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廣峰 高夢彤



摘要:生態觀光旅游的發展處于三生空間之中,受其空間制約和影響,旅游業的發展反過來也促進三生空間質量提升和結構更新。闡述三生空間理念與發展生態觀光旅游的邏輯關系,有利于推動太行山生態觀光旅游可持續發展。利用扎根理論系統分析游客對三生環節的需求表達,挖掘游客在太行山生態觀光旅游與生態保護、生產效率、生活質量協調發展中所關注的問題,研究發現:(1)三生空間在多因素影響下貫徹生態觀光旅游全過程;(2)游客對空間環境的感知大于對人的交流體驗感知;(3)對出現次數最多的主題進行排序,發現生態空間起領銜作用;(4)游客對精神層面的需求大于對物質層面的需求。最后從智慧景區建設、旅游項目開發、社會融資結構優化等方面提出推進太行山生態觀光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建議,為相關部門規劃建設和業內研究提供重要依據。
關鍵詞:太行山;生態觀光旅游;三生空間;扎根理論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1573(2023)02-0077-07
生態旅游的概念最早于20世紀90年代引入國內,經過近30年的發展,生態旅游已成為一種增進環保、崇尚綠色、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旅游方式[1]。發展生態觀光旅游是《太行山旅游業發展規劃(2020—2025)》豐富特色旅游多元供給、優化太行山專題旅游線路的重要內容,也是該地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同步實現的重要途徑。太行山是多個國家戰略和重大規劃的重疊區和支撐區,太行山生態經濟建設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過程中的重要內容,是推動高標準建設承德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的重要部分。大力發展太行山生態觀光旅游,有利于推進經濟發展綠色化和產業發展生態化,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推進[2],有利于將自然發展、社會發展、人自身發展有機融入到協同推進綠色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國家謀劃之中,有效發揮其協同聯動發展的戰略性功能優勢,對服務國家重要戰略的落地實施具有重要價值內涵和實踐要義,同時對當地提振鄉村振興、產業興旺具有巨大推動力。
一、文獻綜述
三生空間是生態空間、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的統稱,三者既相互獨立,又在不同時間階段存在相互促進、相互演化的共生耦合關系,其與旅游經濟的關系是一個空間結構有序變遷和空間屬性質量提升的協同演化過程[3]。生態觀光旅游經濟發展處在三生空間之中,受其制約和影響,旅游產業的發展也促進三生功能的提升和經濟環境的發展。探討生產、生活、生態在同一空間下與太行山生態觀光旅游的互融共生關系和優化路徑是促進太行山旅游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
已有文獻對不同類型發展地區的“三生”空間格局演化和旅游發展的空間矩陣關系、演化關系、發展路徑等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相關的空間優化和功能提升建議。從多功能交互、多層次聯動的綜合視角,分析旅游驅動型傳統村落“三生”空間功能更新的特征,探索功能更新與旅游鄉村社會的互動邏輯[3]。從旅游發展過程和用地時間變化出發,分析鄉村旅游發展、土地綜合整治和生態建設的階段性變化關系,定量分析得出土地利用功能變化分別表現為生產功能轉化為生態復合功能、生活復合功能,空間利用功能呈現多元化和復合化特征[4]。通過觀察和統計“三生”空間演化情況,研究旅游地“三生”空間的發展瓶頸及優化路徑,提出優化生活空間質量、生產空間效能、生態空間保護、旅游產業創新以及土地利用五方面建議[5]。基于人地關系理論,發現戶外旅游推動生產空間由第一產業為主向旅游服務第三產業空間轉型,生活空間由村落集散型向現代集聚性轉變,生態空間由單一型向復合型轉化[6]。
