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宣宣,王文佳,田凱琴,張夢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藥學部,鄭州 450040
截至2020 年,我國是世界范圍內糖尿病患者數量最多的國家,且超過90%的患者為2 型糖尿?。╠iabetes mellitus type 2,T2DM)[1]。T2DM 的高發人群為老年患者,該群體多數合并多種并發癥和慢性疾病,需要同時服用多種藥物,因此藥品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其他群體[2]。當患者從完成住院治療過渡到家庭治療時,極易出現因藥物使用不規范而導致的藥品不良事件[3]。醫院-家庭過渡期是指患者由出院當日返回家中的8 周內,該階段可能因治療場所的變化和患者對醫囑用藥的理解等因素而出現用藥偏差,誘發藥品不良事件,影響家庭治療效果[4]。既往有相關研究提示[5],近40%的老年患者在醫院-家庭過渡期內會出現用藥偏差,造成治療效果低下,增大再住院發生率等不良臨床結局。因此,本研究分析了T2DM 患者醫院-家庭過渡期間用藥偏差狀況,探索了用藥偏差發生的危險因素,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選取2020 年1 月~2022 年1 月來某院住院治療的T2DM 患者598 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資料分析。其中,男性309 例,女性289 例;年齡37~81 歲,平均年齡(58.39±5.93)歲。依據患者出院7 天電話隨訪的用藥偏差評估工具(medication discrepancy tool,MDT)評估結果將其分為偏差組(n=347)和對照組(n=251)。偏差組:男性173 例,女性174 例;年齡39~81歲,平均年齡(57.38±5.39)歲。對照組:男性136 例,女性115 例;年齡37~79 歲,平均年齡(59.23±4.3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參考《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 年版)》[6]中相關T2DM 診斷標準(餐后2h 血糖≥11.1mmol/L,空腹血糖≥7.0mmol/L,糖化血紅蛋白≥6.5%),于該院確診為T2DM 者。②年齡18 歲及以上者。③出院醫囑內長期治療藥物種類(分類標準參照美康合理用藥信息支持系統完成)≥1 種者。④具有正常交流能力且神志清楚者。⑤各項資料均完整者。
排除標準:①出院后轉至其他醫療機構治療者。②聽力障礙或智力障礙者。③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者。④中途失訪或資料缺失者。
查閱既往資料和相關文獻,確定并采用調查法收集598 例T2DM 患者的相關資料,查閱院內所記錄的患者入院時各項社會人口學資料和臨床資料,分析并開展研究。①社會人口學資料[7]:包括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就業狀況、醫保類型、家庭關懷度指數等。②臨床資料[7]:包括合并疾病數量、糖尿病家族史、糖尿病病程、Morisliy 服藥依從性量表(Morisky medication adherence scale,MMAS-8)評分、糖尿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summary of diabetes self care activities,SDSCA)評分、合理用藥效能量表(self-efficacy for appropriate medication use scale,SEAMS)評分、入院時所采集的實驗室基線數據[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BG)、糖化血紅蛋白、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胰島素抵抗指數(homeostasismodel assessment,HOMA-IR)]、住院時間、出院醫囑藥物數量、每周監測血糖次數、并發癥數量。③采用MDT 評估患者醫院-家庭過渡期間用藥偏差情況。將發生至少1 次用藥偏差患者歸為用藥偏差,統計用藥偏差情況。
采用SPSS22.0 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Logistic 多因素分析T2DM 患者醫院-家庭過渡期間用藥偏差的危險因素。P<0.05 為具有統計學差異。
通過偏差組和對照組患者的社會人口學資料比較,發現偏差組患者的家庭關懷度指數低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社會人口學資料比較 n(%)
通過比較偏差組和對照組患者的臨床資料,發現偏差組患者的MMAS-8 評分、SDSCA 評分、SEAM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出院醫囑藥物數量≥5種、每周監測血糖次數<3 次的占比高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有差異(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n(%)

續表
以表1 和表2 內兩組間比較具有統計學差異的指標為基礎進一步分析,設置存在用藥偏差=1,無用藥偏差=0,以逐步后退法進行多因素分析,以各因素的中位數值為分界值,家庭關懷度指數<7、MMAS-8 評分<7 分、SDSCA 評分<40 分、SEAMS 評分<30 分、出院醫囑藥物數量≥5 種、每周監測血糖次數<3 次為T2DM 患者醫院-家庭過渡期間用藥偏差的危險因素(P<0.05)(表3)。

