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科程 宋子龍
【摘要】自國家取消強檢計量器具收費后,基層計量技術機構如何適應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和轉變職能變得尤為關鍵。為進一步發揮計量在助企紓困解難、保障民生福祉中的技術支撐作用,本文聚焦企業和群眾的計量難點和痛點問題,對打造“一站式”計量服務模式的必要性進行研究分析,提出了深挖客戶需求、精準服務企業、持續延伸服務的工作措施。
【關鍵詞】“一站式”計量服務;助企紓困解難;保障民生福祉
【DOI編碼】10.3969/j.issn.1674-4977.2023.01.016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Necessity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One-Stop" Metering Service Mode of Metrological Technical Organization
HUANG Ke-cheng,SONG Zi-long
(Leshan Measurement and Testing Institute,Leshan 614200,China)
Abstract:Since the state abolished the fees for compulsory inspection of measuring instruments,it has become particularly critical for the grass-roots measurement technology institutions to adapt to and improve the modern market system and change their functions. In order to further give play to the technical support role of measurement in helping enterprises to relieve difficulties and ensure the wellbeing of the people,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measurement difficulties and pain points of enterprises and the masses,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creating a "one-stop" measurement service mode,and puts forward the working measures of deeply digging customer needs,accurately serving enterprises and continuously extending services.
Key words:"one stop" metering service;helping enterprises to relieve difficulties;ensuring peoples wellbeing
計量作為創造質量和控制質量的重要手段,在實現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國防建設、民生保障中扮演了極其關鍵的角色,其發展進程的快慢、水平的高低已經成為影響國家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1]。與此同時,新發展階段也對基層法定計量技術機構抓好計量基礎、提升計量能力、優化計量服務提出了新要求。特別是在國家停征強檢計量器具收費后,加之計量檢定、校準市場的放寬,基層法定計量技術機構面臨重重困難。
隨著第三方檢測公司日益增多,檢定、校準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由于基層法定計量檢定機構具有用心、用情、用力為群眾辦實事的公益屬性,因此基層法定計量技術機構的現有業務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原有的計量格局已被打破,由此倒逼基層法定計量技術機構及時轉換思維方式、提升創新能力、守牢計量市場。
