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成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醫(yī)院中醫(yī)科 平和 363700)
慢性非特異性腰痛(CNLBP)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主要是指病程超過12 周的腰部肋骨下緣至臀部橫紋間的疼痛,且無特定脊柱疾病或神經根病,患者臨床表現(xiàn)以腰部疼痛、無力、活動受限等為主,嚴重影響患者睡眠及生活質量[1~2]。目前,西醫(yī)對于CNLBP 患者的治療以鎮(zhèn)痛藥物及手術為主,但長期使用鎮(zhèn)痛藥物存在一定毒副作用,而手術風險高,且費用較高[3]。因此,如何安全有效治療CNLBP 是目前臨床研究的熱點。近年來,中醫(yī)療法被逐步應用于CNLBP 患者的臨床治療中,不僅療效確切,且安全性高,顯示出獨特的優(yōu)勢[4~5]。推拿是中醫(yī)治療CNLBP 的常用方法之一,可有效緩解疼痛,促進腰椎功能恢復,受到廣大CNLBP 患者及臨床醫(yī)師的好評[6]。本研究探討三步七法推拿對CNLBP 腰部活動、疼痛程度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醫(yī)院2019年7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慢性非特異性腰痛患者76 例的臨床資料,根據(jù)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兩組。對照組37例,男15 例,女22 例;年齡32~74 歲,平均(50.88±5.77)歲;體質量指數(shù)18~32 kg/m2,平均(23.89±2.17)kg/m2;發(fā)病時間1~8年,平均(4.11±1.67)年。研究組39 例,男16 例,女23 例;年齡34~73 歲,平均(51.22±5.38)歲;體質量指數(shù)19~30 kg/m2,平均(23.66±2.08)kg/m2;發(fā)病時間1~7年,平均(4.02±1.73)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號:倫理字202200168 號)。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CNLBP診斷標準[7];臨床資料完整;年齡30~80 歲;入組前1周內使用過相關鎮(zhèn)痛藥物。(2)排除標準:既往有腰部、脊髓、脊柱手術史或外傷史;妊娠及哺乳期;合并惡性腫瘤、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及重要臟器功能異常;治療部位存在皮膚破損或皮膚疾病;合并嚴重骨質疏松、腰椎間盤突出等病理改變。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藥物治療。萘普生片(國藥準字H51021154)口服,5.0 g/次,3 次/d,治療3 周。研究組以藥物為基礎另采用三步七法推拿治療。(1)疏通肝、脾、腎三經法。選擇仰臥位,以拇指循經對患者肝經大敦至中封穴進行反復推按40~50次;以拇指循經對脾經隱白至陰陵泉穴進行反復推按40~50 次;以拇指點按60 s 涌泉穴后,以拇指循經對腎經然谷至復溜穴進行反復推按40~50 次。施力大小以局部皮膚出現(xiàn)微熱或潮紅為度。(2)調理肝、脾、腎三臟法。采用雙手點按法,選擇側臥位,醫(yī)者一手分別以拇指點按肝俞、脾俞、腎俞穴,以另一手掌心按壓期門、章門、京門穴,每個穴位按壓60 s。施力大小以局部發(fā)熱、傳導為度。(3)通調督脈法。選擇俯臥位,以拇指分別點按風府、大椎、至陽、命門、腰陽關穴,每個穴位按壓60 s。施力大小以局部發(fā)熱、傳導為度。(4)疏通經絡法。選擇俯臥位,以點按、彈撥、指揉等手法分別疏通膀胱經、督脈及夾脊穴,每個穴位操作5~6 遍。(5)拍擊法。選擇俯臥位,以掌心拍打腰骶部,3~4 min。施力大小以局部發(fā)熱、傳導為度。(6)復式間歇拔伸法。選擇仰臥位,固定肩部及雙踝,反向用力,使患者處于牽伸狀態(tài),持續(xù)30~40 s;握住兩側髂前上棘,并左右擺動,間隔30 s,重復進行7 次。(7)髖膝牽伸法。選擇仰臥位,固定膝蓋及小腿,雙手協(xié)同用力,被動伸直膝關節(jié),并將下肢逐漸抬高,以產生較強肌肉牽伸感為度,重復進行7次。上述推拿操作6 次/周,共治療3 周。
1.4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顯效,疼痛顯著減輕或基本消失,恢復正常生活,直腿抬高試驗為陰性;有效,疼痛減輕,生活基本不受影響,直腿抬高試驗為70°;無效,不符合上述標準。總有效為顯效例數(shù)與有效例數(shù)之和。(2)疼痛程度。采用簡化McGill 量表(SF-MPQ)對兩組治療前、治療3 周后疼痛程度進行評估,共分為PRI、PPI、VAS 評分3 個維度,評分越低疼痛越輕。(3)腰部活動情況。應用距離測量法及X 線片對兩組治療前、治療3 周后腰椎曲度、腰屈曲范圍進行測量。(4) 腰椎功能。分別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日本骨科協(xié)會評估量表(JOA)對兩組治療前、治療3 周后腰椎功能進行評估,ODI、JOA 總分分別為0~50 分、0~29 分,ODI 評分越高腰椎功能越差,JOA 評分越高腰椎功能越好。(5)炎癥反應指標。分別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ELISA)法、放射免疫法對兩組血清白細胞介素(IL-1β)、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血栓素B2(TXB2)進行檢測。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PRI、PPI、VAS 評分,腰椎曲度、腰屈曲范圍,ODI、JOA 評分及血清IL-1β、TNF-α、TXB2水平以(±s)表示,行t檢驗;臨床療效用%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研究組總有效率(94.87%)比對照組(75.68)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腰部活動情況比較 兩組治療前腰部活動各項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3 周后腰椎曲度、腰屈曲范圍均顯著提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腰部活動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腰部活動情況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腰屈曲范圍(cm)治療前治療3 周后對照組研究組組別n腰椎曲度(mm)治療前治療3 周后3739 t P 10.63±1.6510.41±1.540.6010.55015.03±1.66*18.57±1.81*8.8720.00047.69±4.5748.06±4.690.3480.72955.06±4.92*64.75±5.29*8.2570.000
2.3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 兩組治療前SF-MPQ 各項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3 周后PRI、PPI、VAS 評分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分,±s)

