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師范大學東僑實驗小學 張東菊
“雙減”政策對學生的作業時間和作業量做出了明確要求。各學科順應教育部減負增效教育理念,不斷創新作業設計。語文大單元作業設計借助思維導圖教學工具,立足單元教學重點,明確單元作業內容和層次,以滿足不同學生主體學習需求。教師整合單元作業形式,通過創新作業評價方式,調動學生主動完成的作業積極性,使學生高質高效完成作業,既符合“雙減”政策要求,也符合語文大單元作業設計理念。
“雙減”政策的實施意在控制小學生作業量和作業時間,減輕學生作業負擔,促進學生學習效率和質量。小學語文大單元作業設計應嚴格落實“雙減”政策要求,結合小學生學齡段特征,創新大單元作業理念,發揮小學語文大單元作業設計的育人作用。因此,教學中應結合思維導圖教學工具,創新大單元作業設計理念和方式,發揮大單元作業對學生的育人作用。本文分別從“雙減”理念、大單元教學理念兩方面闡述了“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大單元作業設計理念,明確了大概念內涵、提煉單元大概念,借助思維導圖教學工具,對小學語文大單元作業展開設計,減輕學生學業負擔,促進學生差異化、個性化發展,為教育領域相關從業者提供理論與實踐參考。
為鞏固學生對課堂知識的吸收,教師在作業設計過程中應不斷創新理念。語文單元作業運用思維導圖工具設計,可以幫助學生厘清知識點之間的脈絡,了解各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實現語文知識技能及情感態度的雙重提升?!半p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應順應雙減要求,實現減負增效的教學效果,為小學生后續學習奠定基礎。
教育部門針對義務教育頒布了“雙減”政策,要求減輕作業負擔,還給小學生快樂的童年?!半p減”政策對小學生學科作業提出了具體要求。小學語文教師應對作業量、作業質量做出客觀分析,對反復、機械、重復的作業進行剔除,避免作業過量、低質、大眾,滿足不同學層學生學習需求?!半p減”背景下,小學語文大單元作業設計應嚴格落實教育部對“雙減”政策要求,為小學生全面成長開展大單元作業設計,減輕學生作業負擔,讓小學生樹立大單元學習思維,把握單元知識重點與難點,實現小學生個性化發展,為終身學習夯實基礎。
教師在大單元作業設計過程中,除了落實“雙減”政策以外,還應響應大單元教學理念,明確大單元教學特征,在教學設計環節中整合單元知識,讓學生具備大單元思維,并在作業設計上融合大單元理念,鞏固大單元學習的重點與難點,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大單元教學理念將語文教學形式進行創新,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將單元共性的知識點整合羅列,使語文教學過程推向更高的角度?!半p減”背景下,作業量和作業時間有明確要求,更需要教師發揮課堂教學效率。大單元教學理念是教師從傳統單篇教學發展為單元教學,對原有知識結構的重新構建,刷新語文教學知識系統,使語文教學環節更加緊湊,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確保課堂教學內容重復、機械。
大單元教學實施環節,教師應突出大單元中的“大”字,應站在整個單元角度審視教學目標、內容并開展作業設計,以大單元理念作為指導,減少單元中單篇文章教學內容出現重復和冗余,順應“雙減”教學需求。同時,在思維導圖教學工具的幫助下,讓單元內的生字、閱讀、寫作等知識點一目了然,任強學生在“雙減”背景下運用思維導圖教學工具,提高自身大單元作業的學習鞏固效果,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
思維導圖是模仿大腦神經元,通過網狀圖、樹狀圖等方式表達邏輯結構,符合人類放射性思維表達方式。思維導圖中每個詞可以作為一個子中心,將相關知識點進行串聯。思維導圖整合形成后,是一個無窮盡的分支,是以核心詞為中心點向四周進行分散,或者所有分支向中心點聚集。思維導圖可以清晰呈現事物之間關系,幫助學生提高記憶力,促進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導圖運用到大單元作業設計中,可以幫助學生整合單元知識點厘清思路,激發學生理解認知能力和探究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突出人文主題,教材編排者從系統思維出發,著眼于單元整體教學,控制語文要素雙線組元。語文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鞏固,應從單元設計出發,突出語文單元大概念教學核心,明確語文學科大概念的課程內容及學習全過程。語文學科大概念包括學科原理、思想、思維方式等。大概念是學科核心觀念,是對生活現象的一種整合與概括;是運用精煉的語句或問題對教育主題的爭議和假設提出相應的觀點。其中大概念的內容形式可以以語文單獨學科呈現,可以實現跨學科融合發展。
