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漢 管瑛瑛 陳桓 許建芳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門醫院 福建 廈門 361006)
甲狀腺癌是常見的頭頸部惡性腫瘤之一,屬于一種起源于甲狀腺濾泡上皮或濾泡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已有研究證實,甲狀腺癌的發生與發展受到不同的癌基因及多種生長因子影響,且發病機制與原癌基因序列的過度表達、突變或缺失等密切相關[1]。腫瘤的侵襲、轉移已被認為是致癌癥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細胞周期調控在腫瘤侵襲、轉移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2]。組織蛋白激酶B(Akt)是一種絲氨酸/蘇氨酸特異性蛋白激酶,在細胞增殖轉錄及細胞遷移等多種細胞過程中發揮重要角色。Akt可通過與多個信號通路的聯系,從而參加細胞周期進程、分化及遷移,也是重要的信號節點[3]。細胞周期素D1(CCND1)是細胞調控中重要的調控因子,是細胞周期中G1 期進入S 期調控細胞增殖的關鍵點,而該點調控異常被認為與腫瘤的發生、發展關系密切[4]。已有臨床研究表明,CCND1 在乳腺癌、肝癌、胃癌、鼻咽癌等惡性腫瘤中呈高表達,可能與治療療效及預后密切相關[5]。本研究前瞻性選取醫院收治的100 例甲狀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測定甲狀腺癌組織與配對癌旁組織中Akt、CCND1 通路相關蛋白的表達水平,分析甲狀腺癌組織中Akt、CCND1通路相關蛋白表達水平與臨床病理特征的相關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前瞻性選取醫院2019年8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甲狀腺癌患者100 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3 例,女67 例;年齡24~68 歲,平均(44.32±7.48)歲;體質量指數22.6~30.3 kg/m2,平均(24.76±2.31)kg/m2;病理類型:乳頭狀癌63 例,濾泡癌28 例,髓樣癌9 例;分化程度:高分化27 例,中分化48 例,低分化25 例;臨床分期:Ⅰ期21 例,Ⅱ期34 例,Ⅲ期28 例,Ⅳ期17 例。本研究經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門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號:倫理字201800116 號)。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甲狀腺癌診斷標準[6],且經臨床實驗室檢查確診;(2)年齡≥18 歲;(3)對本研究內容知情,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4)接受病理檢查。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2)嚴重心、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者;(3)合并嚴重自身免疫系統功能障礙者;(4)伴有凝血功能障礙者;(5)嚴重精神及認知功能障礙者。
1.3 Akt、CCND1 通路相關蛋白檢測 取患者甲狀腺癌及癌旁組織進行檢測:將甲狀腺癌組織及癌旁組織樣本經甲醛溶液固定后,用石蠟包埋,并將其切成4 μm 厚度的切片;經脫蠟處理后,使用梯度濃度酒精溶液進行脫水處理;使用pH 6.0 的枸櫞酸鹽緩沖液對切片進行浸泡修復抗原;再將切片放置在3%過氧化氫溶液中(室溫下)孵育10 min,孵育完成后使用磷酸鹽緩沖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進行3 次洗滌,使用封閉液封閉;將每份切面分別加入50 μl 鼠抗人Akt 抗體、CCND1 蛋白,放大倍數為1:2000,以4℃溫度進行孵育過夜,經PBS洗滌后加入抗體(兔抗鼠Akt、CCND1),放大倍數為1:5000,孵育1.5 h;使用DAB 顯色試劑盒進行顯色處理,采用中興樹膠進行封片,于顯微鏡下觀察。若陽性細胞數<10%則記0 分,10%≤陽性細胞數≤25%記1 分,25%<陽性細胞數≤50%記2 分,50%<陽性細胞數≤75%記3 分,陽性細胞數>75%則記4 分;染色情況,無著色記0 分,淡黃色記1 分,棕黃色記2 分,褐色記3 分。將上述得分相乘,若結果為0 分則為陰性,1~4 分為弱陽性,5~8 分為中陽性,9~12 分則為強陽性。
1.4 臨床病理特征分析 統計所有患者的性別、年齡、分化程度、病理類型、臨床分期及有無淋巴結轉移等。1.5 觀察指標 分析患者甲狀腺癌組織與配對癌旁組織中Akt、CCND1 通路相關蛋白表達水平,分析上述指標與臨床病理特征的相關性。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Akt、CCND1 通路相關蛋白表達情況 甲狀腺癌組織中Akt、CCND1 通路相關蛋白陽性表達率明顯比甲狀腺癌旁組織高(P<0.05)。見表1。

表1 甲狀腺癌組織及癌旁組織中Akt、CCND1 通路相關蛋白表達情況對比[例(%)]
2.2 Akt、CCND1 通路相關蛋白表達與臨床病理特征單因素分析 Akt、CCND1 通路相關蛋白陽性表達與性別、年齡無關(P>0.05),但可能與分化程度、病理類型、臨床分期、淋巴結轉移有關(P<0.05)。見表2。

