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艷哲

小強是一名高二的中學生,自幼生活在一個小康之家,從小被父母寄予厚望,他有一雙明亮的大眼睛,臉上白白凈凈,一看就知道這是一個很有家教的大男孩。從高一下學期開始,一向成績名列班級前茅的小強開始出現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有時不知道老師在講什么,情緒低落、表情呆愣,反應遲鈍,不愿與同學、老師交流,成績逐漸下降到班級中下等的水平。就診于當地綜合醫院心理科,診斷為抑郁狀態,給予抗抑郁藥物治療,服藥3個月療效欠佳。
從高二開始差不多所有功課都不及格,幾乎不與同學交流,老師和父母都擔心,于是讓他休學一段時間在家休養。其間父母發現小強偶爾會有自語自笑表現,幾乎整天不出家門,并且認為自己是個男人怎么能和母親住同一間房子里,為此多次和母親發生爭吵并趕母親出門,但有時又能和父母進行順暢的交流。父母開始擔心小強的精神狀態,決定帶著他到我院門診求治。
醫生根據病史和精神檢查診斷為精神分裂癥前驅期,考慮抗抑郁藥治療無效,且有自語自笑和對母親敵意增加,給予小劑量的阿立哌唑治療,并建議家長帶小強去看心理門診。經過半年的治療,小強能和醫生自主交流,稱自己能專注看書,也能和以前同學打電話交流了,希望盡快返校上學。
根據小強學習成績下降,不愿與人交流,社會退縮,不能上學,對母親敵意增加,偶見有自語自笑表現,認為小強雖然有情緒低落的表現但無相應情緒低落的內心體驗(小強認為自己心情一般),并且抗抑郁劑治療無效,因此可排除抑郁障礙的診斷,故診斷為精神分裂癥前驅期。
通過這個例子我想告訴大家,情緒低落并不一定就是抑郁癥,雖然情緒低落是抑郁癥的核心癥狀,但如果出現不想上學、不愿與人交流,甚至對母親有敵意、自語自笑,我們就首先要考慮情緒低落是否是精神分裂癥前驅期的癥狀。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高致殘、高危害的重性精神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社會適應能力,給患者身心帶來極大的傷害。為了達到精神分裂癥的早期識別和診治,將從出現不太明顯的精神行為異常到精神行為異常達到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之間的一段時間定義為前驅期。
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癥前驅期可達數年之久,在出現前驅期癥狀后的3年內有較高的風險將發展為精神分裂癥,且風險隨時間推移而增加。如果能在前驅期進行識別,并且盡早采取及時有效的干預措施,可以延緩病情發展并降低轉化為精神分裂癥的概率。
目前關于精神分裂癥前驅期的診斷標準主要依據由美國耶魯大學開發的前驅期綜合征結構性訪談工具制定,其中的陽性癥狀被用于評估是否符合前驅期標準,每個條目按 0~6 級評分,標準如下:
①輕微陽性癥狀綜合征:至少一個陽性癥狀的得分為3~5分;癥狀開始于最近的 1 年內,或在過去的 1 年內嚴重程度增加 1 分以上;在最近的 1個月內至少每周出現 1 次。
②短暫間歇性精神病性癥狀綜合征:至少有一個陽性癥狀的得分達到 6 分;癥狀開始于最近的3個月內;至少每月 1 次,每次持續幾分鐘。
③遺傳風險和功能綜合征:患者符合分裂型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或一級親屬有精神病性障礙;最近1個月的整體功能評估量表評分較一年前至少下降30%。
首先,可以通過對高危因素進行識別。遺傳因素是目前被公認的精神分裂癥發病因素,據研究報道精神分裂癥的遺傳度約為80%。對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近親屬來說,他們就屬于精神分裂癥的高危人群。這部分人群如果出現了聽課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明顯下降,或者工作能力明顯下降,與周圍人交流變少,要及時到精神專科醫院評估。
其次,還可以通過一些預警癥狀進行早期識別。如果發現孩子最近逐漸出現失眠,情緒低落或煩躁不安,上課或工作時注意力難以集中,成績下滑明顯,對平時喜歡做的事也缺乏興趣,與周圍人交流減少、喜歡獨處,對父母缺乏關心,個人衛生也需要督促;甚至出現一些輕微的陽性癥狀,比如疑心重,對熟悉的環境感覺不安全,怪異的想法或行為舉止等。
這些預警癥狀的數量和強度隨時間變化都會不同程度地增加。一旦觀察到這些前驅期預警癥狀出現,需要提高警惕,建議到精神專科就診評估。

患者本人,首先要多了解精神心理疾病相關知識,認識到該病通過治療是能完全回歸到之前正常生活的;其次要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病情有任何變化及時跟醫生和家屬溝通。
作為家屬,要了解該病通常在青少年時期起病,所以要重點關注孩子上中學這段時期,當您注意到孩子出現了以上前驅期的一些癥狀,應盡早到精神專科就診評估,根據醫生的建議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給予家庭支持,并堅持長期的觀察和隨訪,爭取讓孩子早日回歸到正常的校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