綜合現有研究來看,目前缺少對三生空間和旅游發展的以人為視角的主觀評價分析。本文在分析三生功能與生態觀光旅游發展邏輯關系的基礎上,從游客觀光評價的角度對三生功能與生態觀光旅游的互融發展作出補充。扎根理論通過對被研究者的行為、意圖和情感進行解釋性描述,可幫助研究者找出研究問題的不足進而改進研究方案。由于旅游研究的定量數據較難獲取,近年來,尤其是2020年至今,利用扎根理論這一定性方法研究旅游問題的文章數量增多。因此,本文利用扎根理論對游記樣本分析,探討以優化三生功能和整體空間環境提升旅游服務質量的方法路徑。
二、三生空間與生態觀光旅游發展的邏輯關系
(一)三生空間與生態觀光旅游互促共融
1.生態空間是基礎保障。生態空間是生態觀光旅游的自然基礎,包括森林、草原、濕地、河流、湖泊、荒漠以及特殊的生態紅線區,其核心功能是生態安全和生態景觀體系的建立與保護[7]。
太行山區自然生態環境好,區位條件優越,周邊城市群市場潛力大,也是我國旅游業發展最為成熟的山岳型旅游目的地之一,目前已形成西柏坡、紅旗渠、云臺山、五臺山、野三坡、皇城相府、王莽嶺等旅游品牌。在《河北省太行山高速公路沿線綠色產業帶發展規劃(2019—2022年)》《太行紅河谷文化旅游經濟帶總體規劃》等政策舉措推動下,河北省全面優化區域整體布局,加大政策配套資金和社會資本投入。環京地區環境保護稅率標準更加規范化,“水、陸、空”生態環境持續優化。河北依托承德市城市群水源涵養功能區,建設張家口—承德水源林,形成“塞罕壩模式”“承德山水”等經驗模式。
根據國家發改委、國家林草局支持的太行山生態綜合治理項目,2022年河北省內可安排營造林任務127.6萬畝,退化草原修復11.5萬畝,圍欄封育105千米,投資7.03億元,其中中央預算內投資6.48億元,省級配套0.55億元[8]。
2.生產空間是動力源泉。生產空間是旅游城鎮化地區的核心,其主要職能是承載游客游覽活動和創造旅游經濟效益。隨著旅游功能更新程度愈發深刻,旅游功能逐漸增強并發揮重要作用,促使產業結構更新升級。
太行山作為生態旅游資源的核心區域,擁有多處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游景區、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國家級森林公園、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等旅游目的地。各縣(市、區)依托太行山文化旅游帶,發展集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采摘、餐飲住宿、健康養生、民俗等于一體的精品旅游線路,實現農業生產、科技開發、旅游觀光、科普教育等多樣化功能。如邢臺市依托優越的資源條件,建設了一批以金沙河紅薯嶺生態田園、紅石溝生態休閑農場、抱香谷現代農業園區、太行醉紅蘋果小鎮、扁鵲藥谷產業園、內丘縣百果園、綠嶺核桃小鎮、泜陽農業生態園等為代表的生態休閑農業景區,更有多條休閑農業精品線路(見表1)。
3.生活空間是必要條件。生活空間是居民居住、消費和休閑等日?;顒佣纬傻目臻g,具有強烈的傳統性和較完整的社會結構基礎
[9]。隨著時空演變、人員流動和空間改造,新的生活空間網絡不斷形成。生活空間提供必要的住宿、餐飲、交通、醫療、公共設施以及其他商業服務的基礎條件,滿足本地居民生活需要,其所承載的歷史記憶、民俗傳統、人居環境等非物質文旅資源也是精神空間的總和,在觀光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承擔著部分旅游經濟職能。生態觀光旅游的承載地一般為鄉村,旅游經濟效益的增長推動了水電等基礎設施的提質建設,極大提升了當地的生活水平,吸引在外務工村民返鄉創業,促進了勞動力由外部向內部聚集,驅動生活空間功能更新和社會經濟轉型。
太行山生態旅游縣、鄉引進旅游企業并與村集體商定走旅游振鄉之路。旅游企業投資將村落民宅土地重新進行旅游規劃,開發高端民宿群,創建旅游產業扶貧基地,吸納當地群眾就業,使許多原本無人問津的傳統古村變身旅游特色民宿集群地和網紅打卡地,帶動村民就業增收,為鄉村經濟注入巨大活力。
(二)三生空間和生態觀光旅游鏈的關系結構
三生空間的本質就是對自然系統與社會經濟系統協同耦合不斷演化的過程(見圖1)。在三生空間理念下,生態空間的自然系統是基礎保障,生產空間的經濟活動是推動力,生活空間的社會和諧發展是最終目的。
