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床有20%~30%抑郁癥患者雖經兩種或以上抗抑郁藥物充分治療仍然無效,被認為是難治性抑郁癥。蔡媽媽已年過六旬還不辭辛苦帶孫子,孫子帶到5歲卻不幸意外身亡,晴天霹靂使其難以承受,悲傷、痛苦萬難排解,且與日俱增。兒子兒媳埋怨,本人自責、痛恨自己沒盡到責任,無盡的苦痛幾年都不能抹平,胸悶、呼吸不暢,乏力,吃不下飯,頑固失眠,以為是呼吸疾病,住院治療無效,轉精神科治療,其身體諸多痛苦癥狀仍無法治愈。
孫女士與初戀相愛3年,卻因家人強烈反對而忍痛分手,昔日戀人不久另娶,孫女士十余年郁悶、惆悵,心中再無春天,家人帶其到多家醫院求治,各種抗抑郁藥治療仍難改善,戀愛結婚更是渺茫。
小媚被猥褻后再無任何可以使之歡笑的事,永遠與苦痛為伍,記憶減退、頑固失眠,不愿見人,特別是好像所有異性都對自己有威脅,曾到多家醫院就診,使用抗抑郁藥物劑量很大且聯合用藥,但效果甚微。
小昭從小學到高中一直成績很好,卻高考失利,昔日比自己成績差的同學都進入理想的高校,而自己卻痛失金榜題名的機會,因此再無斗志,郁郁寡歡,終日臥床,睡眠顛倒,乏力,頭痛,幾年的抗抑郁藥物治療,病情仍無回轉。
小旺在小學時曾被欺辱,家人覺得是小事并未在意,班主任也未引起重視,幼小心靈既恨又痛。到了初中、高中仍對所有人都戒備,無法融入同學中,卻抱怨自己被孤立,總是無端生氣、臉色陰沉,動不動就在自己的手臂上劃幾刀。家長帶其先后到幾家醫院求治,吃了多種抗抑郁藥、情緒穩定劑都效果欠佳。
心理門診來求診的這類患者共同特點是既往多年前遭受過嚴重心理創傷,許多創傷性事件發生后其損失很難挽回,后果無法接受也難以放下,其心理總是留下難以驅散的陰影,所以對類似事件極其敏感,比如上面提到的蔡媽媽此后不能看到孩子,否則很容易病情加重。孫女士不再戀愛結婚,不愿再聽到找對象的事,一聽到就更傷感,很長時間內病情起伏不定;有些患者不細問連其自己都忘記了最初發病前的事件,說:“記憶差,沒注意到心理陰影”,但是其某些突出癥狀(如不敢看孩子、不愿提結婚的事、不愿意聊高考的事,對別人的態度敏感等)都提示這方面可能有心理創傷。抑郁癥之所以難治其原因較多,但其中部分患者與創傷后留下難以驅散的心理陰影有關。
為何這些事件會在一些人心理上留下難以驅散的陰影呢?它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又具有什么魔力呢?
并非所有遇到上述事件的人都肯定會在心理留下難以驅除的陰影和棘手的病癥,隨著時間流逝,那些曾經的打擊帶來的心理創傷也會慢慢淡化。而一些容易過度追求完美,對負性信息極易引起關注的人(神經質性格),往往在某特殊事件發生的背景下,容易產生某種錯誤觀念(森田療法稱之為思想矛盾),因此越來越關注此事件或其引起的后果,越是這樣,就越容易產生負性情緒,加重身體不適癥狀的程度(精神交互作用)。
日本東京慈惠醫科大學首任精神科教授森田正馬把由于思想矛盾和精神交互作用導致的狀態稱為被束縛精神病理。作者研究發現不同的人遇到不同事件可能產生不同的思想矛盾,為此感到痛苦,對已經發生的事件和隨之產生的后果非常排斥卻無能為力(受容性低下),于是就更加引起關注,總是想:要是當時這樣或那樣就好了,注意力無法從這件事上離開(注意固著),這種情況下往往不能正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也難進行正常人際交往(身體、社會功能低下)。
作者研究團隊經過深入研究,把在神經質性格背景下形成的思想矛盾、精神交互作用、受容性低下、注意固著、身體社會功能低下的狀態都納入稱為新被束縛精神病理。精神藥物、心理安慰往往對這種狀態難有明顯效果。但多數醫生、心理治療師、心理咨詢師尚未對被束縛精神病理予以足夠重視,對它與負性情緒、軀體不適癥狀等的關聯性尚不太清楚。患者本人也不知它的存在,久而久之它就像影子一樣時隱時現。與心理陰影關聯的病癥往往久治難愈。患者即使服用大量各種精神藥物、花費大量錢財也不能如愿康復,若停止藥物治療則病情更易惡化,使患者和家庭都陷入深深的苦痛之中。
俗話說解鈴還需系鈴人,但世上很多事一旦發生就既成事實而無法改變了,即使再難接受、極端排斥,也無任何作用。醫生的重點治療目標應該放在患者感到最痛苦的癥狀上,對患者使用抗焦慮/抑郁藥等方法對癥治療,效果還是不理想就調整藥物劑量或聯合藥物治療。
然而,在藥物治療的同時也要關注到患者在以往生活事件中留下的心理陰影,這些陰影往往是心理或身體痛苦癥狀的重要影響因素,只要一聯想到相關往事,其癥狀就會加重。又控制不住去聯想或關注,無法控制關聯事件的再出現,那么很多人就會出現對特殊事件、語言、場景、人物的過敏感現象。比如上面提到的高考失利的小昭,對生活中誰要是提到復讀高考之類的話時就情緒暴躁,行為沖動;小旺對別人的態度極端敏感,別人說話聲音高了點、眼神好像不友好了、話語中有批評的語氣等都會成為其暴怒的導火索,錯誤解讀別人的態度,對人際關系影響極大,導致周圍人不愿與其交往,使其感到越來越被孤立,負性情緒難以康復。這種過敏感的現象在許多難治性心理疾病中都可以看到。
