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兵
十八歲那年的曾彬彬,稚氣未脫,就扎根鄉鎮教育的講臺。
農村學生大多是留守孩子,她白天上課,晚上家訪。除了教學之外,她還要關心孩子們的日常生活,呵護那一顆顆幼小的心靈。
她與孩子們打成一片,孩子們叫她“曾姐姐”,什么都和她分享。有一天,留守男孩黃曉波試探性地叫了她一聲“曾媽媽”,她突然激動得想哭。在她的理解里,這是幸福。
就這樣,年輕的曾彬彬成了孩子們的“曾媽媽”,在鄉鎮學校一待就是二十個年頭。
她切實將教學與育人整合,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重視學生的身心健康。她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用小事感化學生,幫助學生糾正不良的習慣,正是她的無微不至,讓她獲得了不少榮譽,尤其是得到了家長和孩子們的高度認同。
曾彬彬喜歡讀書、買書,工資沒存下幾個錢,卻是有了大量的藏書,社科類、文學類、教育教學等,她寫了幾百萬字的讀書筆記。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她熱愛學習、知識淵博,這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們。
一眨眼,曾彬彬已經從教三十年了。但她初心未改,堅持愛學生,走進孩子的生活,走進他們心里,引領著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
三十年里,她大部分時間都當班主任,她的班級曾分別在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被評為優秀集體。她在輔導學生方面也力爭上游,耐心輔導每一位學生,2005年,輔導的黃楚潮在全縣中小學生“做誠信人 辦誠信事”讀書實踐征文競賽中獲一等獎;2003年,輔導曾楊磊同學榮獲全縣中小學生“五好小公民”征文比賽獲特等獎;2007年,她本人在全國第11屆智力七巧板科普系列活動中,榮獲“優秀輔導員獎”,還相繼被評為縣級、市級“優秀指導教師”。
三十年來,她始終讓自己融于課堂,穿梭于學生之中,真正做到深入學生,為學生服務,讓學生的身心能夠健康成長,在成長中遠行,在遠行中放飛夢想。
前不久,那個叫黃曉波的男孩給曾彬彬來信,說他出國了,有了自己的事業和愛情,常常回想起關于“曾媽媽”的記憶,他說好想再一次看到老師媽媽。欣慰之余,曾彬彬腦海中浮現出那個總愛跟在她身后的單親留守孩子。
有一種大愛,叫堅持——這就是曾彬彬教學生涯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