三生空間是生態觀光旅游發展要素的根本來源,生態觀光旅游的產業發展要素基本上是依靠三生空間建立起來的。生態空間為生態觀光旅游提供了基礎的旅游資源,包括自然風光、歷史古跡、革命遺址等[10];生產空間為旅游提供了包括各種勞務和管理在內的各種行為;生活空間為旅游提供了旅游設施,包括旅游交通設施、旅游住宿設施、旅游餐飲設施、旅游游樂設施等。三生空間最終構成了食、住、行、游、購、娛這旅游六大要素的根本來源。
生態觀光旅游發展到一定程度能夠促進三生空間系統的和諧演化。第一,生態觀光旅游依靠當地的生態資源,通過加大對生態資源保護治理的力度,促進其生態美化和綠色發展。第二,旅游本身就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發展旅游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高當地居民的安居樂業質量。第三,旅游產業的發展會帶動周邊產業發展,其衍生產業的生產運作也會促進當地生產力的提升和產業結構的變革。綜合來看,生態觀光旅游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水平的產物,屬于三生空間的一部分,旅游的發展進一步整合了三生功能,與其互促共融,達到新的和諧局面。
三、扎根理論樣本分析
(一)研究方法和數據獲取
扎根理論基于經驗事實,注重對原始數據進行系統分析與歸納從而抽象出理論,不先入為主地構想問題,提出概念、范疇或假設的特性,以尋找社會現象的核心概念及概念間的關系[11]。游記作為一種被旅游體驗的時空約束濃縮而成的自傳體敘事,既是旅游者獨特的個性體驗和特定語境下的產物,也是旅游者本身對旅途記憶不斷建構的過程。因此,游記是在旅游語境下從游客視角探究生態觀光旅游的三生功能如何改善的最佳信息樣本。攜程、馬蜂窩都是國內知名的在線旅游網站,考慮到馬蜂窩游記的作者年齡偏年輕化,為獲取各個年齡段旅游者的游記,本文選取攜程游記作為樣本來源,得到有關太行山生態旅游的游記121篇。對樣本有效性進行篩選:
第一,確保從旅程開始到結束時全部過程的游記內容全面翔實、表述完整,排除過于簡短、不連貫的游記;第二,確保內容真實客觀,排除以營利為目的所寫的游記,或由旅游企業或旅游目的地為網絡營銷而寫的軟文;第三,樣本來源廣泛,包含不同旅游目的地、不同年齡層和性別的旅游者。最終得到78篇游記,將其中48篇用于編碼分析,剩余的30篇用于理論飽和度檢驗。
(二)樣本分析
1.開放性編碼。開放性編碼是資料收集與分析的過程,通過發現概念與范疇并予以命名來標示資料內容。用Nvivo12對樣本主題進行開放性編碼,形成866個主題,對這些主題內容進行逐句閱讀,排除與研究無關的內容,經過多次編碼、修正、篩選和優化,最后得到489個有用主題,并根據其出現頻率制作主題詞云圖(見圖2)。
筆者根據研究主題和概念之間的語義邏輯聯系,初步歸類提煉出研究所需的15個范疇:自然風光、歷史古跡、鄉村風貌、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服務、文旅業態、購物、娛樂活動、藝術、公共基礎設施、餐飲、民俗文化、特色服裝、住宿、文旅體驗。開放性編碼示例見表2。
(三)結果分析
按照以上對游客在旅游中的過程詳情記錄和情感體驗表達的深度分析,通過解讀游客對三生空間主題下的主觀表達,得出以下結論。
1.游客對三生空間概念下的生態觀光旅游體驗十分重視。本文從866個主題中得到489個與生態、生產、生活相關的主題,占比高達56.47%,其他主題聚焦在中國文化、太行山風格等旅游給人帶來的宏觀印象上,對于任何旅游類研究均適用。忽略這些宏觀范疇,三生空間貫徹生態觀光旅游的全過程,并對旅游經濟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
2.對空間環境的感知大于對人的交流體驗感知。人作為生產生活的重要部分,也在旅游過程中起到一定作用,但根據本文的樣本分析,很少提到與當地人有關的話題。因此可以初步判斷,在本樣本中,游客在生態觀光旅游中對景點游玩的關注度遠比對當地居民活動的關注度高。
3.生態空間、生產空間、生活空間三者對旅游所起的作用相得益彰,總體上生態空間起領銜作用,但實際作用大小無法判斷。對出現次數最多的7個主題進行排序,發現:自然風光主題(61)>管理服務主題(33)>民俗文化主題(30)>文化體驗主題(27)>娛樂活動主題(31)>住宿主題(24)>餐飲主題(17)。綜合來看,生態空間功能起主要作用。
4.游客對精神層面的需求大于對物質層面的需求。研究發現,游客在生態旅游過程中,對基礎空間資源、管理服務的需求>對文化體驗的需求>對吃、穿、住、行的需求。這符合當前社會現狀,也反映了生態觀光旅游本身就是一件放松心情、滿足精神享受的活動。因此生態觀光旅游模式優化要加強在這些方面的建設。
