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芳 吳雪梅



摘 要:針對普通聚硅氧烷材料機械性能較差,限制其在醫學領域發展的問題,提出一種新型聚硅氧烷(Si-TPU)材料的制備,并對其性能進行研究。研究結果表明,所有Si-TPU聚合物分子量分布約為2.1,數均分子量控制在4.5×104~7.5×104;硬段含量為39%(A7)的樣品拉伸強度達到了20.3? MPa,韌性也達到了52.8 J/m3,斷裂伸長率約為378%;對材料的細胞毒性進行測試,L929細胞在PDMS2K-39浸提液中進行培養,細胞相對增長速率超過80%,試驗制備的一系列 Si-TPU 材料具備良好的綜合性能,擁有作為生物醫用材料的潛力,表現出較好的生物安全性和醫學應用性。
關鍵詞:聚硅氧烷材料;機械性能;生物安全性;醫學應用性
中圖分類號:TQ314.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5922(2023)06-0086-04
Modification preparation and biosafety testing analysis of a new medical polysiloxane material
HU Chunfang1,2,WU Xuemei1
(1.Yuechi County Peoples Hospital,Guangan 638300,Sichuan China; 2.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Nanchong 637000,Sichuan China)
Abstract:In view of the poor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ordinary polysiloxane materials,which limits its development in the medical field,a new type of polysiloxane (Si-TPU) material is prepared and its properties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of all Si-TPU polymers was about 2.1,and the number average molecular weight was controlled between 4.5×104 and 7.5×104 thousand.The tensile strength of the sample with 39% hard segment (PDMS2K-39) reached 20.3?? MPa,the toughness also reached 52.8 J/m3,and the elongation at break was about 378%. The cytotoxicity of the material was tested. L929 cells were cultured in PDMS2K-39 extract,and the relative growth rate of cells exceeded 80%. The series of Si-TPU materials prepared in the experiments indicate a good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have? the potential of biological medical materials,showing good biological safety and medical applicability.
Key words:polysiloxane materials;mechanical properties;biosafety;medical application
