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的別名很多,有端陽節(jié)、天中節(jié)、龍舟節(jié)、粽子節(jié)等二十多個別稱。在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的筆下,端午節(jié)就像一幅濃郁的鄉(xiāng)土民俗畫,承載著濃郁獨特的風土人情和鄉(xiāng)土氣息。
唐·盧肇《競渡詩》: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fā)機。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唐代時,劃龍舟十分盛行。這首七言律詩,描繪了端午時節(jié)龍舟賽上,鼙鼓初擊、獸頭吐威、萬人助喊、多船競發(fā)的生動場景。
宋·歐陽修《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jié)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鸝時一弄。猶瞢忪。等閑驚破紗窗夢。
這一年端陽節(jié),友人邀請歐陽修去做客,席上,歐陽修作了這首詞。該詞的上片描寫端午節(jié)的風俗,用“榴花”“楊柳”“角粽”等端午節(jié)的標志性景象,營造了端午節(jié)喜悅的氛圍;下片描寫端午節(jié)人們沐浴更衣、飲雄黃酒驅病避邪的場景。全詞反映出詞人過節(jié)時恬淡閑適的生活情態(tài),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清·李靜山《節(jié)令門·端陽》: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門外高懸黃紙?zhí)瑓s疑賬主怕靈符。
過端陽節(jié),買了櫻桃、桑椹、菖蒲,還買了雄黃酒,并且在家門口貼上了黃符紙,雖然貼了這么多辟邪的東西,但還是擔心債主找上門來。這首詩表現(xiàn)了貧困人民過端午的真實生活情況,幽默中帶著一點苦澀。
清·納蘭性德《摸魚兒·午日雨眺》:漲痕添、半篙柔綠,蒲梢荇葉無數(shù)。臺榭空蒙煙柳暗,白鳥銜魚欲舞。紅橋路,正一派、畫船蕭鼓中流住。嘔啞柔櫓,又早拂新荷,沿堤忽轉,沖破翠錢雨。蒹葭渚,不減瀟湘深處。霏霏漠漠如霧,滴成一片鮫人淚,也似汨羅投賦。愁難譜,只彩線、香菰脈脈成千古。傷心莫語,記那日旗亭,水嬉散盡,中酒阻風去。
這首詞寫端午節(jié)雨中眺望的感觸。上片寫雨中景色,頗富詩情畫意,新荷、畫船、紅橋一一掠過,生機盎然。下片扣住端午,由后人的懷念隱約透露出一絲愁緒。全詞通過運用典故,寓情于景,將詞人的愁緒與對戀人的思念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詞人對屈原的憑吊語其實隱含了詞人自己的今昔之慨和身世之感,郁勃幽婉。
據(jù)《烏魯木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