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久
(1 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 河南 鄭州 450000;2 河南省兒童醫院鄭州兒童醫院早產兒重癥監護室 鄭州 450000)
新生兒容易受多種感染因素影響,引起院內感染事件,威脅其身體健康。新生兒出生后,受其自身原因或是母體原因,包括宮內窘迫、新生兒窒息、妊娠糖尿病、胎膜早破、早產及多胎分娩等影響,需在新生兒監護室接受一段時間的治療及觀察,而新生兒特別是早產兒機體各種器官的發育尚未完全成熟,免疫功能欠完善,再加上一些侵入性操作的影響,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院內感染的發生風險,對新生兒身體健康較為不利[1~2]。近年來,隨著我國重癥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及新生兒監護技術的持續發展,新生兒監護室對新生兒的治療效果也得到顯著提高,特別是對超未成熟兒、早產低體質量兒及超低體質量兒等特殊情況患兒的救治率明顯上升[3~4]。但新生兒監護室對于感染防控的意識仍較薄弱,而新生兒一旦被感染因素影響引發感染事件,將可能引起兇險病情,威脅其生命安全[5]。本研究統計新生兒監護室院內感染發生情況、病原菌分布情況及主要病原菌耐藥情況,分析新生兒監護室院內感染發生危險因素。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醫院新生兒監護室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新生兒患兒70 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8 例,女32 例;日齡1~28 d。所有患兒滿足《醫院感染診斷標準》[6]中院內感染診斷標準,即新生兒住院時間>48 h 發生感染事件(無確切潛伏期),或是在出院48 h 后發生感染事件。同時,排除宮內胎盤傳播引發的感染。所有患兒通過血液生化檢查發現,外周血中的白細胞數量>25×109/L,較治療前升高25%或降低不足4×109/L;血小板降低<50×109/L,超敏C 反應蛋白(hs-CRP)水平超過8 mg/L,降鈣素原(PCT)水平超過2 mg/L;胸部X 線攝片結果提示新病灶或是較原病灶出現顯著炎性改變,即發現局部出現浸潤陰影,存在斑片狀影或出現肺不張表現。
1.2 檢測方法 借助全自動細菌檢定儀對70 例患兒的病原菌感染情況進行全面檢測,并通過藥敏試驗了解感染病原菌情況。在統計感染毒株數量時,需將相同部位、同一時間內的重復性毒株當作同一個毒株進行統計。最后根據患兒感染病原菌情況,將其分兩組。即細菌培養結果陽性感染組、細菌培養結果陰性臨床確診感染組。記錄兩組患兒相關情況,包括胎齡、出生時體質量、住院時間,腸外營養、機械通氣情況,新生兒Apgar 評分、抗菌藥物使用時間、抗菌藥物聯用情況等,并記錄兩組患兒的血、尿常規,hs-CRP、PCT 水平等實驗室數據。
1.3 觀察指標 (1)觀察并記錄70 例患兒的院內感染發生情況,包括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血液系統感染、泌尿系統感染、皮膚部位感染及其他等。(2)觀察并記錄陽性感染患兒的病原菌分布情況,包括革蘭氏陰性菌、革蘭氏陽性菌,其中革蘭氏陰性菌包括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鮑曼不動桿菌及其他等;革蘭氏陽性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其他等。(3)觀察并記錄革蘭氏陰性菌、革蘭氏陽性菌中主要病原菌的耐藥情況。(4)危險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單因素回歸分析法對新生兒監護室多重耐藥菌感染的危險因素展開分析,相關因素涉及胎齡<32 周、出生時體質量<1.5 kg、住院時間>2 周、腸外營養>2 周、機械通氣>5 d、新生兒Apgar 評分<3 分、抗菌藥物使用時間>2 周及抗菌藥物聯用等。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危險因素分析進行Logistic 單因素回歸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新生兒監護室院內感染發生情況 70 例患兒中有18 例患兒出現上呼吸道感染,占比25.71%(18/70);有14 例患兒出現下呼吸道感染,占比20.00%(14/70);有11 例患兒出現消化道感染,占比15.71%(11/70);有10 例患兒出現血液系統感染,占比14.29%(10/70);有8 例患兒出現泌尿系統感染,占比11.43%(8/70);有9 例患者出現其他部位感染,占比12.86%(9/70)。
2.2 細菌培養結果陽性感染組患兒病原菌分布情況 細菌培養結果陽性感染36 例,共檢出36 株病原菌毒株,包括24 株革蘭氏陰性菌,占比66.67%(24/36),12 株革蘭氏陽性菌,占比33.33%(12/36)。24 株革蘭氏陰性菌中包括8 株大腸埃希菌,占比22.22%(8/36);6 株肺炎克雷伯菌,占比16.67%(6/36);4 株銅綠假單胞菌,占比11.11%(4/36);3 株鮑曼不動桿菌,占比8.33%(3/36);3 株其他,占比8.33%(3/36)。12 株革蘭氏陽性菌中包括6 株金黃色葡萄球菌,占比16.67%(6/36);4 株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占比11.11%(4/36);1 株屎腸球菌,占比2.78%(1/36);1 株其他,占比2.78%(1/36)。
2.3 主要病原菌耐藥情況 主要革蘭氏陰性菌為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均對頭孢曲松有著較高的耐藥率,分別為87.50%(7/8)、83.33%(5/6);主要革蘭氏陽性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均對青霉素有著較高的耐藥率,分別為100.00%(6/6)、75.00%(3/4)。見表1、表2。

