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英
(湖北省武漢市第九醫(yī)院 武漢 430080)
慢性淺表性胃炎(CSG)作為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中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主要是指胃黏膜層以漿細胞和淋巴細胞為主的一種慢性炎癥細胞浸潤的胃炎,且不伴有胃黏膜萎縮性變化,患者臨床表現(xiàn)以上腹部不適、反酸、噯氣等癥狀為主[1]。目前,西醫(yī)對于CSG 患者的治療以抑酸、胃黏膜保護、促胃動力等藥物為主,療效快,但存在容易產(chǎn)生耐藥性、不良反應等缺點[2~3]。近年來,中藥湯劑在CSG 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取得一定進展,不僅療效高,且基本無毒副作用,顯示出良好的應用前景[4]。中醫(yī)認為,CSG 的病機在于脾胃虛弱,治療原則以健脾和胃、溫中止痛為主[5]。溫脾湯加味具有溫脾散寒、補中益氣等功效,與CSG 的治療原則相符合。鑒于此,本研究從中醫(yī)證候積分、胃腸功能、幽門螺桿菌(Hp)感染情況、炎癥反應及不良反應等方面,探討溫脾湯加味治療脾胃虛寒型CSG 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7月至2022年4月武漢市第九醫(yī)院收治的94 例脾胃虛寒型CSG 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47例。對照組男27 例,女20 例;年齡32~68 歲,平均(50.77±4.65)歲;病理分級:Ⅰ級18 例,Ⅱ級22 例,Ⅲ級7 例;發(fā)病時間1~9年,平均(4.25±1.68)年。研究組男25 例,女22 例;年齡34~69 歲,平均(51.29±5.01)歲;病理分級:Ⅰ級16 例,Ⅱ級26 例,Ⅲ級5 例;發(fā)病時間1~8年,平均(4.03±1.57)年。兩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病理分級及發(fā)病時間等)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通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 [倫理審批號:2020 醫(yī)院倫審字(00060017)號]。
1.2 診斷標準 (1)西醫(yī):與《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6]中的CSG 診斷標準相符合,且經(jīng)病理或內(nèi)鏡等檢查證實;(2)中醫(yī):與《慢性胃炎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7]中的脾胃虛寒型CSG 診斷標準相符合,癥見胃脘冷痛、痞悶脹滿、疲乏無力、反酸噯氣、形寒肢冷、惡心嘔吐、大便溏稀等。
1.3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西醫(yī)、中醫(yī)診斷標準及辨證;年齡30~70 歲;自愿參與本研究,且依從性較好。(2)排除標準:合并其他胃腸道疾病;合并惡性腫瘤;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合并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障礙、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妊娠及哺乳期婦女;入組前4 周內(nèi)接受過相關治療。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奧美拉唑腸溶膠囊(國藥準字H20064032)餐前口服,20 mg/次,2 次/d;多潘立酮片(國藥準字H20084577)餐前口服,10 mg/次,2 次/d。研究組在常規(guī)西藥治療基礎上另給予溫脾湯加味治療,組方:當歸20 g,黨參15 g,干姜、炙甘草各10 g,黑順片5 g,芒硝、大黃各3 g,反酸嚴重者加吳茱萸、黃連;寒凝氣滯者加香櫞、香附。加水煎至300 ml,溫服,早晚各1 次。兩組均治療4 周。
1.5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顯效:上腹部脹痛、胃部反酸、噯氣等癥狀較治療前顯著緩解或消失,胃鏡檢查結果顯示胃黏膜基本恢復正常;有效:上腹部脹痛、胃部反酸、噯氣等癥狀較治療前減輕,胃鏡檢查結果顯示胃黏膜炎癥減輕;無效:腹部脹痛、胃部反酸、噯氣等癥狀較治療前未改變或惡化,胃鏡檢查結果顯示胃黏膜炎癥未減輕或加重。總有效為顯效例數(shù)與有效例數(shù)之和。(2)中醫(yī)證候積分。治療前、治療4 周后分別對兩組胃脘冷痛、痞悶脹滿、疲乏無力、反酸噯氣等進行積分,按照嚴重程度分別計0~6分,積分越低則癥狀越輕。(3)胃腸功能。治療前、治療4 周后分別采用胃腸道癥狀分級(GSRS)評分、胃鏡評分對兩組胃腸功能進行評估,總分分別為108分、3 分,評分越高則胃腸功越差。(4)幽門螺桿菌(Hp)感染情況。治療前、治療4 周后采用快速尿素酶試驗檢測兩組Hp 感染情況。(5)炎癥反應。治療前、治療4 周后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ELISA)法對兩組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核轉錄因子(NF-κB)、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進行檢測。(6)不良反應。比較兩組皮疹、上腹痛、惡心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軟件分析處理數(shù)據(jù)。中醫(yī)證候積分、GSRS 評分、胃鏡評分、血清TNF-α、NF-κB、IL-6 水平等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療效、Hp 感染情況、不良反應等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7.87%,高于對照組的82.9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胃腸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GSRS 評分、胃鏡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4 周后,兩組GSRS 評分、胃鏡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胃腸功能比較(分,±s)

