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勇

香港回歸二十年前夕,有幸參觀了位于美術館后街的77文化創意園的剪紙及裝裱藝術創作,并且在裝裱老師的指導下,大家還興致勃勃地體驗了自己裝裱剪紙作品《紫荊花開京港情》。
藝術家們精湛的技藝,令人嘆為觀止!現場的制作,詳細的介紹,讓我們對中國剪紙以及裝裱藝術有了更深的了解。剪紙,它植根于老百姓,取材于大千世界,是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瑰寶。
時隔六年,我又探訪了77文化創意園。它因為地處東城區美術館后街77號,所以命名為“77文化創意園”。它是由過去的北京膠印廠的舊廠區改建而成。小時候和父母從西城米糧庫胡同到東四人民市場和美術館,曾路過這里,一塊白底黑字“北京膠印廠”的木制長條掛匾,很是醒目。
隨著國家現代化進程不斷深化和生態環境的需要,為了城市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加快升級,國內很多老廠區先后被利用起來。比如北京首鋼外遷后,此地成為了“首鋼創意園”。和北京首鋼一樣,為了適應國家形勢的需要,位于北京美術館后街77號的北京膠印廠也進行了外遷。它的廠區,雖然沒有首鋼宏大,但在原址改造后的77文化創意園,卻也做得極為精致。
我在園區介紹中了解到——1951年-1953年,北京膠印廠的前身,是由外地多家私營印刷企業合并先后遷到北京而成。1954年-1958年,經過公私合營改制后,定廠名“京華膠印廠”。1958年,“京華膠印廠”遷至現在的東城區美術館后街77號。1966年8月,正式更名為“北京市膠印廠”,隸屬北京印刷集團總公司,是北京第一家采用膠印技術的工廠。在當年,膠印技術可謂一枝獨秀,研制成功了玻璃干版照相制版等在當時非常領先的技術。曾榮獲北京百戶重點企業,國家書刊印刷定點企業,工業技術改造優秀企業等諸多殊榮。從以上事例可見其曾經的輝煌。
進入園區,一切都是那樣的“靜”!被透明罩子保護起來昔日使用的幾臺印刷機械,靜靜地安放在角落里;過去的鍋爐房帶著鐵銹的大煙囪,仍然挺立在房頂,讓人們隨時回想起逝去的時光。入駐園區的北京劇目排練中心,正在排練沉浸式話劇《大偵探趙趕鵝》。進入園區,迎面映入眼簾的就是77劇場。外表就像一座生了棕色鐵銹的巨大方盒子,這是由過去的修理車間改造而成,顯示了古樸的元素,每年會為觀眾獻上200多場精彩的自創演出。樓內有大名鼎鼎的負責中國先進智能決策的“杉數科技公司”。我透過玻璃窗看到里面的員工,靜靜地在辦公臺前認真地瀏覽電腦。我在樓內還看到了“北京膠印廠”的廠牌,據知情人說,這帶密碼按鍵鎖的玻璃門內,是北京膠印廠的管理部門所在地。
園區內,有布置典雅,別具一格的“大酉”酒莊咖啡廳。據店員介紹,這里每逢“77劇場”演出的時候,會有很多的年輕人。樓內還有中國知名攝影家黎明攝影畫廊工作室,他曾在美術館等多家機構舉辦過攝影作品展覽,并以此為契機傳播攝影知識和理念。我登上大鐵梯,走到樓頂天臺,幾位打扮入時的美眉,正在攝影師的指導下,變換各種姿態,進行拍照,在舊有的建筑前,留下了美麗的倩影。
參觀完樓內,將要離開園區時,看到門口的77文創客戶服務中心。我走進屋內,一位小伙兒熱情接待了我,我與他聊了起來。
我問他:“六年前香港回歸20周年時,我參加過在這里的剪紙體驗活動,怎么沒有了?”
小伙兒說:“我們經常根據形勢搞一些公益活動,那次剪紙體驗活動,也是臨時的。”
我又問:“看起來這園區原有的建筑好像沒有大動過。”
他告訴我:“樓房原有的老紅磚,被帶顏色的墻漆所覆蓋,在過去是看不到的。我們接管舊廠區后,對建筑進行了安全評估,沒有對樓房外部進行大的拆改,只是把表面的墻漆進行了打磨,露出了紅磚,使其恢復到原始狀態。那十幾米高紅磚砌的大煙囪,我們也沒有拆掉。因為拆掉,既需要成本,也會擾民。我們把它利用起來,成為了霧霾指數顯示儀,它會因霧霾指數的不同而變換紅橙綠的顏色,還會讓我們想到園區的過去,成了園區的地標。”
小伙兒告訴我,入駐園區的單位,都是很有實力的。對面那個小門里,是“無用”生活空間。而且很神秘地告訴我,它的老板叫馬可。我按小伙兒手指的方向走過去,推開不起眼兒的小門,里面燈光昏暗。地面展板,擺著數件各式手工制作的破衣爛衫,地上展臺,擺著各種手工制作的洗顏皂、沐浴皂、潤膚皂,墻上掛著各種手工制作的笤帚、刷子、手包、手袋、手帕等,全是“無用”品牌。從介紹中了解到,這些展示的衣物,都是“無用”公司在各地尋找,從民間老百姓家收集到的,這類公益性民間藝術主題展覽,曾多次獲獎。意在倡導人們探尋生命本質,崇尚返璞歸真。
我對馬可很好奇,查查百度,原來她曾獲得過多次國際設計大獎,并在珠海創建了中國首家精神價值原創品牌“無用”。旨在為大眾提供全天然零污染手工制作的服裝、家紡、家居等各類家庭日用所需的良心用品,還為人們提供各種非轉基因無化學添加的天然健康食材、生鮮蔬果及素食飲品。電影導演賈樟柯給設計師馬可拍的紀錄片,還在國際電影節獲得大獎。馬可也從著名設計師轉化為文化領域綜合性的創作人。彭麗媛參加春晚的演出服,隨習近平第一次出訪俄羅斯,穿的服裝和手包,就是馬可親自設計制作的。而在馬可的各種介紹中,對這些能夠證明自己實力的事例卻只字不提,可見馬可做人極為低調。
通過兩個多小時的探訪,我對77文創園有了進一步了解。
77創業園,于2014年5月開園并進入運營階段。經過探索,以全新的運營理念和管理手段打造出了自己特有的“77模式”。通過固定資產與掌握文化核心資源的客戶緊密合作,強強聯合。擺脫單純依靠固定資產出租收益的簡單運營模式。這種運營理念和管理手段,為園區長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能動力,帶動了區域經濟乃至城市的發展,在空間規模不變的基礎上,實現了近 20 倍的產值增長。
77創業園屬于北京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是北京市工商聯的守法承諾示范單位;既是首都文明單位,還是東城區先進黨組織。
隨著園區和入駐企業的強強結合與良性發展,77創業園,將會有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