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公共藝術設施是商業街區公共空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城市形象有一定影響,可在地區文化遺產的傳播與傳承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從歷史文脈視角來看,公共藝術設施的設計如何與環境相融合,如何具象化,如何影響街道,以及其設計價值應如何準確定位,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以遼寧省沈陽市中街的公共藝術設施設計為例,結合中街的歷史文脈,深入研究街區現狀,基于延續文脈的目標挖掘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以保留、整理、歸納的方式進行梳理,并將這些文化符號重新組合。商業街區公共藝術設施的設計對于提升商業街區的文化形象具有重要意義,可以體現街區文化的獨特性。
關鍵詞:歷史文脈;公共藝術設施;商業街區;中街
文化核心亦稱文化內核,最早由美國人類學家朱利安·斯圖爾德(Julian H.Steward)于1955年出版的《文化變遷的理論》一書中提出。從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來看,它與民生活動、經濟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這一判斷科學地揭示了優秀傳統文化的本質、地位和意義,并充分表明是優秀傳統文化構成了文明的核心。
商業街區是人群集聚的地方,藝術在這里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歡迎。這里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不但能給人們帶來沉浸式的歷史文化體驗,還能讓人們更加深入地了解歷史文化的發展脈絡,具有獨特的文化氣質。街區是文化交流的媒介,公共藝術設施則是一種通過藝術形式展現文化脈絡和城市風格的方式。
一、沈陽市中街公共藝術設施的
基本情況
本文主要采用文件搜查、實地察看、實踐檢驗三種方式進行深入調研分析,在了解研究范圍和相關歷史背景的基礎上,分析其功能定位及實際存在的問題。在中街,歷史性元素與現代化元素相結合,共同構成了公共藝術設施的主題。走進中街,可以看到各種現代化設施,這些設施以突出的特色和非凡的設計吸引著人群,并在文化延續性的層面上引發大眾共鳴。
沈陽市中街最早叫四平街,取四季平安、四海升平之意。其最初由“十”字形交叉的兩條街組成,在明朝,按照中國歷史上流傳的“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之說,改筑為“井”字式排布的四條街,即沈陽路、中街路、朝陽街和正陽街(圖1)。從東邊的鐘樓到西邊的鼓樓,道路皆由三合土砸制而成。街道上的建筑物錯落有致,招牌掛起,極易吸引顧客。
經調查發現,中街的公共藝術設施設置存在不少問題。在中街,休息座椅稀少,垃圾桶和路牌雖然存在,但無法較好地滿足人們的需求,而且在設計上沒有充分考慮周邊環境和歷史文化特色,設計水平相對較低(圖2)。盡管部分設施可以滿足數量要求,但在顏色、外觀等設計上未能考慮設計原則,難以滿足人們的心理感受需求。
二、沈陽市中街公共藝術設施的文化呈現載體及意義
沈陽市中街是沈陽市最早的商業街,距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它是沈陽市繁榮發展的見證者。在街區內,將能彰顯當地歷史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的豐富沈陽文化元素融入公共藝術設施的設計,可在沈陽歷史文化傳承與弘揚方面發揮獨特作用。公共藝術設施的主要類型如表1所示。
(一)中街公共藝術設施的文化呈現載體
1.造型
在進行公共藝術設施設計時,一定要清楚設計造型的本質和性質,使其明確化、具體化、物質化。中街公共藝術設施的造型設計可從沈陽市的文化、歷史遺存和器物中尋找靈感,如具有滿族特色的中國傳統建筑、折中主義建筑、以張氏帥府為代表的西式建筑等。歷史的印記與當地人內心深處的情感緊密相連,運用現代設計手法將標志性元素融入中街公共藝術設施的造型設計中,能喚起現代人的探求、追憶和對過去時光的回憶。
2.色彩
所謂中街色彩,是指所有裸露物體在中街空間中的感知色彩總和。中街公共藝術設施的色彩設計應以沈陽市的城市色彩為基礎,結合中街周邊的現有建筑和自然環境進行調整。例如,沈陽故宮的建筑顏色以紅色、黃色為主,對這些顏色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它們雖然很鮮艷,但是不會使人覺得突兀,而是通過顏色搭配很好地體現了當地的文化特色。
3.材料
材料是造型設計的物質基礎,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風格。材料的感覺特性包含兩類基本屬性:第一,生理及心理屬性,即材料表面作用于人的觸覺和視覺系統的刺激性信息,如粗糙或細膩、溫暖或寒冷、華麗或簡單、俗氣或高雅等;第二,物理屬性,即材料表面傳達給人的知覺系統的意義信息,如肌理、光彩、質地等。
(二)中街公共藝術設施的文化呈現意義
作為中街文化形象體系的一部分,公共藝術設施既是街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表達沈陽獨特文化形象和內涵的重要載體,是體現沈陽城市特色文化的重要內容。基于文化內涵進行公共藝術設施設計,能夠突出城市的地域特色和品牌標識,是可推動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催化劑,這從公共藝術設施對沈陽文化實力和形象實力的提升上就可見一斑。公共藝術設施的風格、樣式、色彩、材料等均可成為重要的文化載體,以體現城市文化特色。
