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瀟

錢利淮,1985年出生的他已經是烏鎮竹編浙江省級非遺傳承人,嘉興市工藝美術大師,更是曾入圍“國匠榮耀中國手工藝創新盛典”的頂級手藝人。他出生于一個傳統的手工藝人家庭。20世紀90年代,家鄉烏鎮陳莊家家戶戶以竹編為生,村民編織出不同功能的蠶匾、面匾、篩子、水果匾,賣到周邊地區以補貼家用。在當地竹編制作是一個工作,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但到了錢利淮這一代,工業化的沖擊讓竹編的行情每況愈下,讀書成為“更好的出路”,竹編手藝在他這一代逐漸消失。

在錢利淮的記憶里,小時候村子中的成年人都在編竹子。還是小孩的他把竹編當作玩具,耳濡目染下也知道一些基本的編織技法。在兒時無聊時也會擺弄著竹條,學著父親的樣子“照貓畫虎”,學不會又丟下竹條跑到院子里玩耍。那時候的他并不知道,竹編背后的文化與審美。
錢利淮的第一件作品是在大學學習工業設計專業期間完成的。在一個設計比賽中,他用竹編工藝制作出一件“鼎”的作品,并獲得了比賽二等獎。“我當時根本不了解竹編,選材也并不考究,在學校旁砍了幾棵竹子就開始亂編。這份‘胡亂也許就是我竹編之路的開始。專業課上我學習了眾多西方成熟的設計,而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更多感到西方審美語境下的工業設計的單一和無趣,于是我開始奔波于圖書館自學竹編。那時候,穿梭于校內外各大圖書館,我找遍了幾乎所有關于竹編的書,開始‘沉浸式學習。冥冥之中,我感到內心深處有一股力量在驅使著我走向竹編。”
深入學習竹編的愿望讓錢利淮開始拜訪各地優秀的老手藝人,在學習探訪的過程中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老手藝人身上具備的高超手藝,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己不可取代的技藝特點。“傳統手工藝在當今社會中被運用的場景越來越少,許多手藝人的技藝缺少展示的舞臺,在當今社會更加不被人所知。在與他們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他們對于自己這一輩子堅持的些許迷茫。他們非常愿意把手藝傾囊相授,讓自己對這份手藝一輩子的堅守能夠有個延續,這也是這些老手藝人最吸引我的精神。以前只是覺得竹編可能就是一個工作而已,正是因為他們,我才覺得自己做的是一種傳承。”錢利淮說。

像許多人一樣,錢利淮崇拜的第一個英雄就是他的父親。也許在許多人眼中他的父親沒有非常偉大的成就,但是他對于自己所從事行業的尊重與認可都深深影響著錢利淮。“現在我好像很少能夠看到有人有這樣的狀態。印象最深的是父親為了在一塊平面上編出自己想要的圖案,每天花大量的時間去思考嘗試,甚至通宵也不在話下。感覺在某些階段,這就是他的一個常態。雖然那個時候大部分人都已經離開了竹編,認為竹編沒有前途,但他從來都是非常認真地去對待竹編這件事情。后來我與他說想要從事竹編工作的時候,我能夠明顯看出他臉上泛出來的那種猶豫。思考很久后他對我說,‘你可以回來做竹編,但有一個要求,就是你必須做的和所有人都不一樣。當大部分人已經離開這個行業時,就說明這個行業已經沒有太大的生存空間了。只有你走出自己的路,才有一線希望。時至今日回憶起這段話,依然發人深省。”
現代的非遺傳承在守正的基礎上還要兼具創新。錢利淮說:“守正與創新我認為并不沖突。守正更像是九年義務教育,是一種基礎知識的學習,而創新就像之后進入大學,再把之前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到專業上。放在個人身上,就是人生的不同階段,學習、工作和發展階段。如果把兩件事情分開,分到不同的人身上,兩者之間并不需要分出高下,因為它們同樣都非常重要。而從我個人角度出發,要守正,自己心中要有一個堅定的立場;創新則是學習工業造型的過程中,不斷嘗試新的可能性。在守正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不管我借用的是哪種知識,哪種新的技術,但最終我所有創作的作品都源于我的守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需要加入時代的氣息和創新的活力,它才能在現實生活中‘活起來,真正融入人們的生活中。傳承的方式是哪種并不重要,就與守正和創新一樣,只要認真努力去做,不管是哪種方式,對這件事情有益的都是值得我們去嘗試的。現在年輕人的思維非常活躍,時代的發展也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只要認真地做,扎實地做,哪種方式都沒有問題,甚至可以切入現代的每一個行業每個知識系統里。”