表1 主要革蘭氏陰性菌耐藥情況[例(%)]

表2 主要革蘭氏陽性菌耐藥情況[例(%)]
2.4 新生兒監護室多重耐藥菌感染危險因素分析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新生兒監護室多重耐藥菌感染的危險因素包括新生兒出生時體質量<1.5 kg、抗菌藥物使用時間>2 周及抗菌藥物聯用。詳見表3。
表3 新生兒監護室多重耐藥菌感染危險因素分析(±s)

表3 新生兒監護室多重耐藥菌感染危險因素分析(±s)
變量回歸系數標準誤χ2POR95%CI胎齡<32 周出生時體質量<1.5 kg住院時間>2 周腸外營養>2 周機械通氣>5 d新生兒Apgar 評分<3 分抗菌藥物使用時間>2 周抗菌藥物聯用0.1291.6570.1850.7740.4560.1690.7431.7020.3770.3520.4820.9120.7630.4010.3750.3910.1314.8130.1730.5170.3610.1933.90718.7750.6540.0260.5770.4550.5320.6140.0440.0011.1352.3551.3401.9871.6821.3012.3125.8140.442~2.2311.139~4.2250.515~3.5770.334~9.2170.447~6.5020.540~2.7761.055~4.9032.702~10.333
新生兒監護室是收治各類身體狀況不佳患兒的重要場所,其中早產兒、低出生體質量兒的占比較高。對于新生兒特別是低出生體質量、早產兒而言,其身體各項機能還未發育成熟,免疫功能相對較差,導致其不能快速適應外界環境。再加上患兒進入新生兒監護室后若給予較多的有創性治療,無疑會增加院內感染事件的發生風險,威脅患兒身體健康[7~8]。院內感染事件一般指的是到院前未攜帶可引起感染事件的病原體,同時也無發病潛伏期,在到院48 h后發生的感染事件[9~10]。臨床發現,新生兒院內感染事件多發于到院治療1 周后,以血液系統、呼吸系統感染為主,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新生兒監護室收治的低出生體質量兒、早產兒較多,加之吸痰、機械通氣、氣管插管及肺表面活性劑的應用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院內感染事件的發生風險[11~12]。因到院后相關操作會對新生兒的口腔、咽喉等部位黏膜組織造成損傷,導致該部位病原菌出現轉移,再加之一些侵入性操作可造成皮膚黏膜反復性受損或發生較明顯的內環境變化,進而致使感染風險上升,且患兒通常會感染耐藥菌群,增加治療難度[13]。有效避免院內感染事件的發生,確保新生兒身體健康一直是近年來新生兒監護室的主要目標與挑戰。因此積極了解新生兒監護室院內感染的危險因素,然后給予針對性處理成為新生兒監護室醫護人員關注的重要內容。
本研究結果顯示,70 例患兒中院內感染發生率由高到低排序分別為上呼吸道感染(25.71%)、下呼吸道感染(20.00%)、消化道感染(15.71%)、血液系統感染(14.29%)、泌尿系統感染(11.43%)及其他(12.86%)。表明新生兒監護室院內感染事件以呼吸道感染較為常見,占比高達25.71%。在36 例陽性感染患兒中共檢出36 株病原菌毒株,包括24 株革蘭氏陰性菌(66.67%)、12 株革蘭氏陽性菌(33.33%);24 株革蘭氏陰性菌以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為主;12 株革蘭氏陽性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為主。主要革蘭氏陰性菌對頭孢曲松有著較高的耐藥率,而主要革蘭氏陽性菌對青霉素有著較高的耐藥率。因此,在新生兒監護室治療中不僅要盡量使用可覆蓋上述主要病原菌的抗菌藥物,還要避免使用耐藥性較高的抗菌藥物,以便于改善抗菌效果。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新生兒監護室多重耐藥菌感染的危險因素包括新生兒出生時體質量<1.5 kg、抗菌藥物使用時間>2 周及抗菌藥物聯用。分析原因如下:低出生體質量兒的機體免疫力較差,無法盡早適應外界環境,增加了病原菌感染風險[14];同時,新生兒監護室收治的患兒病情通常較為危重,常需借助吸痰、機械通氣及靜脈采血等措施進行治療,但此類措施均會影響患兒尤其是低出生體質量兒的皮膚黏膜保護作用[15~16];另外,由于低出生體質量兒無法耐受喂養,要長期借助腸外營養支持以維持機體功能,而腸外營養以靜脈置管為主,長期靜脈置管會增加血液系統感染風險。若在感染后長期借助多種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可能導致病原菌耐藥,引起多重耐藥性感染事件[17~18]。
綜上所述,新生兒監護室院內感染事件的發生存在諸多危險因素,一旦出現院內感染,將會導致治療難度明顯上升。故在日常醫學操作中,醫護人員要注重手部清潔度,盡量避免有創性操作的實施,同時定期嚴格進行室內消毒并做好感染監測工作,最大限度降低院內感染事件發生風險,確保新生兒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