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
筆者擔任班主任多年,總結的班級管理經驗中,一大要點就是要高度關注“特需生”。遇到了難以管理的“特需生”,班主任的第一項工作應該是走訪了解孩子的家庭情況,盡力爭取家長的教育配合。而在走訪這些家庭的過程中,需要重點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關于家訪的場地選取。家訪場所不一定要在學生家里,有的家長會有保護隱私的想法,有些孩子也不希望老師看到他的學習居住環境;有些家庭則是因為有其他方面的顧慮,不方便讓老師到訪。因此,從更人性化的角度出發,家訪場所可以更靈活一些,如把家長請到辦公室,或約到學校附近的場所,或與家長孩子來杯茶飲,讓“家訪”氛圍更輕松。
關于家訪的價值思考。一次短暫的到訪,當然不可能立竿見影地解決家庭教育、學生學習習慣等具體問題。事實上,筆者認為首次家訪不應以解決問題為導向,而是要按照既定計劃獲取盡可能多的信息,方便教師對學生制訂“信息對稱”且“有的放矢”的個性化教育計劃。家庭教育如何改進、家校合作如何具體開展,應該是在教師經過深入思考之后的行動。
關于家訪的溝通策略。要做到見機表達,學會傾聽,與家長的交流重在信息交換,因此在家長分享孩子的信息時,教師要學會尊重與聆聽,不急著表達自己的觀點。溝通進行到一定程度,對學生家庭成員的性格等情況有了了解之后,再判斷此次到訪是否適合直白地討論孩子的教育策略。如果因為教師的到來,后繼引發了更多家庭矛盾,家訪就完全失敗了。同時,需做到因材施教,家校護航。每個孩子特點不同,要多看孩子的閃光點,避免僅僅圍繞分數和學習來評價和討論;更注重孩子的能力和天賦、品格與素養,才能更客觀和全面地評價孩子。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與家長建立了情感聯系后,教師可與家長探討更適合學生個體特征的成長計劃,甚至生涯規劃。到了這一步,家校共育就會順暢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