“一站式”計量服務作為提質增效計量工作的關鍵一環,以“抓計量基礎,強自身建設;抓計量服務,助質量提升”為基本思路,以“增強活力、提升能力、改善服務和促進資源優化共享”為目標,充分匯集計量資源和優勢,著力提升服務的溫度、速度和力度,為企業和群眾做好貼心服務,切實解群眾之憂、紓項目之困。
2.1來自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的競爭
1)第三方計量檢定機構數量激增。隨著國家改革進程的持續深入,國家圍繞第三方檢驗檢測產業不斷釋放政策“利好”,有力推動國內外眾多檢測機構參與計量檢定、校準市場競爭,切實提升計量檢定、校準服務能力水平。截至2021年底,我國檢驗檢測機構相比2020年出現明顯的上升趨勢,共計51949家,同比增長達到6.19%。然而,事業單位制的檢驗檢測機構所占比重卻出現了下降趨勢,下滑幅度達到1.94%。
2)第三方計量檢定機構運行管理機制相對靈活。隨著國家經濟的有序發展,社會各方對于檢驗檢測的需求日益增長,基層法定計量技術機構“一統天下”的格局已經不再。第三方計量檢定機構的經營方式比較靈活,針對人員的招聘、管理、培育、關愛等方面開展的工作更加有效,因此對綜合素質能力較強的人才更有吸引力;其次,由于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價格機制更加靈活,“低定價+優服務”成了搶占計量、校準市場的關鍵,所以部分企業為了節約資金,更加愿意選擇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
2.2基層法定計量技術機構發展緩慢,干事創業意識不足
近年來,區縣級計量技術機構在新建標準、項目建設、體系建設等方面發展緩慢,對于完全滿足各地企業和群眾需求仍存在較大差距。
1)自行政機構改革以來,大部分基層法定計量技術機構以公益一類管理方式運行,所有經費均來自當地財政支持,由此導致大多數技術機構只能維持人員基本運轉,而在設備購置、人員培訓、標準建設等方面的運行保障經費不足,發展的后勁嚴重不足。
2)自停征強檢計量器具收費以來,許多企業逐步改變以往被動送檢計量器具的心態,而開始積極地將計量器具送往法定技術機構,由此導致基層計量技術機構每年的計量器具檢定臺(件)數顯著增加。同時,區縣計量技術機構能力得不到加強甚至弱化,加之基層計量技術機構業務量逐年猛增,這就給基層計量技術機構造成了巨大的工作壓力,企業的計量需求也不能得到完全的滿足,服務質量也大打折扣。
2.3企業計量管理人員能力不足,意識不夠
1)因為企業不能正確地意識計量產生的經濟效益,計量工作的重要性往往容易被企業忽略,由此導致企業管理人員在計量器具配備、計量管理體系建立等關鍵環節的投入與企業發展需求之間的矛盾愈發突出。企業對計量工作的投入不足則具體體現在部分企業配備的企業計量管理人員數量不足、計量管理人員技術能力不強以及沒有建立完備的計量管理制度等。
2)部分企業為了節約成本,對應校準的部分計量器具不送校,也無內校措施,由此也為產品質量埋下隱患。
3.1全面推行“互聯網+計量”工作模式
聚力聚焦計量信息化建設,構建計量監測服務一體化平臺,結合互聯網、二維碼等當前主流信息傳播媒介,打造全鏈條、全方位、全過程的“一站式”計量服務體系[2]。
1)依托“互聯網+計量”公共服務平臺,設立“一站式”服務點,構造集業務受理、服務查詢、繳費領證、計量數據統計、現場服務調度、惠民檢測為一體的“一站式”計量服務體系[3];制定標準化業務受理流程,積極推行電子證書,切實提高計量服務效率;立足“零上門”的服務理念,組織開展郵寄儀器服務、檢定人員上門服務等,以實際行動讓企業少跑路,切實幫助企業節約成本。
2)在“計量+二維碼”融合上出實招,創造性地強化計量器具全檢定周期管理的應用,嘗試在水表、氣表、醫用計量器具、天平等民生計量器具上粘貼二維碼。監管人員使用智能手機掃描二維碼,就能夠很輕松地進行檢定信息查詢、計量器具備案等,有效提升了計量監管的精準度,提高了計量監管的效率。同時,也為人民群眾參與監督提供了便捷通道,切實提高了社會參與監督的可行性、有效性,拓寬了社會計量監督的范圍和內容,實現了“監管為了人民、監管依靠人民”的工作理念,形成了計量監管對企業的震懾作用。
3)建立公共微信,接受客戶咨詢、業務辦理,強化線上與線下服務流程無縫對接,使客戶咨詢服務更加便捷化。通過“互聯網+計量技術幫扶”服務,圍繞共同科研項目、關鍵技術研發、創建重點實驗室等項目,與企業開展線上研討和技術交流,為企業計量建標、計量管理體系構建提供技術服務,滿足企業日常工作中的計量需求。
3.2推動惠民暖企服務提質增效