三、歷史文脈視角下中街公共藝術設施的
設計原則和方法
(一)設計原則
中街的公共藝術設施應具有一定的使用功能,同時要將社會文化、經濟等多方面因素融入其附加價值的打造過程中,使之具有社會性。在設計時,設計的基本原則可總結為地域性、文化性、可持續性等。
1.地域性設計原則
公共藝術設施在商業街區中的地域表現,可以從整體街區的地域表現和商業街區的地域表現兩個方面來理解。為了體現地域特色,公共藝術設施設計時應遵循特色性設計原則和針對當地環境的原則。
2.文化性設計原則
中街公共藝術設施的文化性設計可以從歷史、民俗、地域文化等方面入手。公共藝術設施的文化性設計力求體現文化的源頭與發展。城市商業街區中公共藝術設施的文化特色,主要可體現在設計中能反映時代精神的藝術表現力及能夠反映歷史文化的傳統元素等方面。
3.可持續性設計原則
商業街區公共藝術設施在促進實現城市歷史文脈的延續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中街公共藝術設施的可持續性設計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公共藝術設施所處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第二,公共藝術設施的可持續性。
(二)設計方法
中街公共藝術設施的設計應基于“一體化”的理念,通過兼具功能性和藝術性的實踐,提煉、轉化、使用傳統文化元素,從而達到延續城市歷史脈絡的目的。
1.傳統文化元素的提煉
在設計沈陽市中街公共藝術設施時,應深入提煉當地的傳統文化元素,并進行現代化創新,構建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新視角。應當從文化傳承的角度出發,認真謹慎地對待傳統文化,因為它們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一些城市的部分商業街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城市歷史文化的縮影,街道上的各種建筑直接體現了當地的特色風情。因此,將當地傳統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商業街區公共藝術設施設計之中,并堅持簡潔、契合、較少修飾的設計原則,可使文化脈絡得以延續。
2.傳統文化元素的再生
傳統文化元素是一個城市歷史文化的核心,在現代生活中可發揮傳承民族文化的作用。傳統文化元素具有獨特的內部和外部特征,包括具體形式和形而上的意識形態。今天,在城市中,公共藝術設施的設計要與自然、建筑環境和地域文化相結合,同時應使傳統文化元素在設計中發揮作用。
(1)建筑符號的運用
建筑具有豐富的內涵,是空間造型的標志性藝術。在商業街區中,建筑往往可以直觀地體現當地的文化特點。特別是在沈陽市中街中,各式各樣的建筑就散發著濃厚的本地文化氣息。在中街公共藝術設施的設計中,可以采用歸納、抽象、變形等方式,從當地特色建筑中獲取獨特的符號,以此構建傳遞信息的渠道,幫助提升街區公共藝術設施的感染力和辨識度。此外,可從空間、色彩、裝飾等多種角度出發實現對建筑符號的提取,從而彰顯街區文化特色。在中街的公共藝術設施設計中,將這些符號應用起來,不僅能夠展示傳統文化特色,而且能夠傳承當地的傳統文化內涵。
(2)傳統圖案的運用
在沈陽市中街的公共藝術設施設計中,可大量使用傳統圖案。傳統圖案是一種表達地域文化特征的常用裝飾手法,可以獨特的風格表現出精美的藝術效果。傳統圖案的造型本身就具有吸引力,其背后所蘊含的意義更是人們對其著迷的原因之一。從古至今,人們都渴望美好的事物,所以傳統圖案可以憑借所蘊含的吉祥寓意,在今天仍應用于公共藝術設施的設計中,以此來展現當下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傳統文化元素可以在中街公共藝術設施中以多種形式出現,如融合傳統圖案,或以建筑的典型特征為靈感來源,將具象與抽象有機結合、形式與思想有機結合,從而打造出獨具特色的公共藝術設施。這種設計理念不僅拓展了文化傳播的深度,而且有助于豐富設計概念,增強視覺吸引力。
四、結語
在商業街區的公共藝術設施設計中不能忽視對地域歷史文脈的延續,更不能在規劃中生搬硬套傳統,而是要立足當地傳統文化,從中汲取營養,在延續歷史脈絡的同時創造新的特色。采用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從現代審美的角度出發,將這些元素運用到現代城市商業街區的公共藝術設施設計中,尋求現代與傳統的有效結合,既能豐富公共藝術設施的設計內涵,體現市民的審美情趣,又是一條重要的傳統文化再生之路,從而營造出一種獨特的空間氛圍,重新詮釋當地的歷史文化。
參考文獻:
[1]韓璐.城市公共藝術中地域文化元素的應用分析[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0(9):54-55.
[2]邱可新,王鐵軍.新時代公共藝術表達的地域文化特征[J].文藝爭鳴,2020(5):182-186.
[3]張蕾.城市文化視角下公共設施的體驗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18(4):263-265.
[4]賀煒.城市文化導向下的城市公共設施設計探析[J].藝術評鑒,2017(8):161-162,167.
作者簡介:
強嘉莉,魯迅美術學院建筑藝術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觀設計構成語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