聚硅氧烷(PST)因其良好穩定性和相容性,在醫學領域廣泛使用。但受其成分的影響,材料自身機械性能較差,這對聚硅氧烷的應用產生了很大的限制。提升聚硅氧烷綜合性能是目前較為重要的研究。研究了不同環氧基含量的聚硅氧烷改性CE樹脂的固化反應活性,提升了材料的機械性能。試驗結果表明,經過改性后的材料,玻璃化轉變溫度達284.0 ℃,拉伸強度和彎曲強度分別為84.7 MPa和118.3 MPa[1]。通過陰離子聚合向聚乙烯醇(PVA)中引入聚二甲基硅氧烷,制備一種新型聚乙烯醇接枝聚硅氧烷,并研究了材料的性能[2]。通過聚硅氧烷和聚乙烯醇復合,得到了一種新型皮膚屏障材料,并對其性能進行研究。結果表明,該材料可以滿足皮膚屏障材料多項性能需求,可以在皮膚受損修復領域發揮重要作用[3]。基于此,本試驗以文獻[4]的方法為參考,制備了一種新型聚硅氧烷材料,并對其生物安全性和醫學應用性進行研究。
1 試驗部分
1.1 材料與設備
主要材料:聚二甲基硅氧烷(H2N—PDMS—NH2)(AR),? 鑫鴻越化工;碳酸乙烯酯(EC)? (AR),齊魯新材料;異佛爾酮二異氰酸酯(IPDI)( AR), 誠泰化工;二丁基二月桂酸錫(DBTL) (AR),齊魯新材料;1,2-丁二醇(BDO)(AR),橙陽新材料。
主要設備:101A型電熱烘箱,二紡精密機械;FTIR-650G型紅外光譜儀,恒美電子;DSC-500A型差示掃描量熱儀,東來儀器;UItima IV型廣角X射線衍射儀,賽諾普儀器;HLC-8320型凝膠滲透色譜儀,輝世儀器;WL-A型拉力試驗機,沃林設備。
1.2 試驗方法
1.2.1 軟段HO—PDMS—OH 的制備
在容積為100 mL的三口燒瓶中放入一定量的H2N—PDMS—NH2,然后加入計量的EC,恒溫攪拌反應,攪拌轉速、反應溫度和時間分別為250 r/min,80 ℃和2 h。提升反應溫度至80 ℃繼續反應1 h;再將反應溫度提升至90 ℃,反應1 h后得到軟段 HO—PDMS—OH。軟段配方如表1所示。
1.2.2 Si-TPU的制備
(1)在三口燒瓶中放入一定量的軟段 HO—PDMS—OH,然后通過減壓蒸餾裝置下進行除水處理,減壓條件為,減壓壓力-0.095 MPa,減壓溫度為115 ℃,攪拌轉速為100 r/min,除水時間為1.5 h;
(2)降溫至75 ℃后,減壓至常壓。將定量的IPDI放入三口燒瓶中,然后放入質量分數為0.03%的催化劑DBTL,在85 ℃的條件下反應2 h;
(3)放入計量的BDO擴鏈反應0.5 h,得到聚合物。然后倒入提前準備好的模具中并進行電熱固化處理,固化溫度和時間分別為100 ℃和12 h,得到Si-TPU;
(5)通過3D打印進行微觀胃管的制備。試驗配比如表2所示。
1.3 性能測試
1.3.1 紅外光譜測試
通過紅外光譜儀測試材料官能團。
1.3.2 分子量分析
通過凝膠滲透色譜儀分析材料的分子量。
1.3.3 熱穩定性分析(DSC)
通過差示掃描量熱儀進行熱穩定性分析。
1.3.4 力學性能測試
通過拉力試驗機測試材料力學性能。
1.3.5 細胞毒性測試
通過與小鼠成纖細胞(L929 細胞)共同進行培養,觀察L929細胞的成長情況。
2 結果與討論
2.1 官能團分析
2.1.1 軟段HO—PDMS—OH官能團分析
通過紅外光譜對合成的軟段HO—PDMS—OH進行分析,結果如圖1所示。
由圖1可知,EC 和 H2N—PDMS—NH2加聚時,端氨基與羧基進行反應,因此在軟段HO—PDMS—OH中屬于H2N—PDMS—NH2的端氨基和屬于EC的羧基特征峰消失[5-6]。加聚反應產物為氨基甲酸酯基團上的亞氨基、羰基和端羥基,因此可以在軟段HO—PDMS—OH中觀察到這些結構特征峰強度和峰型發生改變[7]。綜上,EC 和 H2N—PDMS—NH2成功發生加聚反應,制備出軟段HO—PDMS—OH。
2.1.2 Si-TPU官能團分析
圖2為紅外光譜分析結果。
從圖2可以看出,經過反應后,異氰酸酯基團位于2 264 cm-1的特征峰消失,這說明在反應進行的過程中,異氰酸酯基團完全反應,同時在Si-TPU的紅外曲線中可以觀察到氨基甲酸酯基團上羰基(
CO)和亞氨基(—NH)的伸縮振動峰,但并沒有脲基甲酸酯或者縮二脲的結構出現,這證明成功制備出Si-TPU材料[8-9]。由圖2(a)可知,軟段分子量固定,Si-TPU的羰基(
CO)和亞氨基(—NH)特征峰隨硬段含量增加逐漸的增強。這因為體系內硬段含量的增加,氨基甲酸酯基團的數量也隨之增加,這增強了氨基甲酸酯基團上的特征峰[10]。由圖2(b)可知,固定硬段含量,特征峰強度隨軟段分子的增加而降低。這是因為體系內軟段分子量越多,則氨基甲酸酯基團的距離越遠,降低了氨基甲酸酯基團的密度,就會對氨基甲酸酯特征峰的強度產生影響[11-13]。
2.2 Si-TPU結晶態分析