有一患者小學時被起外號叫“雞”,此后就對雞這個詞極其敏感,幾乎周圍熟悉的人在她面前不敢提雞字,否則她就會發脾氣,使大家不歡而散。可是以后逐漸發展到與雞有諧音的字出現也會引起她生氣,氣得直抖,如說到“基本、技能、技術”等詞也會引起她情緒激動、發火,不了解她的人對此感到莫名其妙。有心理陰影的人往往用躲避某些場面、人物、詞句等方式來避免引起情緒的波動,及其帶來的痛苦,或者通過發脾氣來發泄心中郁悶,可是這樣也無法驅趕心理陰影,反而更加強化了它,使其癥狀更加嚴重。
而反復的安慰、告訴患者轉移注意力、藥物治療等方法都不能徹底改善注意固著在那些負性事件的狀態,常規方法很難切斷精神交互作用和改變思想矛盾,心理陰影就難以驅散,患者負性情緒和身體不適主訴、各種痛苦也較難改善。怎樣可以打破被束縛精神病理、消除心理陰影,從而改善以往的痛苦癥狀呢?
首先是發現心理陰影,明確在疾病發生之初的應激事件對自己產生的負面影響,搞清楚想要醫好的病癥和痛苦,一定要徹底放下以往無論如何都無法接受的事,雖然接受這樣沉重的事實很難受,但是因為它已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所以必須放下。放下的標志就是積極去關注和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只要想使自己的疾病好起來就不管自己愿意不愿意這樣做都要去放下、去做更有意義的事,即使腦子里不由自主地冒出來此事也趕緊選擇干其他的事情去代替關注此事,這樣有利于切斷注意與事件或者與負性情緒、身體癥狀之間的精神交互作用,有利于減少癥狀被強化,那么以往難治癥狀的嚴重程度就會逐漸減輕,為藥物治療創造條件,治療效果就容易出現,思想矛盾自然就會有所改善(原以為自己病入膏肓,現在有效了,想法自然會改變)。
可是這個注意固著的癥狀不是那么容易就認輸的,它會不斷跳出來騷擾,那些負面想法經常不請自來往腦子里鉆,負面情緒、身體不適感覺也會隨之而來,怎樣解決這一難題?身體活動起來最容易改變這種狀態,比如快走、慢跑、打乒乓球、打羽毛球、唱歌、跳繩、打太極拳、勞動等,這些事情做得越多,對癥狀或負性信息關注和排斥就越少(注意固著減輕,受容性提高),被束縛精神病理狀態程度就越容易減輕,生活、工作、學習狀態也會有所改善,身體社會功能有所提高,以往心理方面時隱時現的陰影就會逐漸淡化、消失,形成良性循環,配合抗抑郁藥物治療作用,治療效果就會不斷提高。

但需要提醒的是:因為這類患者病程較長,所以病癥完全治愈還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在康復過程中可能還會遇到各類負性事件,或者在身體活動少的時候,就容易不由自主地關注到那些負性事件,產生不好的聯想和感覺,使自己氣餒,甚至重蹈覆轍。此時要想跨過這個坎,解決方法是去選擇而不是忍住不去關注和聯想負性事件,而是去選擇最有意義的而且是可以做到的事情去做,而不是把大量時間用在喝酒、賭博、打游戲、躺平等方面,選擇去進行各種健身、娛樂、家務、勞動等活動,這是相對容易做的有意義的事情,如果能投入更有意義的事情中,如工作、文學或歌曲創作、發明、科研活動等則更好,有益于把注意力拉回來,但是一般情況達到這個階段往往是病情明顯改善的時候,開始階段倒不需要把行動難度提得太高。
在驅除陰影開始階段,即使有些人說不愿做運動或娛樂等事,但是不愿做的事和疾病痛苦之間是需要選擇的,擺在面前選的話一定是不愿選擇疾病和痛苦,那就去做即使不愿做但有益的事吧。這就是為治好頑疾需要付出的代價,干什么事都需付出代價,當撥云見日之時,比起四處求醫卻每次都無功而返,受盡痛苦煎熬,這樣做其實是通往心理康健的捷徑。

李江波,日本鹿兒島大學醫學博士;簡陽市人民醫院心身科特聘專家;日本保健醫療大學客座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森田療法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際森田療法委員會委員;美國神經與精神病學雜志(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and Neuroscience)編委,第10 屆國際森田療法學會大會主席,第11 屆中國森田療法學術會和第7 屆中國內觀療法學術會大會主席;1993 年受國家衛生部公派到日本淺井病院研修精神醫學。1999年被日本東京慈惠會醫科大學聘為訪問研究員4 年余。出版專著《森田心理療法解析》《抑郁癥實用森田療法》,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在國內外發表論文30 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