教師在開展單元教學作業設計過程中,應將語文課程標準與單元內容相對應,尋找單元中的高頻詞語及核心語句,確定語文學科思想、原理,結合學情,初步確定單元需掌握的核心內容。教師還應結合學情特征及內在訴求,提煉單元大概念中富有概括性的觀點,為單元大概念學習提供理論指導,促進作業設計的科學性、有效性。語文低段、中段、高段均有“復述故事”的表述,這就需要學生分析語文課程標準高頻詞,提出“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并在閱讀課上與教師做出簡要匯報。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相應的情境,讓學生將復述故事和實際生活相聯系,提煉單元大概念,了解復述故事的對象、目的。
作業作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鞏固與延伸,對學生語文知識學習具有重要作用。語文學科課堂不斷推進,大單元作業設計成為單元整體教學的必然趨勢。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應符合“雙減”的減負、減量要求,嚴格落實教育部“雙減”政策,借助思維導圖教學工具,從大單元教學視域出發,開展大單元作業設計,確保教學質量和效果。
小學語文開展單元教學,應明確單元教學中的難點與重點,遵循“雙減”政策要求,借助思維導圖教學工具,控制重復、機械作業,抓住單元學習要點,提高作業質量,實現減負增效目的。教師應深挖單元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在開展大單元作業設計時,應注重課堂知識的延展和鞏固,把握單元教學核心內容及重點環節,突出學生課堂主體地位,實現小學語文新課標要求。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為例,教師要求學生掌握生字彩、夢、森、拉、結、蘋、般、精、靈、傘、姨、弟、便、教、游、戲、母、周、圍、句、補、充、藥、合、死、記、屁、股、尿、凈、屎、幸、使、勁。上述36個生字要求學生熟讀、書寫并且組詞,能將詞組很好地運用到句子中?!半p減”背景下,教師在大單元作業設計過程中,應創新生字作業形式,將思維導圖運用到生字詞作業中,發揮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學生對單元學習的生字通過拼音、組詞、造句等形式在思維導圖樹形圖中展示,創新學生作業形式,讓學生在思維導圖創作過程中鞏固之前單元的學習內容。學生會根據一個字展開詞組聯想、拼音聯想、句子聯想、涵義聯想等,從多個維度掌握字的涵義并運用到具體語境中。以“蘋”為例,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蘋”展開聯想。教師在學生作業本中間粘貼一個蘋果粘貼,讓學生圍繞蘋果展開聯想,學生聯想到青蘋果、紅蘋果、蘋果味飲料、黃蘋果、蘋果電腦、蘋果手機、蘋果罐頭、外星人、蘋果圖案床單、蘋果圖案被子、兔子在吃蘋果、大頭兒子的頭、外星人、蘋果味酸奶、蘋果外形的椅子等。這樣的教學引導,激發學生的思維積極性,讓學生在寓教于樂中實現對重難點的理解與掌握,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教育學家陶行知認為,育人如耕種一樣,應了解植物習性、特征,有針對性施肥、澆水,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差異情況也應開展針對性教學。教師在大單元作業設計過程中,應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順應學生學習需求,針對學生思維和認知差異,開展針對性教學根據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師應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應從學生興趣角度出發,讓學生樂于接受、主動汲取知識,滿足學生語文大單元作業需求。在單元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借助現代化教學工具,采用作業監控系統中的作業超市,對不同學生主體設計個性化作業設計,借助評估量規測量學生單元大概念掌握。對學生評估效果不佳的,可以找準問題關鍵點,開展針對性的單元作業設計。在大單元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應嚴格控制作業量和作業時間。由于不同學生學習能力有所差異,不同學層作業內容也應有所差異,以此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避免學困生在“雙減”要求的時間范圍內不能完成,學優生不能滿足學習需求情況。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為例,單元整體教學背景下,教師應讓學生掌握人物描寫基本方法,運用人物描寫突出人物特征。