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曼 周艷萍 胡蒙 燕宏宇
摘 要:雀替是中國傳統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集實用性與裝飾性于一體的特色建筑構件,在古民居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從徽派建筑雀替的溯源出發,對雀替的藝術特征、題材進行分類,分析其美學、人文價值,并探討了徽派建筑雀替發展與推廣的困境。
關鍵詞:徽派建筑;雀替紋樣;建筑構件
徽派建筑不僅體現出徽州的文化特色,也反映出當地的歷史和地理環境。在傳統徽派建筑中,雀替的設計十分豐富,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建筑,都能看到它們獨特的身影。雀替的設計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狀況,為進行相關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因此,對徽派建筑中雀替的設計和使用進行研究,具有一定理論價值。
一、徽派建筑中的雀替溯源
(一)雀替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傳統古建筑的有關文獻記載,雀替最早發現于北魏云岡石窟中,在宋代被稱為“綽幕枋”“替木”“角替”,清代稱為“雀替”“插角”“托木”等。雀替的發展歷程從宋元時期的簡潔素雅,到明朝的流暢勻稱,再到清朝的繁復華麗,它從一種僅僅滿足結構功能的構件,發展成為一種極具裝飾性的重要構件。宋代《營造法式》對雀替作了規定:“檐額下綽幕枋,廣減檐額三分之一,出柱,長至補間,相間作沓頭或三瓣頭。”在《中國建筑圖解詞典》中,雀替被解釋為:“放在柱子上端用來與柱子共同承受上部壓力的構件。”雀替不僅僅是一種承重的構件,更是一種無可替代的藝術品,它給建筑增添了無限的美感。雀替的演變與社會的進步息息相關,通過對雀替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歷史的演變脈絡。隨著時代的進步,雀替的用途也有了顯著的變化,它們的外觀也因此而有更多新的樣式。根據外觀特征,雀替被劃分成七大類:大雀替、小雀替、雀替、通雀替、騎馬雀替、花牙子以及龍門雀替。
(二)徽派建筑中雀替的形成
徽派建筑雀替隨徽派建筑的發展而產生。徽州傳統民居營造技藝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秦漢時期。在明清時期,徽商的發展達到了歷史上最為繁盛的階段,在徽州文化傳統的影響下,徽商在家鄉大規模修建民居,使得徽派建筑基本形成固定程式,并且具有濃烈的地域特色,雀替也被廣泛應用在民居、祠堂、牌坊中。另外,徽州地區位于群山之間,境內山丘成片,加上氣候濕熱,雨量充沛,這樣的地理條件造就了徽派建筑雀替形成與其他地區不同的特色。
從現存的明清兩代徽派建筑的雀替中,不僅能夠感受漢唐時代的古拙風格,還能夠感受清代雕塑手法的精致巧妙。明代雀替的設計繼承漢代畫像磚的審美,具備粗獷、古雅的美感,多數采用平面浮雕,線條流暢,人物形象略有夸張,強調對稱但不失多樣性。隨著明清時期徽商的發展,徽派建筑中雀替的設計和工藝變得越來越精致復雜,裝飾技藝也在不斷演進,從簡單發展到華麗,從透雕、凹雕、線刻到多層雕刻,特色鮮明,給建筑增添一份獨具匠心的美感。到了近代,隨著繪畫和社會的發展,徽派建筑雀替的雕琢呈現出較強的寫實性,這使得作品的魅力有所降低。伴隨歷史的演進,徽派建筑中的雀替裝飾構件的風格經歷了巨大的轉變,并且在不同的時期與當時的建筑文化審美需求保持一致。
二、徽派建筑雀替的裝飾藝術
(一)徽派建筑雀替的造型藝術
首先是工藝類型。根據研究發現,徽州的傳統雕塑形式十分豐富,包括線雕、平雕、透雕、浮雕、圓雕等。徽派建筑雀替主要采用了線雕、圓雕以及浮雕的雕刻技巧。除了注重外觀的精致外,還注意它們的實際功能性作用。因此,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工藝都是結合使用的。
其次是造型特征。徽派建筑雀替的造型特征主要分為小雀替和磚雕雀替。小雀替的出現使徽派建筑的梁柱結構力學構造和造型更加精美,它的尺寸小巧、精致,是徽派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最普遍的就是穿插于梁與枋之間的小雀替,與常規雀替類型相比體型較小。而從徽派建筑裝飾工藝來看,磚雕是一種源遠流長的建筑裝飾藝術。磚雕匠在質地細膩的磚上刻畫器物或者花紋,這在戰國時期就已出現,漢朝的畫像磚更聞名于世,后來這一手法在建筑中也有顯著性體現,尤以徽州地區最為顯著。漢代、魏晉、晉代戰亂頻生,局勢動蕩,因此需要建設樓房。而伴隨著木結構建筑密度的增加,防火就成了必不可少的考慮內容。居民在家家戶戶獨立的院落之外搭建磚砌“馬頭墻”,這種建筑物形態既能阻隔火勢擴散蔓延,又對防盜具有重要作用。與此同時,磚雕雀替在傳統徽州建筑中得到發展。