表3 T2DM 患者醫院-家庭過渡期間用藥偏差危險因素的Logistic 多因素分析
通過統計患者醫院-家庭過渡期間用藥偏差的原因,發現T2DM 患者醫院-家庭過渡期間用藥偏差的主要原因為患者無意不依從、出院藥物教育不詳細、患者有意不依從(表4)。

表4 T2DM 患者醫院-家庭過渡期間用藥偏差原因分析
目前,國內外學者均非常重視老年慢性病患者出院后的服藥情況。近年來,臨床中關于老年慢性病患者醫院-家庭過渡期用藥偏差的研究也逐年增加。相關研究顯示[8-9],老年慢性病患者醫院-家庭過渡期用藥偏差的發生率為14%~94%不等,且超過10%的患者至少存在1 項用藥偏差。而目前國內對于用藥偏差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雖然有學者探究了部分慢性疾病患者醫院-家庭過渡期用藥偏差的情況[10],但關于T2DM 患者用藥偏差的具體研究仍較少。而T2DM 作為臨床常見慢性疾病之一,且患病人數逐年增多,應當加強重視,以改善臨床療效。因此,本研究分析了T2DM 患者醫院-家庭過渡期間用藥偏差狀況,對臨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家庭關懷度指數越高提示患者對家庭功能的滿意度越高,當該指數<7 分時提示患者可能存在消極、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主觀幸福感降低,極易出現有意不依從等情況,增加用藥偏差的發生率[11]。MMAS-8 評分能夠有效反映老年糖尿病的服藥依從性,該評分<7 分提示患者服藥依從性較差,可能因身體不適等因素而自行加減藥量,造成用藥偏差[12]。SDSCA 評分<40 分提示患者對自身運動、血糖監測、吸煙等行為的管理能力較差,可能因運動、飲食等情況而自行調節或停止使用藥物,誘發用藥偏差[13]。SEAMS 評分降低提示患者服藥的自我效能相對較差,無法對困難或不確定情況下的服藥情況進行管理,可能出現自行調節藥物服用時間或停藥的情況,造成用藥偏差[14]。本研究查閱既往文獻,選取與慢性病患者用藥密切相關的因素展開回顧性分析,結果顯示家庭關懷度指數<7、MMAS-8 評分<7 分、SDSCA 評分<40分、SEAMS 評分<30 分、出院醫囑藥物數量≥5 種、每周監測血糖次數<3 次為T2DM 患者醫院-家庭過渡期間用藥偏差的危險因素(P<0.05)。既往有研究指出[15-16],近1/3 的老年人群每日服藥5~9 種,其中12%的患者甚至服用超過10 種藥物,服藥數量是造成用藥偏差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中出院醫囑藥物數量≥5 種的患者可能會因服用藥物數量過多而出現用藥偏差。同時每周監測血糖次數<3 次的患者對自身血糖控制情況較差,無法明確病情的具體狀況,私自調整服藥劑量而導致用藥偏差[17]。在進一步分析中,T2DM 患者醫院-家庭過渡期間用藥偏差的主要原因為患者無意不依從、出院藥物教育不詳細、患者有意不依從,導致用藥偏差的原因也與上述危險因素密切相關,臨床中可由上述原因入手提出有效措施,以降低用藥偏差發生率,改善臨床療效,但這在本研究中并未體現,今后仍需進一步研究。本研究中將藥源性高血糖不良反應報告嚴重程度作為因變量進行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既往有血糖異常史相對于既往無血糖異常史的患者OR值(95%CI)為0.612(0.420~0.892),P=0.011,因此可以認為既往有血糖異常史是保護因素。本研究參考薛文俊等[18]的分組方法,依據T2DM 患者出院7 天電話隨訪的MDT 評估結果分為偏差組和對照組。電話隨訪由責任護士完成,因出院僅7 天,統計率和完成率均為100%,完成率非常高。
本研究一定的局限和不足,如所選取的樣本均來自同一醫院,結果準確性可能受到地域性因素的影響,臨床參考價值有限。今后仍需擴大樣本量的納入范圍進一步提高結果的準確性和實用性。此外,本研究結果僅具有統計學差異,主要是從數字上有某種規律,其可作為現實生活的參考,但不是百分之百與現實生活吻合。由于統計誤差、數據巧合等原因,有統計學差異的某些假設和規律可能會與現實生活不符,今后也需進一步探究。
綜上所述,家庭關懷度指數、MMAS-8 評分、SDSCA 評分、SEAMS 評分、出院醫囑藥物數量、每周監測血糖次數均會影響T2DM 患者醫院-家庭過渡期間用藥偏差情況,可針對上述因素提供有效干預措施,以降低用藥偏差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