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星
近些年,推進中小學校體育場地向社會開放成為一大趨勢。以本屆亞運會舉辦地杭州為例,已有上千所中小學校體育場地在空閑時段向社會開放,絕大多數免費,部分室內場館低收費。
(6月7日 《北京日報》)
下班后去哪健身,讓很多市民頗為頭疼。拿跑步來說,去健身房跑,價格太貴;在馬路上跑,怕不安全……可另一邊,家附近的中小學放學之后操場空蕩蕩。對比之下,期待中小學體育場地對外開放的呼聲一直很高。
學校是體育資源較為集中的地方,標準跑道、籃球場、足球場等各類場地設施相對齊全,理應更充分利用起來。近年來,教育部和國家體育總局也聯合印發文件,推進學校體育場地余暇時間對社區開放。不過從現實情況來看,各地各學校開放的進度差別很大。
對開放校園體育場地,學校為何不積極?一大顧慮還是安全。過多社會人員進入校園,車輛聚集學校周邊,安全如何保證?其次,延長學校的開放時間,就意味著需要安排更多人手管理,器材損耗加大,維修更新也會更頻繁,人員、資金從哪里來?再則,一旦有市民在鍛煉過程中出現意外,誰來擔責?
敞開門容易,可要想開得好、開得久,關鍵得讓學校心里踏實。在這個問題上,相關部門等都要做好兜底。實踐中,各地也進行了一些嘗試,比如,在嚴格校園準入制度方面,有地方政府專門搭建了校園健身數字系統,支持人臉識別、市民卡、二維碼等多種核驗方式。再如,有的學校選擇將開放后的場地承包出去,由第三方運營管理,向市民收取低于市場價的費用。
說到底,中小學體育場地不是一開了之,而是要基于好事辦好的善治思維,做好后半篇文章。如何讓開放與安全并行不悖,如何在公益與效益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還需精細統籌,不斷探索共贏共享的多元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