由于聚氨酯的軟段和硬段具備較大的熱力學差異,因此存在一定自發微相分離的情況。軟硬段的無定形態和有序態結構均對聚氨酯性能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通過WAXD對Si-TPU結晶態進行分析,結果見圖3。
由圖3可知,在WAXD曲線中12°和21°分別為軟段 PDMS和聚合物鏈中非PDMS片段的無定形態彌散峰,這就說明 Si-TPU軟硬段狀態均為無定形態,沒有明顯結晶狀態出現[13]。
2.2 分子量及其分布分析
表3為材料的分子量結果。
由表3可知,所有Si-TPU聚合物分子量分布約為2.1,且Mn較為接近,控制在4.5~7.5萬u,可以達到工業加工的需求。
2.3 DSC分析
通過DSC分析聚氨酯隨溫度變化產生的熱效應,結果如圖3所示,其中Tg為玻璃化溫度值,用于表征硬段與軟段對聚氨酯網絡結構的影響規律。
從圖3可以看出,Si-TPU聚合物均有2個玻璃轉化溫度,其中-123 ℃的Tg是軟段HO—PDMS—OH引起的;另外的一個發生在室溫附近的Tg為硬段產生。硬段在氫鍵的作用下相互聚集,形成硬段微區,在聚合過程中,是聚合物長鏈的物理交聯點[14-15]。由圖3(a)可知,固定軟段分子量時,硬段含量越高,位于室溫附近的玻璃轉化溫度開始逐漸的增加,從9 ℃慢慢提升至50 ℃,這是因為體系內硬段含蠟越多,則平均硬段分子量越多,硬段間存在的氫鍵數目越多,因此鏈段運動需要的能量也越高,使得硬段Tg明顯增加[16]。由圖3(b)可知,當硬段含量固定時,靠近室溫的玻璃軟化點也逐漸的增加,從6 ℃慢慢增加至45 ℃。這是因為隨體系內軟段分子量的增加,使得平均硬段分子量也有一定增加,硬段間形成較多的氫鍵數目,提升了鏈段運動所需能力,使得硬段玻璃轉化溫度隨之提高[17-18]。
2.4 力學性能測試
表4為力學性能測試結果。
由表4可知,隨硬段的增加,斷裂伸長率下降,其余力學性能強度有一定增加。出現這個變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硬段含量增加會導致聚合物體系內平均硬段長度,這就增加了體系內物理交聯個數和分子鏈內氫鍵數目,在兩者協同作用下,增加了聚合物的拉伸強度[19-20]。但物理交聯點的增加可能限制分子鏈的移動,使得斷裂伸長率有一定降低。當硬段含量為39%時,聚合物拉伸強度達到了20.3 MPa,韌性也達到了52.8 J/m3,斷裂伸長率約為378%。同時還能從表4中觀察到,體系內硬段含量固定時,隨軟段分子量的增加,聚合物力學性能變化與硬段增加一致。這是因為隨體系內軟段分子量的增加,材料平均硬段長度也有一定增加,這對材料的變形有一定限制作用。
2.5 細胞毒性測試
在力學性能測試結果中,已經確定了A6材料具備較好的機械性能。因此,以該組材料為例,對其進行細胞毒性測試;圖4為細胞毒性測試結果。
由圖4可知,L929細胞在A6浸提液中培養72 h后,保持著較為健康的生長速度。且隨時間的增加,細胞生長速率較為相似,均超過80%。參照《美國藥典》毒性分級法,對細胞的生長狀態進行評估;根據此分級可以確定,本試驗制備的聚合物對小鼠成纖維細胞毒性較低,可以作為生物醫用材料。
3 結語
(1)在Si-TPU的紅外曲線中可以觀察到氨基甲酸酯基團上羰基(
CO)和亞氨基(—NH)的伸縮振動峰,但并沒有脲基甲酸酯或者縮二脲的結構出現,這就證明成功制備出Si-TPU材料;
(2)所有Si-TPU材料軟硬段狀態均為無定形態,不存在結晶的情況出現;
(2)所有Si-TPU聚合物分子量分布約為2.1,且Mn較為接近,控制在4.5×104~7.5×104,可以達到工業加工的需求;
(3)DSC分析結果為,隨體系內硬段含量或軟段分子量的增加,由軟段引起的玻璃轉化溫度不發生變化,只有硬段玻璃轉化溫度發生變化。當軟段分子量固定,隨硬段含量增加,硬段玻璃轉化溫度從9 ℃提升至50 ℃;固定體系內硬段含量,隨軟段分子量增加,硬段玻璃轉化溫度從6 ℃提升至45 ℃;
(4)隨硬段含量和軟段分子量的增加,材料拉伸強度、硬度和韌性均有一定增加,但斷裂伸長率有一定下降。當硬段含量為39%時,聚合物拉伸強度達到了20.3 MPa,韌性也達到了52.8 MJ/m3。
(5)細胞毒性測試結果:L929細胞在A6浸提液中進行培養,細胞相對增長速率超過80%,滿足《美國藥典》要求,表現出較好的生物安全性和醫學應用性。
【參考文獻】
[1]張曉男,吳健偉,魏運召,等.環氧基聚硅氧烷改性氰酸酯樹脂研究[J].粘接,2022,49(12):1-5.