最后是色彩研究。徽派建筑雀替的色彩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材料的原色為基礎,強調基于空間造型變化的簡單光影效果,即樸素的色彩。第二類是利用施彩和鎏金對雀替進行裝飾。由于受到徽派建筑所在地區的地理氣候、人文思想的影響,徽派建筑中的雀替形成了特有的色彩模式,這讓雀替在徽派建筑中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表達。
(二)徽派建筑雀替的紋樣題材
根據實地調研考察與資料搜集得到,徽派建筑雀替的紋樣題材主要包括植物花卉、祥瑞動物、人物故事等。其紋樣基本都遵循明清時期“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裝飾原則。
植物花卉在中國傳統建筑裝飾藝術中是較多運用的元素,人們常常通過植物的特性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古代徽州人非常注重家族人丁興旺,所以在徽派建筑的雀替紋樣中經常出現葡萄、石榴花、瓜類等寓意多子的植物元素。
在徽州傳統建筑中,對于動物類的雀替紋樣,通常會選擇具有保護家庭、驅邪鎮宅的寓意,并且象征著吉祥和財富的祥瑞動物。其中,獅子紋樣的運用最為普遍。獅子既強大又威武,被譽為“百獸之王”,象征權力與地位,也象征著吉祥與平安。根據文獻資料,最早進入我國的獅子是東漢時期安息國送來的禮物。同時,其外表兇悍而又莊重,是佛教文化的“護法獸”,深受佛教徒的喜愛,因此獅子形象也廣泛應用于佛教的建筑和壁畫上,甚至成為“鎮宅神獸”。例如安徽博物院館藏的獅子雀替,比例結構準確,造型生動簡潔,在有限的空間內,形狀不同、姿態各異的獅子與花紋布局適當,造型生動,雕刻結構分層分明,顏色簡單但形式感豐富。禽鳥紋樣也是徽派建筑雀替紋樣的主要表現內容,通常有雄雞、喜鵲、鶴以及在徽派建筑雀替中鮮少出現的鳳凰紋樣,都包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愿想。動物紋常與其他紋樣搭配使用,且常被重點雕琢,布置在畫面的中心位置,十分醒目。
徽派建筑中還有較多以人物為主要紋樣內容的雀替,其中不僅涉及宗教神話、戲劇文學,還有大量反映古代徽州人社會生活的內容。這種類型的雀替反映了人們對幸福、多子、成功、富足、升官的渴望,展現著人類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徽派建筑雀替裝飾的價值
(一)徽派建筑雀替裝飾的美學價值
幾個世紀以來,經由古老匠人的精心授教,以及世世代代的流傳,徽派建筑雀替已經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它以獨特的美感、精湛的雕刻技巧以及豐富的文化內涵,令人嘆為觀止,極具價值。
從設計美學的角度來看,徽派建筑雀替紋樣可以概括為線與面的結合。其中,線條的運用可以作為徽派建筑雀替紋樣的一種基本表現形式,即通過將雀替形狀細分成幾個簡單的幾何圖案,使其更加生動、形象。采用物象化造型手法,可以將所要表達的物象的形式美感以夸張的方式表達出來,并且可以通過具象的元素或者抽象的元素來實現完美的結合。以草龍紋為例,它們的形態多變,靈動而生動,彎曲纏繞,線條造型更是給人律動和舒展的獨特韻味。同時,徽派建筑雀替的設計呈現充分考慮了幾何化藝術的特點,通過精巧的線條搭配,如疏密、繁簡、對稱、重復和曲直的對比,營造出一種富有節奏感、韻律感的視覺效果,讓人感受到一種蓬勃的生命力。通常來說,人物和動物是徽派建筑中體型較大的雀替的主要選擇題材,在外觀描繪方面,其強調神韻和動態,并大量使用提煉和概括的技巧。此外,背景簡化也是徽派建筑雀替的主要造型手法,強調通過簡潔的背景來襯托主體的細節美。
徽派建筑雀替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至今依舊被認為是當代藝術和設計的靈感來源。它們不僅可以為現代視覺設計提供參考,而且還可以為現代主義設計提供一種新的呈現方式,以展現其獨特的歷史感、象征以及涵義。通過研究徽派建筑中的雀替,不僅大眾能夠從其悠久歷史文化中獲得豐富的文化內涵,深入理解其中蘊含的獨特的工匠精神,設計師們也能從中汲取營養。通過對徽派建筑雀替的深入研究,現代設計師不僅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先輩們的藝術設計思想和審美理念,而且還能夠將其應用到自身的設計實踐中,從而獲得更多的靈感與啟發,激勵著設計師們在設計上不斷探索、實踐、創新。
(二)徽派建筑雀替裝飾的文化價值
