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科進


編者按:開展千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范創建是貫徹落實中央和市委關于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決策部署的重要工作,是未來五年重慶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之一?!懂敶h員》以創建標準5個一級指標為著力點,策劃推出黨建統領強村、產業興旺鄉村、生態宜居鄉村、文明和諧鄉村、數字低碳鄉村在內的5期全媒體重磅系列報道,為創建工作營造良好氛圍,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本期推出黨建統領強村全媒體重磅報道。
走進涪陵區江北街道二渡村,綠油油的蔬菜生長在田間地頭,別具一格的鄉間小院交相輝映,游客三五成群,肆意享受著“詩意田園”。
近年來,江北街道黨工委堅持“黨建統領、產業支撐、改革求變、和美智治”發展思路,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圍繞榨菜這一主導產業開展創新實踐,用“科創+”“綠色+”為產業振興插上騰飛翅膀,將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與鄉村規劃、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整治和鄉村治理有機結合。
有著“世界榨菜第一村”美譽的二渡村,正是江北街道加快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典范。
黨建統領聚合力
“潘書記早,又出門入戶走訪?”一大早,二渡村王家灣村民周慶友便看見二渡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潘曉江提著提包,走在鄉間小路上。
以前的二渡村,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不強,連續多年考核排名靠后。明明是發展榨菜產業的好地方,卻因黨組織領導力不強,硬是沒將產業發展起來,用當地群眾的話說就是“守著金山過窮日子”。
面對這樣的情況,江北街道黨工委決心求變,要改變二渡村的落后面貌。2021年6月,永柱社區黨支部書記潘曉江被組織委以擔起帶領二渡村發展的“頭雁”重任。
到了二渡村,潘曉江才發現困難遠比想象的多:每天到村辦公室找他解決問題的群眾一撥接著一撥;召開黨員大會,響應者寥寥無幾;村里在建項目無人跟進……
為了改變二渡村現狀,潘曉江馬不停蹄地深入農家小院、田間地頭,訪民情、摸實情,將村情民意全部裝進腦海。
潘曉江深知單打獨斗不是長久之計,得想辦法把村“兩委”干部和全體黨員的積極性調動起來。
于是,一場以全體黨員為參加對象的亮身份、亮職責、亮承諾、曬家風的“三亮一曬”活動在二渡村開展起來——懸掛黨員戶標識牌,要求黨員“亮身份”;為每名黨員設崗定責,要求黨員“亮職責”;簽訂黨員承諾書,要求黨員“亮承諾”;推進家風家教上墻,要求黨員“曬家風”。
通過開展“三亮一曬”活動,曾經“軟弱渙散”的村黨組織搖身一變成為鄉村振興的“排頭兵”。
產業支撐強動力
雨后的二渡村,天藍水清,路邊一處精致民房與雨后景色相互映襯,顯得格外雅致。這里是以網紅“打卡”、靜怡慢生活、鄉村休閑觀光為主題打造的“鄉野茶食”創業小院。
“二渡村是‘世界榨菜第一村,環境宜人,鄉土氣息濃郁。我租了這棟農房,設計打造出夢想小院,就是想留住鄉愁,同時也能為周邊群眾提供部分就業崗位?!闭跍蕚湮顼埖膹堺慃愓f。
張麗麗是“鄉野茶食”創業小院的打造者,也是一名新農人。
產業是鄉村振興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
回想起剛來二渡村的場景,張麗麗記憶猶新。
村民看到“鄉野茶食”造型別致的裝飾,紛紛投來疑惑的目光:“房屋改造得是好看,但老板能掙到錢嗎?”
