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國邦

6月9日下午,開州區五通鄉五通村,村民王會明來到五通鄉衛生院進行康復理療。
年近60歲的王會明左側肢體偏癱,他家離五通鄉衛生院只有兩三公里,但此前,他寧愿前往60公里外的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接受治療。
如今,王會明愿來五通鄉衛生院進行治療,主要是看到這里的就醫環境和醫療水平有所提升。每隔一個多月,他就會來院里“報到”。
在五通鄉,很多群眾和王會明一樣,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從懷疑到信任,最終實現了“小病不出鄉”。
五通鄉衛生院的變化,得益于開州區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取得的成效。近年來,開州區扎實推進醫共體醫通、人通、財通“三通”建設,引導優質醫療資源不斷向鄉鎮下沉,逐步實現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均衡化發展,最大限度滿足人民群眾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
用活“資金池”鄉鎮衛生院煥新顏
五通鄉衛生院距離開州城區約70公里,地處開州、萬州、梁平三地交界處,曾是全區房屋最陳舊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也是全區設施設備最老舊的醫院。該院承載著轄區8000多人的健康保障工作,卻一度門可羅雀。
五通鄉衛生院院長楊建波介紹,此前,由于缺設備、缺技術、缺人才,醫院運營陷入舉步維艱的困境。
好在開州區基層醫療衛生發展“資金池”雪中送炭,讓五通鄉衛生院迎來“新生”。
2021年,五通鄉衛生院從“資金池”中申請到70萬元用于流程改造和中醫館建設。2022年,該院又申請到30萬元用于數字化門診建設。兩年時間,該院共獲得100萬元建設資金,醫療服務能力得以改善。
“在鎮上的醫院就可以做CT檢查,不用再往大醫院跑,省時、省心又省錢。”前不久,開州區中和鎮村民譚孝祥在中和鎮中心衛生院做完CT檢查,由三甲醫院醫生遠程出具了診斷報告,經精準治療,半個月后便康復出院。
譚孝祥提到的CT機價值近400萬元。2022年,中和鎮中心衛生院獲得“資金池”100萬元支持,再加上自籌資金,購買了這臺設備。
“有了CT機后,患者與醫院實現了雙贏。”中和鎮中心衛生院院長黃文算了一筆賬:該院做CT檢查的費用相比區級醫院便宜5%以上,自CT機投用以來,至少為轄區患者節約了10萬元的直接支出。同時,不少患者做完檢查后,選擇留在鎮中心衛生院就近醫治,進一步提升了基層就診率。
一座“資金池”激活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這潭春水。為讓更多患者尤其是農村患者“好看病”“看好病”,開州區建立了基層醫療衛生發展“資金池”和區級技術服務協作“資金池”,將其作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發展儲備金。
其中,基層醫療衛生發展“資金池”按區人民醫院、區中醫院、區婦幼保健院上一年醫療收入的1%,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上一年醫療收入的3%籌集資金。區級技術服務協作“資金池”按區人民醫院、區中醫院、區婦幼保健院上一年醫療收入的0.1%、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上一年醫療收入的0.3%籌集資金。
目前,開州區共籌集“資金池”資金2200萬元,有29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申請使用資金1435萬元,用于48個能力提升項目。今年,這一資金籌集規模將達到1700多萬元。其中,3家區級醫院主動擔當作為,將向“資金池”注入900余萬元,并承諾每年只注入資金,不使用資金。
破解人才荒小醫院有了“大”服務
今年以來,到開州區溫泉鎮中心衛生院中醫科就診的患者時常需要排隊。他們等候出診的醫生,是從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畢業的黎小婭。
黎小婭今年34歲,在一些人看來,一位從專科學校畢業的年輕中醫,難以得到患者認可。黎小婭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人氣,是因為她曾到開州區中醫院進修,接受過名中醫為期一年的傾心指導,使得其中醫診斷和治療水平得到顯著提升,在患者間樹立起良好的口碑。
“醫共體帶來了‘人通,化解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才引進難的問題。”溫泉鎮中心衛生院院長王勇軍直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普遍存在人才缺乏的問題,醫共體為推動人才流通和培養搭建了良好渠道。
溫泉鎮中心衛生院與開州區中醫院結為醫共體,醫療技術人員不僅實現了上派學習、下派指導,區中醫院還在院感防控、流程管理和質量提升等方面,給予溫泉鎮中心衛生院指導建議。
目前,開州區人民醫院、區中醫院分別牽頭與27家、13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立了2個緊密型區域醫共體,長期開展技術指導和人員培訓,并對全區40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現遠程診療全覆蓋,2022年全年開展遠程診療3.17萬例。
基于醫共體組織框架,開州區扎實推進“區聘鄉用”改革,讓醫療技術人才下沉,帶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展。
從2022年開始,開州區人民醫院、區中醫院、區婦幼保健院無基層工作經歷的執業醫師類人員在申請副高職稱前,必須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1年。新招聘在編的、取得執業醫師資格的人員,5年內將被適時選派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至少1年。
與此相適應的是,開州區建立了“區聘鄉用”人員績效考核機制,以工作數量、工作質量、群眾滿意度為基本考核內容,確保“區聘鄉用”改革落到實處、惠及群眾。
看病更安心40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創級爭優
做實醫共體,受益的不僅是溫泉鎮中心衛生院。
開州區和謙鎮仁和村村民姚孝田患有腦膠質瘤,此前,由于和謙鎮衛生院沒有無創呼吸機,他每次住院治療都需前往城區醫院。
開州區中醫院自從與和謙鎮衛生院結成醫共體后,區中醫院選派了中醫科、兒科等科室的3名醫生前往和謙鎮衛生院開展為期1年的服務。此后,和謙鎮衛生院不僅引進了無創呼吸機,在設置參數、調試設備等方面也得到區中醫院醫生手把手指導,為姚孝田這類患者就近就醫創造了條件。
除了讓患者享受到更優質的醫療服務,醫共體的成立,也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展注入更多活力。
5月8日,開州區中醫院院長魏海波就帶領部分職能科室負責人來到和謙鎮衛生院,指導醫療、護理、院感防控、公共衛生等方面工作,助力其創建甲級鄉鎮衛生院。
今年,開州區在前期成功創建9家甲級鄉鎮衛生院的基礎上,將重點推進和謙鎮衛生院、中和鎮中心衛生院、趙家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6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甲級創建工作,同時推動其余25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覆蓋達到乙級標準。
創建甲級鄉鎮衛生院有何好處?中和鎮中心衛生院院長黃文介紹,創甲成功后,醫院的收費標準仍維持不變,但就醫環境和服務能力將得到極大改善,可進一步提升群眾就醫滿意度。
“我們將以創建甲級鄉鎮衛生院為契機,全面提升全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醫療服務水平和能力。”開州區衛生健康委員會負責人介紹,開州區之所以能大規模創建甲級鄉鎮衛生院,主要得益于以“三通”為基礎,打破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資金、人才和設備等方面的瓶頸,并在全市率先建立醫共體內對口指導機制,確保醫共體建設取得實效。
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開州區將始終著眼于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進一步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扎實推動綜合醫改提能增效、惠民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