表2 Akt、CCND1 通路相關蛋白表達與臨床病理特征的單因素分析[例(%)]
2.3 Akt、CCND1 通路相關蛋白表達與臨床病理特征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甲狀腺癌組織Akt、CCND1 通路相關蛋白表達陽性率高表達與甲狀腺癌低分化、髓樣癌、Ⅲ~Ⅳ期、淋巴結轉移存在密切相關性(OR>1,P<0.05)。見表3 至表5。

表3 賦值表

表4 Akt 通路相關蛋白表達與臨床病理特征的多因素分析

表5 CCND1 通路相關蛋白表達與臨床病理特征的多因素分析
甲狀腺癌是我國發病率增長速度較快的惡性腫瘤之一,隨著腫瘤的不斷增長,可能壓迫或侵犯鄰近器官或組織,導致患者出現呼吸困難、吞咽困難等臨床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臨床有研究表明,Akt、CCND1 通路異常表達與細胞的增殖與凋亡等諸多生物學行為密切相關,可能參與腫瘤的發生發展[7~8]。因此,分析Akt、CCND1 蛋白通路與甲狀腺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的相關性具有重要意義。
Akt 為組織蛋白激酶B,其在磷酸肌醇-3-激酶(PI3K)下游被激活,也是細胞存活與增殖的關鍵調控因子,可經磷酸化多種底物發揮重要作用[9]。CCND1 屬于高度保守的細胞周期蛋白家族,其成員在整個細胞周期內具有顯著的蛋白質豐度周期性,可調節細胞周期蛋白依賴性激酶(CDK)。同時,該細胞周期蛋白與CDK4 或CDK6 形成的復合物能夠對亞單位起發揮調節作用[10]。有研究表明,CCND1 蛋白與腫瘤抑制蛋白Rb 相互作用,該基因在發生突變、擴增與過表達時可能會改變細胞周期的進程,且利于腫瘤的發生[11]。本研究結果顯示,甲狀腺癌組織中Akt、CCND1 通路相關蛋白陽性表達率明顯比甲狀腺癌旁組織高,提示甲狀腺癌組織中Akt、CCND1 通路相關蛋白陽性過表達。分析原因可能是,Akt 在與細胞膜上的磷脂酰肌醇相結合后可在細胞膜上聚集,經活化后形成p-Akt 進入細胞質與細胞核內,可作用于Akt 下游基因。p-Akt 可發揮抑制細胞凋亡相關蛋白與信號通路的作用,且能夠阻滯細胞凋亡,并促進細胞的存活,再經下游分子缺氧誘導因子-1α(HIF-1α)誘導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的表達,從而促進腫瘤血管的形成[12]。裴小娟等[13]采用組織芯片免疫組織化學SP 法檢測p-Akt、c-Myc、E-cad 及VEGF 在甲狀腺癌中的臨床表達,分析其病理意義,發現p-Akt 的陽性高表達可能參與甲狀腺癌的發生,且與調控腫瘤新生血管有關,這與本研究結果近似。
本研究進一步行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低分化甲狀腺癌組織Akt、CCND1 通路相關蛋白表達陽性率較中/ 高分化高,髓樣癌甲狀腺癌Akt、CCND1 通路相關蛋白表達陽性率較濾泡癌及乳頭狀癌高,Ⅲ~Ⅳ期甲狀腺癌Akt、CCND1 通路相關蛋白表達陽性率較Ⅰ~Ⅱ期高,有淋巴結轉移甲狀腺癌組織Akt、CCND1 通路相關蛋白表達陽性率較無淋巴結轉移高,提示Akt、CCND1 通路相關蛋白在甲狀腺癌組織中的陽性表達與分化程度、病理類型、臨床分期、淋巴結轉移等具有一定關系。分析原因,Akt、CCND1 通路相關蛋白在特殊的環境或疾病影響下被激活,導致細胞的增殖、侵襲與遷移能力加強,可提高甲狀腺癌的發生率,且增加腫瘤的惡性程度,加快病情進展。前者可通過調節細胞的增殖、凋亡等參與甲狀腺癌的發生與發展;后者可促進細胞的增殖,并能夠通過激活G1期特有蛋白CDK4 致使細胞周期異常,促成腫瘤細胞增殖等[14~15]。陳志峰等[16]通過對86 例甲狀腺癌患者癌組織與癌旁組織中Akt/CCND1 通路相關蛋白表達的檢測,發現甲狀腺癌患者癌組織Akt、CCND1 蛋白陽性表達率高于癌旁組織,且與臨床病理特征(分期、分化程度、病理分型及淋巴結轉移)密切相關,這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Akt、CCND1 通路相關蛋白在甲狀腺癌組織中的陽性表達率較癌旁組織高,且與臨床病理特征(分化程度、病理類型、臨床分期、淋巴結轉移等)有一定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