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幽蘭逢春》[1]是趙松庭、曹星創作于1979年的笛子獨奏曲。樂曲采自昆曲音調,其中慢板部分的題材來源于昆曲《二郎神》,快板以昆曲過場音樂為素材進行創作。[2]優揚雅致,委婉抒情,從壓抑到舒展,贊美了蘭花的清雅幽馨,以幽蘭之逢春來表現人在困境中哀而不怨、悲而不傷的心境。該樂曲內涵深刻,以至于不同演奏者對作品的演奏有所差異,因而形成了多種演奏版本。趙松庭一版本較為傳統,昆曲的韻味凸顯。詹永明一版本保留了傳統的演奏風格,但又結合了北派演奏特點。(趙松庭版本為最原始的演奏版本;詹永明版本根據原譜,在原譜的基調不變的基礎上進行演奏)。
一、靈活多變的運氣技法差異
對一個器樂演奏者來說,演奏技巧方法的靈活運用在演奏過程中是極為重要的。不同演奏技法的運用對于演奏者的二次創作所產生的風格韻味,對樂曲情感的表達都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氣、指、舌是竹笛演奏中三個最重要的技法,氣息的控制在竹笛演奏中至關重要,關系著演奏者對音準、音色、力度變化和樂曲中情感的表現能力,是賦予竹笛以藝術魅力的重要一環。兩位演奏家在音色上有著較大的差距。趙松庭音色較為細膩、平穩、柔和。而詹永明則更為飽滿有張力,隨著音樂的發展,情緒不斷變化,力度由弱到強,富有層次感、穿透力,音色越來越堅定。
竹笛演奏的氣息技巧包括長音、氣震音、循環換氣等。氣震音通過氣的變化使音產生波動,包括快震、慢震、使用特殊的震音,不同的氣震音會使樂曲產生不一樣的效果,使竹笛的音色得以修飾。在該樂曲中詹永明較多運用氣震音技法且振幅較大,氣震音的運用使樂曲不單調無味,更有表現力。趙松庭運用較少,幅度較小。在引子部分,時值較長的音處,趙松庭運用幅度較小且振幅較為均勻的氣震音,而詹永明則運用幅度較大的氣震音,使得樂曲的情感表現更加強烈,更加具有敘事性。樂曲華彩部分運用了循環換氣的技巧,演奏家通過運用循環換氣法使氣息不間斷地進行吹奏,使聲音保持連綿不斷,為了更好地體現樂曲多表現的內容,增強樂曲的表現力。兩位演奏家在循環換氣的運用位置上有些許差異。趙松庭在華彩部分反復第二遍高音結束的時候做出換氣。而詹永明華彩部分從頭到尾部使用循環換氣法,淋漓盡致地將喜悅、激動的情緒表現出來。
二、細膩與豪放的音樂情感表達差異
該樂曲內涵深刻,不同演奏者對作品的理解不同,對于樂曲演奏時音樂情感表現的處理方式有所差異。 如樂曲引子部分,該部分表現的是蘭花在幽靜的山谷中期待著春天的到來的意境。詹永明在速度上的安排較為緩慢,通過音與音之間緩慢的銜接速度以及將音時值填充并自由拉長的處理方式,將蘭花帶有哀怨的情感表達出來。在對于漸慢漸快的急緩對比上較為明顯,讓人明顯感受到急切的情感。樂曲強弱變化較為豐富。演奏時多用明顯的氣震音,幅度大、震速快,凸顯哀怨、期待的情感,使樂曲聽起來更有表現力、充滿畫面感,仿佛有人在聲情并茂地訴說著內心復雜的情感。結尾處,慢慢漸弱至音自然消失,給人一種仿佛此處無聲勝有聲的感覺,期待著接下去將訴說的故事,豪放卻又不失優雅地表達著音樂情感。而趙松庭總體的速度安排較快,在樂句時值較長的音處多使用指顫音,指顫音與氣震音的音響效果相比,效果不如氣震音的明顯,通過手指輕微地在笛孔旁顫動,幅度較小、較快,效果更為輕柔。趙松庭通過指顫音的運用,增加了樂曲的感染力,細膩地將音樂情感表達出來,從而不夸張地隱隱地去表達內心的哀怨之情并體現出一種獨特的美感。
又如慢板部分,樂曲前半部分旋律典雅,如怨如訴,仿佛在訴說自己的坎坷遭遇,后半部分表現春天即將來臨,內心期待與喜悅的情感。詹永明的情緒力度變化較為豐富,總體速度變化不大。趙松庭情緒力度變化較為平緩,速度安排上第二部分較快。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趙松庭力度變化較小,起伏變化不大,作為曲作者,對于樂曲的內涵有著較為深刻的理解,認為情緒的表達不需要太強烈,通過較為平緩的旋律將內心郁悶之情表達出來。而詹永明在演奏安排上漸強漸弱較為明顯,通過明顯的力度變化來體現情緒強烈的波動,深刻地體現出了內心煎熬的情感特征。趙松庭在第二部分的速度安排較第一部分快,通過速度的變化來表達期待春天快要到來,幽蘭即將重新開放的急切之情。