徽派建筑中的雀替裝飾不僅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傳統古建筑,還反映出當時的時代背景,更折射出當時民眾的心靈世界,充滿著濃濃的民族氣息。從裝飾的角度來看,雀替裝飾既可以粗獷,也可以細膩,更重要的是,這些雀替裝飾反映出當時民眾的文化信仰、精神追求以及情感寄托。雀替裝飾在徽派建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當時的社會、文化和生活,而且還為大眾提供了一個展示建筑獨特魅力的平臺,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四、徽派建筑雀替發展與推廣的困境
伴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增長、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現代人的生活習慣與生活方式發生巨大的改變。徽派建筑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后,得到了國家大力支持和保護,讓昔日精美絕倫的雀替藝術也重新煥發出光彩。雀替作為徽派建筑中極具特點的裝飾性藝術構件,其繼承與發展依然還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筆者經過深入當地考察研究,總結出其陷入困境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習周期長
徽派建筑雀替的制作技術融繪畫、雕塑技術于一體,要想學會這種技藝就必須經過長達1—3年艱苦訓練,從基礎繪畫和雕刻的基本塑形,到細節的控制,進行漫長練習。筆者到當地實地調研時遇到的老師傅說:“雕刻這門手藝是要最少十年才能有所成就,不過如今也有興趣愛好者前來學習,但是一般堅持不了太久便打消了這念頭。”如今,現代人的生活方式與從前不同,難以適應雕刻這一需要長期沉淀積累的“工作”,這種情況一定程度上也導致年輕人對雀替雕刻技法這一傳統技藝缺乏興趣。雖然近幾年徽雕手工藝者和各界已經展開協作,但大都只是集中在體驗式課堂中,并沒有給徽派建筑雀替帶來持續性推廣。
(二)缺乏新生力量支撐
徽派建筑雀替多是在民居、宗祠及牌坊的梁枋上進行裝飾,手工藝者常需要架梯子爬上爬下,勞動環境差,且做雀替時需磚雕木刻,手部亦經常受傷。筆者與當地工作人員交談時了解到,“現有的房屋修繕量少,主要以村落祠堂和民居的雀替雕刻修復為主,且工作周期較長,一個項目大多以一季度為周期,屬于半年不開張、開張吃半年”。而年輕人很少從事這類工作,大都走出家鄉,外出打工。目前僅剩下年齡稍長的工匠,更別說繼承人接手,這就使得雀替雕刻這項傳統技藝缺少新生力量來支持。除此以外,雀替技藝的傳承與發展也主要依附在徽派建筑裝飾中,形式和題材早就定型,難以與當今生活融合,這就導致更缺少新生力量的支撐。
(三)傳統文化認同感有待提高
在全球快速發展時期,各種文化不斷交流,這也不斷沖擊著我國的傳統文化。與此同時,大眾審美的變化也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很難適應現在的大眾需求,使其生存發展受到沖擊。將徽派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納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引起了國家的一定重視,但仍未能引起大眾的廣泛共鳴。其中,許多青少年仍未能充分理解和接納這一古老的傳統建筑形式,這也使得他們的傳承和保護意識仍未得以充分培養。因此,徽派建筑雀替的推廣應嘗試突破現有的形式,跟上時代潮流的旋律,讓更多的新生力量認可與接受徽派建筑雀替文化。
五、結語
本文以徽派建筑雀替為研究基礎,從其歷史追溯、藝術特色、價值以及發展與推廣的困境問題四個方面進行闡述,主要詳細描述徽派建筑雀替的造型、紋樣題材等,希望能為徽派建筑雀替得到創新奠定基礎,使得徽派建筑中的雀替以全新面貌呈現到現代生活中,實現這一優秀傳統文化的推廣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誡.營造法式[M].北京: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2]王其鈞.中國建筑圖解詞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3]陳松晗.雀替的文化寓意及其表達的泛靈論思想[J].建材與裝飾,2020(14):168-171.
作者簡介:
陳佳曼,鄭州輕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
周艷萍,鄭州輕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設計設計。
胡蒙,鄭州輕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
燕宏宇,鄭州輕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