《時尚北京》:經過這些年的工作和思考,您如何理解非遺竹編手藝?現在,您對竹編有什么樣的審美意識?
錢利淮:對于竹編手藝,從剛開始理解到工作多年,我認為現在遠遠沒到它發展的盡頭,或者發展的瓶頸,因為它還存在著非常多的未知因素。比如竹材的選擇,竹表面的處理、竹肌理的優化,甚至包括竹編的技法、竹編的邏輯、竹編的色彩,它的構成方式,都還有很多的未知項。而這些未知項,也正是竹編發展的一種機遇。多年的竹編創新制作中,我個人感覺竹編就像一個開源代碼,無論怎樣制作,以什么樣的形式呈現,增添什么樣的內容,但它始終有竹的細節存在,就像竹的個性一樣,卓爾不群,最終的作品也始終有一種中國的韻味在其中。

《時尚北京》:從入行到現在,您認為自身發生了哪些蛻變?這些蛻變對您的作品又有著什么樣的影響?
錢利淮:隨著時間的推移,竹子在我的生活中已經變成一種使用的美感。就像蘇東坡所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我覺得這樣的一種審美狀態,是中國人潛意識當中存在的一種審美意識。我的改變是源于所處角度的不同。從剛開始臨摹一些精品,那是我學習的過程;到后來思考如何把它做得更好并傳承下去,于是出現了一些自創和材料分解上面的特點;再之后是對竹編未知領域、編織技法的多樣性、問題解決方法的探索,這時作品上更多呈現的是探索性、產生新的形態、新的色彩搭配這些特點,希望把更多的內容引入到竹編技藝中來,讓它變成一個包羅萬象的技藝。
《時尚北京》:您認為在全球時尚語境下的“中國文化”應如何走向現代,與世界更好地對話?您是如何用成熟的理念或者設計思維創作出體現和傳承中國文化的非遺作品的?是否有實例和產品可以分享。
錢利淮:中國傳統的竹編手工藝人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張名片的話,能否與世界對話,我想在于我們是否有自己的個性,是否有成熟的體系,是否有獨立的審美標準,這是與世界對話的基礎。那像我們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思維,就在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各種問題,讓竹編或者我們所制作的這項技藝和作品更完善,更能符合我們自己的要求。比如說與寶格麗合作的作品。在創作的過程當中,也是去貼合寶格麗靈蛇系列作品的設計特點。在運用竹編特有的技巧去與中國的太湖石結合,在這樣的創作過程中不斷實踐與磨合。
《時尚北京》:您認為年輕一代的非遺傳承人要成長,應該走一條怎樣的路?作為一位優秀非遺傳承者,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
錢利淮:年輕人該走一條怎么樣的路,其實我給不了太多的意見。但有一點我覺得是萬變不離其宗:一是要學好最基本的本職內的專業技能,二是一定要聽取優秀的傳統手藝人的經驗故事和他的創作經歷。這些來自民間優秀的審美、優秀的價值觀和一些行業的規則和操守,甚至比技藝更加重要。作為一名傳承人,要有對于傳統的敬畏,對于自己價值觀的認可和對于技藝再學習的能力。
《時尚北京》:作為新時代的傳承人,您認為應該如何創新并呈現出Z世代文化特色的手工藝作品?
錢利淮:我認為是否符合這個時代并不是我需要思考的內容。因為一件作品能否符合這個時代是別人去評價的,但是我創作作品并不是以此為出發點。我的出發點是制作符合所需場景的作品。是否能夠呈現、能夠代表當由歷史去評說.我考慮更多的是竹編本身的事情,做好當下的每一件事。
《時尚北京》:可否分享一下您的作品中最有意義的一件竹編作品?
錢利淮:最有意義的一件作品是我制作的一組竹編的創作技法的底層邏輯。這個實物在傳統意義上說,它并不算一件作品。它是在我人生成長當中,一個承上啟下的思考。這既是對曾經的自己做竹編多年的總結,也是對于現在創作的一個基本邏輯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