三、速度把控影響的演奏風格差異
竹笛的演奏風格、技巧與作品主要分為南派與北派兩個大類。南派以曲笛演奏為主,音色較為低沉、柔和、細膩,演奏的旋律多為優雅曲調,具有較強歌唱性,笛身較長較粗。北派以梆笛演奏為主,音色較為高亢、硬朗,笛身較短較細。趙松庭與詹永明均為南派的演奏家。該樂曲是一首南派作品,趙松庭首次將北方的演奏技法融入該樂曲,使樂曲更加富有表現力。除了南北派差異,演奏家在演奏樂曲時,對于樂曲速度的把控、技巧的使用、音樂的表達等方面都不盡相同,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演奏風格。趙松庭的特點是細致入微,委婉動人地演繹作品。在演奏該曲時,昆曲的韻味更為突顯。沒有過多添加裝飾音,慢板部分體現出了樂曲溫柔婉轉、委婉抒情的曲調特征。其中擅長使用指顫音,將樂曲的慢板意境體現得淋漓盡致。手指富有彈性,通過手指力度表現出昆曲抑揚頓挫的特點。詹永明的演繹則較為自由隨性,賦予音樂技巧感。在演奏時,南北技巧風格結合方面較突出,演奏速度較慢,善于使用氣息的變化,力度變化較為明顯,具有北方音樂的特征。
以演奏速度的不同對演奏風格產生的影響為例,樂曲速度快慢取決于演奏者的把控,同一首樂曲由不同的演奏家演奏,在速度變化上有各自的風格,表1為兩位作曲家演奏總時長及各部分時長比較。
從宏觀角度看,趙松庭的演奏總時長短于詹永明,兩位演奏家演奏版本總體時長的安排相差45秒。具體而言,在引子部分兩位演奏家演奏時長相差21秒。引子部分幽靜而富有激情,速度較為自由,詹永明的速度較趙松庭的慢。趙松庭的速度總體較快,裝飾音照常規速度進行。而詹永明總體速度偏慢,句與句中間的呼吸銜接較緩,每句速度也較慢。如引子開始部分,裝飾音前倚音長較長,三連音速度較慢,每個音都拉得較寬,擴充了時值,更加體現出一種幽靜空谷中期待春天到來的情感。
慢板部分兩人的演奏時長差距較大,時差為27秒。詹永明總體速度比趙松庭慢,氣氛更為莊重。樂曲慢板第一部分部分音色較為低沉,旋律典雅婉轉,兩位演奏家速度較為平均,相差較小。第二部分樂曲走向從低音區向高音區突進,趙松庭的速度安排較第一部分稍快,詹永明速度安排延續第一部分,無明顯變快。在慢板結束部分兩位演奏家的速度安排有較為明顯的差異,趙松庭速度較為均勻,三連音部分速度沒有變化,在三十二分音符處突快速度沒有詹永明快。而詹永明在第三小節高音的時值拉得較長,使音樂線條變得很長,三連音速度較慢,三十二分音符處突快速度比較明顯,八分音符自由延長較長,使其音樂表現更加有張力。
四、兩個演奏版本產生差異的原因分析
(一)不同的生活年代與人生經歷
對于演奏者來說,不同生活年代、生活環境與生活經歷對于樂曲處理上所產生的差異有著較大影響。
趙松庭先生出生于20世紀20年代,自幼學習竹笛、嗩吶、琵琶等各種樂器,17歲時曾向昆曲藝人學習昆曲相關技藝,這也為后期的創作與演奏打下良好的基礎。周總理曾用蘭花來借喻昆曲,趙松庭引用昆曲元素,借蘭花之意來緬懷周總理,創作了《幽蘭逢春》這首曲子來抒發自己的情感,自己就像是那蘭花一般期待著春天的到來,重新綻放光彩,期待著新生活的到來和對于未來的向往。在樂曲《幽蘭逢春》的演奏上,快板部分能明顯感受到速度較快情緒較為激動,通過音樂能夠感受到對于新生活即將到來的期待,以及內心那份按捺不住的喜悅。因為趙松庭自幼生活在江浙地區,生活環境小橋流水、樓閣庭院,所以演奏樂曲風格多婉轉、優雅。又因有學習昆曲的經歷,將樂曲《幽蘭逢春》中昆曲的風格表現得十分到位。對于他來說演奏的不僅僅是樂曲,更是他對于人生經歷的一種訴說。詹永明出生于20世紀50年代,自幼跟隨趙松庭學習竹笛,在浙江歌舞團工作期間因在一次節目的選拔中發揮失利,使他認識到要全面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也因這次契機使得他不斷鉆研并擁有較高的竹笛演奏技巧。