大到自然風景區規劃設計,小到居民提供的特殊碗筷,體現了三生空間在多重因素影響下滲透生態觀光旅游的全過程。優化三生空間建設,是探索生態觀光旅游發展創新模式的重要步驟。
四、對策建議
基于對太行山生態觀光旅游在三生空間方面的建設情況分析,太行山沿線地區應全面優化生態環境、生活交通設施、旅游服務質量、生態旅游產品,以健全社會融資渠道為保障,延伸生態旅游綜合鏈,開創太行山生態觀光旅游做大做強做響新局面。
(一)以智慧旅游為引領,構建現代化生態治理體系
加快實現生態環保基礎設施現代化。加快構建集污水、垃圾、固體廢物、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理處置設施和監測監管能力于一體的環境基礎設施體系,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鎮和鄉村延伸覆蓋的環境基礎設施網絡[12]。完善智慧旅游配套設施,優化智慧景區管理和服務。充分利用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等智慧化手段提升景區管理效率。結合景區實際情況,提供智能觀光車、智能可移動機器人等設施,通過人機互動豐富游客體驗,隨時為游客提供全景圖和推薦游覽路線,并為游客提供智能觀光車,使其能夠享受安靜舒適的旅程。管理人員可通過后臺監控園區動態,實現對景區經營情況的全面把控。
(二)以“雙碳”目標為引領,構建環境友好型生產體系
結合當地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政策,加大綠色能源開發力度,探索各行各業綠色生產模式,以高標準引領高質量發展。以承德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升級為抓手,推動產業和能源結構轉型,打造零碳技術研發、實驗和推廣基地[13]。以張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建設為契機,加快建立節能低碳的長效機制,倡導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的生產方式和消費習慣。鼓勵各縣(市、區)開展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建設,推動城鄉建設低碳發展。大力支持生態環保、綠色能源、綠色服務等行業的創業創新,以環境友好型生產體系為綠色生態空間解壓。
(三)以要素資源集聚為引領,構建生態產品轉化體系
利用新技術手段摸清家底,建立“生態資源賬本”。在太行山沿線各縣(市、區)對生態資源開展調研統計,收集基礎信息,邀請地理、生物、經濟、旅游等領域專家對生態資源的經濟旅游價值進行研判,并生成待開發的生態資源清單。打造生態資源保護和產品研發基地,集聚項目開發商和產品運營商,形成項目開發、設計、建設、營銷一體化的發展模式。
(四)推動融資模式創新,構建多元化投融資體系
建立招商引資長效機制。設立招商引資信息服務平臺,及時更新發布生態觀光旅游項目招商信息,為投資者拓寬信息獲取的渠道。建立激勵約束機制,提升社會資本支持旅游發展的風險抵抗能力。發展“生態旅游+產業導入”模式。旅游項目所需資金量大且回報期長,政府可引導社會資本通過自主投資在生態旅游開發中獲益[14],也可通過政企合作、公益參與等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資金鏈風險抵抗能力。同時,大力優化營商環境,為投資企業爭取稅收優惠等相關政策,利用獲得的自然資源資產使用權發展適宜產業。
(五)以相關產業為支撐,構建生態旅游多元發展體系
重視紅色景區建設,打造紅色研學基地。持續推進紅色革命區保護和文化旅游路線建設,充分挖掘太行山精神和時代內涵,推動廣大游客在太行山生態旅游中傳承紅色基因。加快發展中醫藥、溫泉產業,打造文旅結合的高端康養小鎮。大力推廣山地中藥材、林下中藥材、糧藥間作等模式,實施道地藥材人工撫育、仿野生栽培和生態栽培,打造全省面積最大的中藥材道地產區。開創“養生產品+養生功法”的養生品牌,從身到心提供高品質的養生服務。加大特色景觀建設,打造多元化精品路線。依托太行山沿線豐富的石林、佛寺、石窟、峽谷、瀑布、奇峰等特色景觀,開展戶外露營、拓展訓練、滑索、游船等多種形式的旅游項目,帶給游客不同類型的游玩體驗。
參考文獻:
[1]楊帆,王東紅,楊坤,等.基于生態旅游產業鏈構建園林技術專業群的探索[J].旅游與攝影,2021(24):86-87.