小院試營業第一天,前來體驗的游客排起了長龍,小汽車從小院門口一直排到了村口。試營業第一個月營業額就達到20多萬元,同時為周邊8名群眾提供了就業崗位。
如今的“鄉野茶食”,已成涪陵熱門的網紅“打卡”地。
在新農人帶動下,村民各顯神通。有的就近就便,賣起土雞土鴨;有的扮靚家園,開起餐館民宿;有的學習網絡技術,干起直播帶貨……
與此同時,村黨委將發展目光再次投向傳統產業榨菜上。
為促進榨菜產業深度發展,村黨委牽頭成立重慶市涪陵區九洞水榨菜股份經濟合作社,32名黨員、125戶群眾主動入社,不斷做大做強榨菜“一個保護價、兩份保證金、一條利益鏈”利益聯結機制優勢,為全村榨菜產業綠色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如今,合作社年銷鮮榨菜300余噸,銷售半成品榨菜2000余噸、成品手工榨菜500余噸,實現產值2500余萬元,帶動700余戶農戶發展,每年可吸納160余名群眾就地就業,助農增收600余萬元。2022年全村人均收入達27650元,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30余萬元,真正實現“綠疙瘩”變“金疙瘩”。
改革求變謀發展
2022年6月,羅振被組織選派到二渡村擔任第一書記。
剛到二渡村的幾個月,羅振發現村里存在一個奇怪現象——作為“世界榨菜第一村”,村里沒幾個年輕人,留守老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窮則變,變則通。羅振意識到二渡村必須創新思路,才能破解發展困境??嗨稼は氚l展之路,他終于找到機會。
街道新建房屋不少,但這些工程項目大多被外地建筑公司承建。羅振靈機一動,這個錢能不能由村集體來掙呢?
多方咨詢政策,了解村集體成立建筑類公司的規定,羅振最終確定村集體可開辦建筑類企業,手續也不復雜。在他的建議下,江北街道黨工委同意由二渡村牽頭,會同江北街道轄區13個村(社區)共同出資成立重慶北群建設有限公司,負責轄區內各類工程項目建設,帶動轄區14個村(社區)共同致富。
而隨著二渡村外出務工、進城購房的人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是大量農房和宅基地閑置。
江北街道黨工委積極探索“三權分置”改革,盤活用好閑置資產,通過“農戶入股+集體管理+企業運營”的方式,探索推進農村集體耕地、宅基地、房屋“三權分置”改革,摸索出一條閑置農房“收儲+轉租+運營”的發展思路,并構建“農戶+村集體+企業”的利益聯結機制,讓這些農村“沉睡”的資產重現生機,釋放更多改革紅利。
羅振再一次嗅到發展機會。
在羅振推動下,二渡村成立重慶二渡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收儲農村閑置房屋20余套,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目前已打造完5個小院交付業主使用,“萬合歸居”“北山故事”“第一村食堂”等一批創業小院穩健運營。
和美智治促和諧
5月15日晚上8時,每月定期在二渡村召開的“‘四務公開暨民主協商會”如期而至。潘曉江通過智慧大屏,向21個聯群點的干部群眾以及遠在千里之外的外出務工群眾,通報4月份黨務、村務、財務、服務情況,同時,對新修訂的村規民約征求全體村民意見。會議持續近2個小時。
“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在二渡村已深入人心,村里每個人都能通過手機掌上系統提交意見建議和訴求,對需要村“兩委”代辦事項進行線上下單,也可實時拍照上傳系統便于村上及時調度相關情況。
曾經的二渡村,制作榨菜產生的廢水直接排放,村民房前屋后臟亂不堪。
為推動基層治理,村黨委積極落實黨建統領基層治理,不斷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打造智慧鄉村屏上、掌上、云上系統,把“四務”公開從“墻上”搬到“云上”,把黨的方針政策宣傳從流動的“小蜜蜂”變成固定的“大喇叭”。
在每日政策宣講下,村民思想觀念逐漸轉變,村黨委借此機會大力進行河道整治,將廢水管理納入村規民約,定期開展“美麗庭院”“最美家庭”等評選活動,引導村民自覺養成良好習慣。
田園變花園、農區變景區,如今,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在二渡村已然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