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土豆媽
父母對孩子的干涉越多,孩子成長的機會就越少。不妨把人生還給孩子,讓他在摸索和嘗試中,活出自己的精彩。

圖文無關
最近看到心理學教授賀嶺峰的一條視頻,他回憶了自己教育路上的兩件事:
第一件事,是女兒沉迷追劇。
女兒小時候,在某個寒假愛上了看動漫,一口氣就刷了200 多集。這部動漫每周只更一集,周二是日語的原版,周四才會有中文的字幕版。開學之后,賀嶺峰發現,女兒每周四的作業都不用大人操心,她會在學校利用所有的課外和休息時間抓緊做完,因為放學回家她急著去看動漫。慢慢地,女兒周二的作業也會全部提前做完,因為她想先看看原版的,哪怕一句也聽不懂,一個字也不認識。
就這樣女兒追了一個學期,這部動漫還沒更完。于是她加入了一個動漫群,大家一起在群里討論劇情發展。她還開始嘗試著自己寫同人文,沒想到一個暑假寫了4 萬字,幾百個粉絲天天等著她更新。
這要放在我身上,肯定是斷網、關Wi- Fi、讓孩子把心思放在學習上,但賀嶺峰什么也沒做。結果那個暑假過后,作文對他女兒來說再也不是難題了。
第二件事,是女兒喜歡亂涂亂畫。
如同大多數孩子一般,賀嶺峰的女兒小時候也喜歡在墻上涂鴉。但他沒有呵斥阻止,想著反正家里也沒什么人來,大不了把墻重新刷白就行。
到了初中,有一次女兒在自習課上畫動漫,被老師逮住了,還請了家長。賀嶺峰當面給老師道歉,但回家后,他沒有訓女兒,也沒撕她的本子、燒她的漫畫書,只是告誡她:“我不反對你畫畫,但是你不要太囂張啊。你當著老師的面畫畫,這就屬于挑戰老師權威,影響班級氛圍。”
這兩件事,看似稀松平常,卻對女兒后來的人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女兒到了高中,就有了清晰的人生規劃,要出國留學。申請學校的時候,對方要求提供作品集,女兒就把寫的那些文字、畫的那些漫畫做了一份合集發過去,結果很輕松就通過了。最后,女兒成功收到了7 所大學的offer。
賀嶺峰回憶這個過程,他覺得女兒能一路走到現在,并不是因為他做了什么,而恰恰是因為他沒做什么。“我做的最對的事情,就是沒有反對,沒有橫加干涉,沒有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
聽到這段話時,我一下子就被擊中了。原來教育孩子,“有所不為”比“有所為”更重要,也更難。
以前的我,是個非常焦慮的媽媽,怕女兒落后,怕她輸在了起跑線,所以從小就把她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情商課、思維課、奧數班、寫作班、舞蹈班……但對于女兒喜歡的做手工、研究菜譜、看小說……這些在我眼里都是“浪費時間”。
看完賀嶺峰的故事,我在心里反問自己:這到底是我的人生還是孩子的人生?我給孩子指的那條路,一定是對的嗎?
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如果讓你重新做一次小孩,你希望怎樣長大?是永遠有人指著一個地方對你說:“去那,那才是你要去的地方,你要想去別的地方,我就打斷你的腿!”還是希望有人溫柔地摸摸你的頭告訴你:“世界很大,未來很美,你只管大膽前行,我永遠在你身后。”
我們的過去無法重來,但我們現在仍有機會,可以選擇成為怎樣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