1)當好服務企業的“店小二”,增加走訪調研企業的頻次,扎實宣講計量法規、最新計量政策等;加強與大中小企業的溝通對接,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成立計量技術專家幫扶隊,設置線上咨詢微信、熱線和線下計量服務窗口,實行“一企一策”的工作方法,建立服務中小企業長效機制;指導建立在用計量器具分類臺賬,為企業開展計量設備選型提供意見建議;充分利用計量技術優勢,聚焦大衡器、流量計、報警器、壓力表等計量器具的選型、使用和日常維護保養等計量基礎知識,組織計量服務小分隊免費為企業開展計量檢定、質量管理等技術培訓、大型儀器設備共享等服務;及時提供意見建議,為建立企業內部最高計量標準提供技術保障,主動提供最新的技術標準規程,提供檢校調修、測試等一系列增值服務;主動上門了解企業的檢定需求,制定詳細的上門檢定計劃,切實為有實際困難的企業開展現場檢定服務,切實為企業解憂愁、辦好事;引導企業加強計量投入,科學合理配備計量設備,嚴格對測量設備進行計量確認和測量過程控制,不斷提高計量能力和水平。
2)扎實開展計量惠民工作。為群眾免費檢定血壓計、氣表等計量器具并提供現場技術咨詢服務,急用的器具送檢立等立取;常態化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以現場解答民生計量器具知識、現場義診、免費驗視等活動貼近市民需求,真正惠及群眾;召集各集貿市場主辦方,以新修訂的集貿市場計量監督管理辦法、農貿市場計量管理與服務規范、電子秤作弊現象應對方法等為中心內容,開展宣傳與講解,進一步明確市場主辦方應當承擔的主體責任,如對強制檢定計量器具建立臺賬、設立公平秤、定期巡查等,有力保證日常監管的規范化、常態化,真正做到守護好百姓的“菜籃子”;在重大節日等重要時間節點開展出租車、水表、電子秤等民生計量器具檢定工作,扎實開展商品凈含量企業和過度包裝企業的監督抽查,集中對市區的集貿市場、超市、珠寶店的計量器具進行免費檢定,確保市場計量公平公正和人民健康安全。
3)創新“計量+”一站式服務工作方法,加強與社區、企業等基層黨組織的結對共建,強化創新黨的建設、推動業務工作落實的基本做法和特色經驗交流,建立健全互學互鑒、互幫互助的工作機制。
3.3持續開展一站式計量服務能力建設
1)抓計量標準建設。基層計量技術機構要把建設一流的計量技術平臺擺在突出位置,并深化調研工作,了解地方經濟發展和企業需求,圍繞高精尖裝備制造、民生保障等諸多領域強化計量標準建設、引進計量檢定設備、提升計量檢定能力、擴大計量檢測范圍;緊密圍繞百姓生活和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所需,在推動社會公用計量標準改造提升工程上下功夫,進一步完善量值傳遞溯源體系,保障量值準確可靠。
2)抓科研項目開發。在科技項目的開發和研究上,基層技術機構應該學習較發達地區技術機構的先進經驗,聚引優秀技術人才,聯系地方相關企業,以技術機構+企業合作方式建立一支科研隊伍,在科研項目建設上持續用力;加強計量創新能力建設,深化技術機構之間的合作,進一步推進科研項目、規程規范參與編制發布等工作。積極探索產業計量工作,切實助推重點項目落地見效;按照自身所長和企業所需,圍繞科研項目建設、注冊計量師培養、專利申請、企業質量難題等方面深化與企業的互聯合作,實現攻克難點、做出亮點。
3)抓人才隊伍建設。強化內外練兵,舉辦燃油加油機、壓力表、電子計重秤等項目的計量檢定技能競賽,并以計量法律法規、前沿計量科學技術等知識為重點,定期組織開展“計量大講堂”,以“線上+線下”培訓模式,分批分專業組織干部職工開展培訓,淬煉本領、增長才干;在交流中學習先進經驗,理清發展思路,及時糾正出現的問題,不斷尋找新形勢下基層法定計量技術機構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交流要擴大范圍、采取多種形式,以內部交流+外部交流的方式,深化能力建設,務實合作交流;大力選樹培養先進典型人物,組織開展“大學習、大培訓、大比武”崗位練兵活動和隊伍建設警示教育活動,強化實干擔當精神,大力培養年輕干部,切實服務好企業,服務于地方經濟。
【參考文獻】
[1]徐繼承,余昌福,張林,等.新形勢下提升縣、市(地)級法定計量檢定機構履職盡責能力的政策研究[J].中國計量,2018(8):19-22.
[2]全鳳慧,劉銀鋒,毛敏,等.如何基于“計量數字化轉型”打造“一站式”計量服務大廳[J].計量與測試技術,2021,48(11):102-103.
[3]楊虎.“互聯網+”計量的智能計量系統及工業4.0的應用探究[J].信息記錄材料,2019,20(8):160-162.
【作者簡介】
黃科程,男,1990年出生,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力學。
宋子龍,男,1990年出生,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力學。
(編輯:李加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