表3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VAS治療前治療3 周后對照組研究組組別nPRI治療前治療3 周后PPI治療前治療3 周后3739 t P 15.88±2.4315.34±2.221.0120.3158.71±1.42*5.34±1.26*10.9570.0002.85±0.672.81±0.640.2660.7911.24±0.38*0.81±0.24*5.9300.0006.20±1.676.35±1.520.4100.6832.32±1.02*0.91±0.51*7.6820.000
2.4 兩組炎癥反應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前炎癥反應各項指標水平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治療3 周后血清IL-1β、TNF-α、TXB2水平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炎癥反應指標比較(ng/L,±s)

表4 兩組炎癥反應指標比較(ng/L,±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TXB2治療前治療3 周后對照組研究組組別nIL-1β治療前治療3 周后TNF-α治療前治療3 周后3739 t P 35.15±3.0234.88±2.850.4010.69024.06±2.24*17.21±1.75*14.8990.00038.66±3.1538.97±3.200.4250.67226.47±2.05*18.59±1.84*17.6540.00057.59±4.3657.11±4.210.4880.62743.18±4.08*32.68±3.05*12.7510.000
2.5 兩組腰椎功能比較 兩組治療前ODI、JOA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3周后ODI 評分較治療前降低,JOA 評分較治療前提高,且研究組治療后ODI 評分低于對照組,JOA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腰椎功能比較(分,±s)

表5 兩組腰椎功能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JOA治療前治療3 周后對照組研究組組別nODI治療前治療3 周后3739 t P 35.12±2.5735.83±2.721.1680.24624.16±2.05*16.54±2.01*16.3600.00013.77±2.0313.48±1.940.6370.52618.56±2.55*23.74±2.67*8.6410.000
CNLBP 近年來發(fā)病率不斷增長,多發(fā)于久站久坐、體力勞動人群[8]。CNLBP 的發(fā)病原因比較復雜,主要與機械壓迫、炎癥化學性刺激、自身免疫反應等因素有關[9]。現(xiàn)階段,CNLBP 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西醫(yī)多以對癥治療為主,治療方法多樣,但整體療效仍存在一定提升空間,且部分患者治療后易復發(fā),預后不佳[10]。
中醫(yī)學將CNLBP 歸屬于“痹癥、腰痛”等范疇,發(fā)病機制主要是由于機體受到寒、濕等外感或內傷等因素影響,血津液運行不暢,經脈瘀阻,不通則痛;腰為腎之府,腎虛日久,筋骨失于濡養(yǎng),進而不榮則痛;肝主筋,筋司關節(jié),脾主肉,脾虛則氣血不足,血不養(yǎng)筋,筋骨不堅,進而出現(xiàn)麻木、疼痛等癥狀[11~12]。因此,該病的治療以調理臟腑、疏通督脈等為主[13]。本研究采用三步七法推拿治療CNLBP,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94.87%)較對照組(75.68%)高,兩組治療3 周后PRI、PPI、VAS、ODI 評分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后腰椎曲度、腰屈曲范圍、JOA 評分較治療前提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三步七法推拿治療CNLBP 療效確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腰部活動,減輕疼痛程度,恢復腰椎功能。分析原因在于,三步七法推拿以中醫(yī)整體觀為基礎,在臟腑、經絡理論指導下,將按法、彈撥、指揉等手法相結合,具有疏通督脈、調理肝脾腎、扶固陽氣、強健脊柱等功效[14]。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推拿具有放松軟組織、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增強肌力,減輕局部炎癥反應等作用,可有效緩解CNLBP 疼痛等癥狀,促進腰椎功能恢復[15]。
臨床發(fā)現(xiàn),CNLBP 的主要發(fā)病原因與脊神經主干受到化學、機械等刺激有關,而局部炎癥反應誘發(fā)多種因子刺激局部組織及神經末梢,進而引發(fā)疼痛癥狀[16]。IL-1β、TNF-α 均是臨床常見的致炎因子,可直接對神經根造成損傷,誘發(fā)炎癥疼痛。TXB2是一種由血小板產生的前列腺素,可使血管收縮或痙攣,導致微血栓形成,造成微循環(huán)發(fā)生障礙及肌肉缺血,進而形成疼痛癥狀。由此可見,減輕CNLBP 患者炎癥反應程度,可有效緩解疼痛癥狀。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3 周后血清IL-1β、TNF-α、TXB2水平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三步七法推拿可有效減輕CNLBP 患者炎癥反應程度,抑制炎癥損傷,促進恢復。
綜上所述,三步七法推拿治療CNLBP 療效確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腰部活動,減輕疼痛程度,恢復腰椎功能,減輕炎癥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