示意抓;中間類似“執”字,示意操持;左側類似“刀”字,代表開墾工具;左下方類似“卜”字,寓意觀測天象;右下方類似“耒”字,代表耕作農具。由此可見,“夏”與農業和季節關系密切,祖先造這個字時形象地概括了農人手持刀、腳踩耒,觀測天象等農忙的特點。
用“夏”字來定義熱天,原因即在“大”上。因為在夏季,植物、莊稼生長最快,變大了。從這種字義上講,將一年中的高溫季節定名為“夏”還是很形象的。所以《說文通訓定聲》引《三禮義守》稱:“夏,大也,至此之時,物已長大,故以為名。”
摘自《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