教師在開展大單元作業設計過程中,應根據班級學生思維能力及學習認知情況,對人物描寫的基本方法設置三個層次。對語文基礎較好的學生設置為A 層,語文基礎掌握一般的學生設置為B層,語文基礎掌握較差的學生設置為C層。教師對不同層面的學生在開展大單元作業時,難度有所區別。對于A 層面的學生,讓學生結合單元人物描寫方法,描寫自己生活中熟悉的人物,并運用思維導圖呈現;B層面學生了解人物描寫方法后,根據教材或者教師提供的范文進行仿寫;C 層面學生能夠了解人物描寫的基本方法,運用思維導圖方式體現。大單元作業應圍繞核心內容,抓住人物描寫方法,順應學生當前思維發展區,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
以大單元作業描寫“爸爸”為例:
A 層面作業,學生將爸爸性格特征描述得非常詳細,如爸爸不抽煙、喝酒、常去超市購物、早起早睡、遛狗、身體棒、不生病、真誠、關心家人、生病喂飯等;外貌特征頭發烏黑、眉毛像月亮、大眼睛、單眼皮、200度,大鼻子等。學生將可能的形容詞全部羅列,并將聯想到的相關詞語也一并羅列,進而在人物描寫過程中保證寫作主線不偏離中心思想。
B 層次學生同樣選擇了爸爸為例,但描述爸爸的特征在習慣上進一步說明了晨跑、看書、打球,體貌特征更加詳細,整齊、干凈、粗眉毛、大眼睛、手表、眼睛、高高瘦瘦的;愛好是玩籃球、吃鍋包肉、包子、餃子、面、拌飯、走路、騎車子、象棋;性格特征是開朗、能說、活潑外向、陽光樂觀、待人親切。
C 層面學生同樣圍繞爸爸的特點,運用思維導圖工具展開分析,從習慣、體貌、愛好、性格四方面展開描述.習慣上特征是早晨上廁所,體貌特征是帥氣;愛好是玩手機,性格特征是愛發火。由于C 層面學生語文基礎較差,會存在生字、生詞書寫不熟悉的現象。
如此一來,教師為不同層次學生設置不同的作業,一方面能提高學生作業積極性,另一方面還能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大單元作業設計環節,應考慮作業形式是否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要從形式角度出發,讓學生愉快地完成作業,符合“雙減”政策要求,減輕學生大單元作業負擔。教師在整合多元化語文作業過程中,應避免傳統應試觀念下機械、重復的作業題型反復訓練。教師應從單元教學角度出發,將語文大單元命題情境化,避免生搬硬套,順應素質教育導向,貫徹“雙減”政策要求,減輕學生語文作業負擔,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小學教師應深入分析小學生學齡段特征,遵循單元教學的多元性和整體性特征,從大單元作業角度出發,激發學生主體主動參與作業興趣。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和過一天”為例,運用思維導圖,提高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并參照單元主題創編情境故事,將人物、事件發展經過具體描寫。教師的范文是神筆馬良的故事,意在讓學生通過思維導圖描述“我與神筆馬良過一天”。思維導圖作業描述了與馬良的相遇,其中對神筆做了四點描述,即神筆可以畫畫、存在的缺點、馬良的智慧以及和馬良一起造福村民。馬良智慧地揭穿了婆婆的謊言,我們應該向善良的馬良學習。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遵循單元教學整體性,從單元視角出發引導學生完成作業,激發學生主動性,提高作業質量。
教師應注重單元作業評價,讓學生體驗多重評價形式,提升學生作業完成效率和質量。如教師在統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作業設計過程中,應讓學生體驗動態與靜態兩種描寫方式效果。作業目標完成后,教師創新評星定級方式,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業成果,或者邀請學生之間、小組之間、學生自評和教師評價等。在多種方式評價中,學生會根據自身的星星多少對自己學習情況有初步了解,激發自身主動提高作業質量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應積極創新單元作業評價方式,有效保證作業完成質量,促進學生綜合學習水平的提升。
總而言之,“雙減”政策是壓減學生作業總量和作業時長,可打破傳統應試教育禁錮,為培養社會適應力人才夯實基礎,還給學生一個健康的童年。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在作業設計環節中應遵循減負、增效原則,借助思維導圖教學工具進行語文大單元作業設計,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力,鞏固課堂知識,提升學習能力,在大單元教學理念下促進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