他隨團在江南各地巡回演出并仔細觀察了解各地音樂特點,掌握各種風格韻味,并觀察各地吹奏竹笛的不同。隨著時代的發展,交通越來越便利,各地各流派交流日益密切,他多次游訪各地采訪請教南北派多位名師,將各種演奏風格兼收并蓄。這一經歷使得他將樂曲中南北融合的技巧展現得更加淋漓盡致,但因為對于昆曲學習經驗較少,樂曲的昆曲風格韻味不如趙松庭凸顯。由此可見,不同的生活年代與經歷,導致演奏者在演奏時風格演繹以及技法的使用都有所差異,是演奏版本產生差異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審美觀念的差異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隨之發生變化,現代社會人們對于音樂的審美標準也在慢慢提高。現代音響技術逐步提高,人們欣賞樂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傳統的演奏技法所呈現出的音響效果已不足以滿足人們對于音樂的欣賞需求。為了既滿足人們的需求,又不改變作品本身的風格,演奏技術隨之逐漸提高與發展。與其說是發展,其實更應該說是在借鑒吸納本有的一些精粹并不斷地搜索、探究與創新。隨著時代發展,演奏家們的往來越來越密切,通過走訪交流發現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演奏風格與技巧,并加以研究處理,取長補短,形成各自的獨有風格。演奏者的個人風格、審美觀念以及對于樂曲的理解是樂曲二次創作產生差異的重要因素,演奏家們在原有基礎上注入獨有的審美情趣并加以豐富,運用各自的審美眼光,對作品的意義做出新的理解和解釋。在笛曲《幽蘭逢春》的演奏上,曲作者趙松庭先生剛柔并濟、深邃、細膩、柔美,音色委婉深刻,既有粗獷與剛勁,又有溫婉柔美,剛柔相濟,與詹永明演奏的情緒激昂、夸張、果斷,音色更加飽滿,有張力、表現力,而且強弱變化技巧突出,也抓住了原曲的神韻,體現了兩位演奏家不同個人審美風格在演奏上所產生的差異。演奏家們運用個人演奏風格與演奏技巧在音響形態上呈現的效果差異較大,演奏版本各有千秋,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優秀演奏版本。
五、結語
《幽蘭逢春》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竹笛作品,將“寫意”的手法運用到作品創作中,是笛曲創作道路上的里程碑,對中國竹笛獨奏曲的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本文通過對比研究詹永明和趙松庭兩個演奏版本,發現二者各有鮮明風格,趙松庭的演奏剛柔并濟、深邃、細膩、柔美卻不失激情,而詹永明的情緒激昂、夸張、果斷,并且在忠實原作品的基礎上,對該作品進行了個性化處理,產生了帶有個人風格的演奏版本。也能夠感受到竹笛作品豐富的音樂表現力與多變的技巧。在進一步的探究中發現演奏者個人的生活經歷、演奏技術的提高以及個人和聽眾的審美需求是造成他們演奏中產生差異的重要原因。探究其中的不同與原因,有助于我們在日后的演奏中發現不足,欣賞與借鑒其特點,并提升自己的演奏技能與音樂品味,將作品更好地演繹,使樂曲具有更加豐富的藝術表現力。
作者簡介:池樂易(1999—),女,漢族,福建福州人,福建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教學實踐型。
注釋:
〔1〕趙松庭版本為最原始的演奏版本;詹永明版本根據原譜進行演奏,在原曲基調不變的基礎上進行.
〔2〕張艷娟.笛子獨奏曲《幽蘭逢春》演奏與賞析:趙松庭作曲 李濱揚改編[J].音樂時空(理論版),2012(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