[2]郭永.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推進研究——以河南省鄭州市為例[J].農村.農業.農民(B版),2022(2):29-30.
[3]竇銀娣,葉瑋怡,李伯華.旅游驅動型傳統村落“三生”空間功能更新的特征、模式與邏輯——以湖南省張谷英村為例[J].熱帶地理,2022(1):136-147.
[4]朱琳,黎磊,劉素,等.大城市郊區村域土地利用功能演變及其對鄉村振興的啟示——以成都市江家堰村為例[J].地理研究,2019(3):535-549.
[5]吳清,馮嘉曉,陳剛,等.山岳型鄉村旅游地“三生”空間演變及優化——德慶金林水鄉的案例實證[J].生態學報,2020(16):5560-5570.
[6]譚靜,明慶忠,李佩聰,等.人地關系視域下山地戶外旅游地“三生”空間演變研究——以四姑娘山山地戶外旅游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21(7):871-876.
[7]郭莉,王海明.“鄉村振興”戰略下新農村生態景觀體系的構建[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1-3.
[8]河北省林業和草原局全力推進“雙重”項目落地實施[EB/OL].(2022-07-05)[2023-03-03].http://lycy.hebei.gov.cn/article_69494.html.
[9]陶慧,張夢真.鄉村遺產旅游地“三生”空間的主體價值重塑——以廣府古城為例[J].旅游學刊,2021(5):81-92.
[10]楊燕.淺析旅游開發中的中國元素[J].青年文學家,2012(12):201-202.
[11]趙思涵,胡傳東,羅茲柏,等.基于建構扎根理論的旅游“好玩”評價過程建構[J].旅游學刊,2021(10):113-124.
[1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15-116.
[13]邵超峰.“雙碳”背景下推動創新示范區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思路[J].可持續發展經濟導刊,2021(5):23-26.
[14]章軻.多路資金進場!生態保護和修復成“吸金石”[J].中華環境,2022(Z1):79-84.
責任編輯:艾嵐
ExplorationontheDevelopmentPathofTaihangMountainEcological
SightseeingTourismundertheConceptofPLESpace
——AnalysisBasedonGroundedTheory
ShiGuangfeng,GaoMengtong
(EconomicForum,HebeiAcademyofSocialSciences,ShijiazhuangHebei050051,China)
Abstract:
Thedevelopmentofecologicalsightseeingtourismisinthe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PLE)space,whichisrestrictedandaffectedbyitsspace.Inturn,thedevelopmentoftourismalsopromotesthequalityimprovementandstructurerenewalofPLESpace.ThelogicalrelationshipbetweentheconceptofPLEspaceandthedevelopmentofecologicalsightseeingtourismisconducivetopromoting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ecologicalsightseeingtourisminTaihangMountain.Basedonthegroundedtheory,thispapersystematicallyanalyzesthedemandexpressionoftouristsforthePLElink,andexcavatestheproblemsthattouristspayattentiontoin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TaihangMountainecologicalsightseeingtourismandecologicalprotection,productionefficiency,andqualityoflive.Theresearchfoundthat:(1)ThePLEspaceimplementsthewholeprocessofecologicalsightseeingtourismundertheinfluenceofmultiplefactors;(2)Tourists'perceptionofspaceenvironmentisgreaterthantheirperceptionofhumancommunicationexperience;(3)Sortingthethemeswiththehighestnumberofoccurrencesandfindingthattheecologicalspaceplaysaleadingrole;(4)Tourists'demandonthespiritualsupplyisgreaterthanthatonthematerialsupply.Finally,somesuggestionsareputforwardtopromoteth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ecologicalsightseeingtourisminTaihangMountain,includingtheconstructionofsmartscenicspots,thedevelopmentoftourismprojectsandtheoptimizationofsocialfinancingstructure,whichwillprovideimportantbasisfortheplanningandconstructionofrelevantdepartmentsandtheresearchintheindustry.
Keywords:
TaihangMountain;ecologicalsightseeingtourism;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PLE)space;groundedtheory
收稿日期:2023-03-15
基金項目: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太行山高速公路對區域旅游經濟及空間結構影響研究”(HB20GL065);河北省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建設太行山—燕山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帶體制機制和實現路徑研究”(2022Z20)
作者簡介:
史廣峰(1972-),男,河北石家莊人,河北省社會科學院總編,副編審,博士;高夢彤(1994-),女,河北石家莊人,河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實習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