[2]陳娟,張曉梅,劉一凡,等.聚乙烯醇接枝聚硅氧烷的制備與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2022,38(8):42-49.
[3]陳炳剛,劉三榮,蔣子江,等.水性聚硅氧烷和聚乙烯醇復合物制備及其作為皮膚屏障材料的性能[J].應用化學,2022,39(8):1224-1242.
[4]孫思傲. 聚硅氧烷基聚氨酯材料的設計、制備與性能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學,2022.
[5]李天,方建波,吳盾,等.表面能連續可調的反應性超支化聚硅氧烷的制備與性能[J].高校化學工程學報,2022,36(2):202-210.
[6]李輝,姚敏,賴娟,等.端羥基含氟乙烯基聚硅氧烷的合成及應用[J].材料導報,2023,37(2):242-247.
[7]冀運東,江艷艷,曹東風,等.聚硅氧烷改性環氧/酚醛共混物熱氧降解殘留物的結構及組分演變[J].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2022,38(10):90-97.
[8]王旸,伍川,董紅,等.單活性官能團封端的聚硅氧烷研究進展[J].中國材料進展,2022,41(8):624-634.
[9]李志強,江艷艷,冀運東,等.聚硅氧烷改性環氧樹脂及其熱解殘留物研究[J].熱固性樹脂,2022,37(4):1-8.
[10]馬麗,黃建建,何慧,等.核殼型聚硅氧烷/聚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微波輻射制備與性能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22,50(10):149-153.
[11]李艷秋,張德震,陸士平.聚硅氧烷固化改性環氧樹脂[J].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報,2022,40(3):473-477.
[12]楊琳琳,童曉梅,黃傳霞,等.含八乙烯基聚倍半硅氧烷骨架的聚硅氧烷制備及其在LED封裝材料中的應用[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21(3):238-245.
[13]李天,方建波,吳盾,等.表面能連續可調的反應性超支化聚硅氧烷的制備與性能[J].高校化學工程學報,2022,36(2):202-210.
[14]金竹,鄒守順,周昌林,等.IPN型含氟聚硅氧烷/PP疏水材料的制備及性能[J].精細化工,2022,39(4):712-718.
[15]楊開明,顏紅俠,張淵博,等.氮化硼/超支化聚硅氧烷-聚酰亞胺粘結固體潤滑涂層的性能[J].摩擦學學報,2022,42(5):1053-1062.
[16]趙經緯,柏錫昆,馮曉東,等.聚醚改性聚硅氧烷的合成方法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1,37(10):105-109.
[17]蘇宏哲,王斌,王璐,等.基于動態共價鍵的聚硅氧烷的制備及性能應用的研究進展[J].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2021,37(9):165-174.
[18]姬珂妍,宋瑞娟.超支化聚硅氧烷在改性方面的應用研究[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24(4):45-49.
[19]馮圣玉,諶梓煦,王燈旭.聚硅氧烷基熒光材料[J].山東大學學報(理學版),2021,56(10):99-112.
[20]雷衛華,陳可平.短切芳綸纖維/聚硅氧烷-甲基丙烯酸鋅復合材料的結構與性能[J].復合材料學報,2021,38(5):1398-1406.
收稿日期:2023-01-07;修回日期:2023-04-30
作者簡介:胡春芳(1982-)女,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消化材料,消化護理;E-mail:sjunj645@163.com。
通訊作者:吳雪梅(1979-)女,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腎內、血透;E-mail:sjunj645@163.com。
引文格式:胡春芳 ,吳雪梅.醫用護理聚硅氧烷新材料的改性制備及生物安全性測試分析[J].粘接,2023,50(6):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