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云雷
小史是一名轉學生,在原學校學習成績不理想,還經常有攻擊性行為。他來到我們學校是在四年級第一學期,開學時他一切都好,但沒過多久就有學生告訴我小史與小崔打架了。
晨會課上,我思考怎樣處理才能將這件事的教育效果發揮到最大,既對當事人起到教育效果,又能對全班學生起到警示作用。
課上,我先請打架雙方上講臺說一說各自的責任和錯誤。小崔說不應該一被弄疼就出手打人,應該向老師匯報,或者善意提醒對方把自己弄疼了。小史說自己太調皮,不應該把別人臉抓破,這樣的行為很不好。
聽完他們的自白,我再次強調,這次打架事件兩人都有責任。接著,我拿出一串香蕉,把每根香蕉一分為二,每個學生分到半根香蕉。
學生吃了香蕉很開心,我笑著說:“香蕉已經吃了,但必須給一個吃香蕉的理由:大家從這次事件學到了什么。”有的學生說“不該在教室打鬧”,有的學生說“打架是不對的”,還有的學生說“用手抓臉是危險行為”……此時,我又說:“從今天開始,老師宣布一條新班規,如果下次再有人打架,打架雙方就要請全班同學吃水果。”通過舉手投票的方式,新班規正式實施。看到學生高高舉起小手時,我知道這次事件對全班學生的教育成效已初步顯現。
小學階段是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抓反復、反復抓。新班規剛剛實施的一兩周,班級一片祥和,沒有出現打架事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淡忘了規則,再加上情緒管理能力還不足,一天又有人向我匯報小史與小李打架。根據班規,在征得家長同意后,兩個打架的學生請同學吃水果,我也對學生進行了再教育。反復幾次后,學生玩鬧時也會注意分寸,小史能夠與同學和平相處,也愿意努力學習,他身上的“問題”慢慢淡化,更多的注意力轉向了學習。
誠然,處理學生沖突的方式有很多,如果只是為了省時省事簡單把孩子批評一頓,或是只讓家長進行教育,那么問題很可能還會重演。班主任要多從兒童的角度思考,想出兒童愿意接受、能夠理解的方法,眼中有每一個學生,符合這些要求的處理方式才能標本兼治。如此教育效果才能最大化,教育本身也會更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