表2 兩組胃腸功能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胃鏡評分治療前治療4 周后對照組研究組組別nGSRS 評分治療前治療4 周后4747 t P 95.32±8.1194.79±7.960.3200.75042.88±5.17*29.65±3.45*14.5930.0002.32±0.512.39±0.480.6850.4951.44±0.33*0.74±0.26*11.4230.000
2.3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胃脘冷痛、痞悶脹滿、疲乏無力、反酸噯氣積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4 周后,兩組胃脘冷痛、痞悶脹滿、疲乏無力、反酸噯氣積分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反酸噯氣治療前治療4 周后對照組研究組組別n胃脘冷痛治療前治療4 周后痞悶脹滿治療前治療4 周后疲乏無力治療前治療4 周后4747 t P 4.31±0.524.22±0.560.8070.4222.42±0.67*1.34±0.71*7.5850.0004.06±0.594.15±0.630.7150.4772.25±0.72*1.16±0.66*7.6510.0003.85±0.743.74±0.770.7060.4822.03±0.85*0.97±0.69*6.6380.0004.11±0.684.03±0.640.5870.5581.89±0.85*0.84±0.49*7.3370.000
2.4 兩組Hp 感染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Hp 感染率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4 周后,兩組Hp 感染率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Hp 感染情況比較[例(%)]
2.5 兩組炎癥反應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TNF-α、NF-κB、IL-6 等炎癥介質(zhì)水平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4 周后,兩組血清TNF-α、NF-κB、IL-6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炎癥反應比較(±s)

表5 兩組炎癥反應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IL-6(ng/L)治療前治療4 周后對照組研究組組別nNF-κB(μg/L)治療前治療4 周后TNF-α(ng/L)治療前治療4 周后4747 t P 4.22±1.144.31±1.070.3950.6942.56±0.86*1.37±0.69*7.3990.00035.69±2.4435.87±2.290.3690.71321.54±2.06*10.58±1.87*27.0070.00068.74±6.3769.18±6.580.3290.74336.74±3.08*25.47±2.15*20.5700.000
2.6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例(%)]
CSG 的發(fā)病原因比較復雜,主要與飲食習慣、Hp 感染等有關[8]。CSG 發(fā)病率高,且病程纏綿,易反復發(fā)作,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zhì)量。現(xiàn)階段,臨床尚無特效藥物治療CSG,西醫(yī)多采用藥物對癥治療,包括抑酸、胃黏膜保護、促胃動力等藥物,但整體療效一般,且部分治療后易復發(fā),預后不理想[9~10]。因此,如何安全有效治療CSG 是目前臨床面臨的棘手問題。
CSG 在中醫(yī)學中歸屬于“胃脘痛”范疇,如《諸病源候論》所言:“心腹相引痛者,足太陰之經(jīng)與絡俱虛,為寒冷邪氣所乘故也…在于經(jīng)則胃脘急痛,在于絡則心下急痛。”中醫(yī)認為,CSG 多因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diào)、寒邪犯胃、素體虛弱等,導致脾胃虛寒,運化失司,胃氣上逆,胃氣郁滯,進而出現(xiàn)反酸、上腹部不適等癥狀[11]。《素問·舉痛論》記載:“寒氣入經(jīng)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因此,CSG 的治療以健脾和胃、溫中止痛為主[12~13]。本研究采用溫脾湯加味治療脾胃虛寒型CSG,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97.87%)較對照組(82.98%)高,治療后中醫(yī)證候各項積分、GSRS 評分、胃鏡評分、Hp 感染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相當(P>0.05)。表明溫脾湯加味治療脾胃虛寒型CSG 療效確切,可有效減少Hp 感染,減輕癥狀,促進胃腸功能恢復,且安全性好。分析原因在于:溫脾湯加味中大黃和附子共為君藥,可溫脾散寒、瀉下攻積;干姜和芒硝共為臣藥,可溫中助陽、潤腸軟堅;當歸和黨參共為佐藥,可補中益氣、補血活血;炙甘草調(diào)和諸藥,且可增強黨參益氣。全方共奏溫脾散寒、補中益氣等功效。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附子具有抗炎、止痛、增強免疫等作用;干姜具有抗氧化、抗炎等作用,同時可促進受損胃黏膜修復;甘草可保護胃黏膜,防止?jié)僛14~15]。
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在CSG 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炎癥反應發(fā)揮著重要作用[16~17]。NF-κB 可通過激活肥大細胞等,促進TNF-α、IL-1β 等炎癥因子的釋放,而TNF-α、IL-1β 可激活輔助性T 細胞,擴大炎癥反應。IL-6 作為臨床上常見的一種促炎因子,可通過調(diào)節(jié)免疫應答等途徑誘發(fā)和增強炎癥反應,導致胃黏膜損傷。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4 周后,兩組血清TNF-α、NF-κB、IL-6 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組更低(P<0.05)。說明溫脾湯加味治療脾胃虛寒型CSG的作用機制可能與抑制炎癥反應,減輕胃黏膜炎癥損傷有關。分析原因可能與附子、干姜等具有抗炎作用有關。綜上所述,溫脾湯加味治療脾胃虛寒型CSG 療效確切,可有效減少Hp 感染,減輕癥狀,促進胃腸功能恢復,抑制炎癥反應,且安全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