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妹?倪嫣慧?黃瑀
【摘要】結合當前鄉鎮一年級語文拼音教學中的實際情況,就鄉鎮語文拼音教學中童謠的重要性進行探究,探尋童謠在拼音教學中的趣味性和靈活性,并從鄉鎮教育資源角度出發,探討童謠資源輔助漢語拼音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童謠;鄉鎮教育;拼音教學
自1958年起,漢語拼音被編進小學語文課本。作為小學語文的啟蒙教學內容,漢語拼音教學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幫助學生學習漢字,因此,拼音教學在整個語文課程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漢語拼音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第一道難關,打好拼音基礎是小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環節。但現今隨著課程改革,漢語拼音教學學時被縮減,漢語拼音教學內容也被大幅度調整。部編版教材自2019年始廣泛運用于小學語文教學,基于對當前家庭教育環境的理想界定,該教材主要以城區家庭教育環境為主要參考依據。因此,某些被界定為簡單的知識模塊在學時和內容上重視不夠,如該教材在一年級的拼音教學模塊設計上,教學內容相對少,安排的學時相對短。這樣的課程調整目前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推進,為缺乏教育陪伴的鄉鎮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學習帶來了新的問題。
一、關于城鄉小學語文拼音教學的調研
為了掌握城鄉小學漢語拼音模塊教學的情況,2019年至2020年,調研組在海口市選取兩所市區小學和兩所鄉鎮小學開展調研,分別在這四所學校中任選兩個一年級班級,采用考試和問卷調查法兩種方式,對市區小學與鄉鎮小學的拼音教學情況進行研究。其中,拼音教學效果考試成績顯示見表1。
拼音測試調查數據對比顯示:2019年~2020年間,海口市區兩所城市小學及格率比較高,達90%以上,成績90-100分段的學生占大多數,89以下占少數。與此相反,鄉鎮小學及格率普遍比較低,且校際差距非常大。如表格1所示,2019年鄉鎮小學A的兩個班級及格率和優秀率幾乎接近,大約占比例60%。但到2020年,鄉鎮小學各校中兩個班級的及格率和優秀率和2019年對比差距較大,其中,鄉鎮小學A中一個班級優秀率占比例44%,及格率占比例55%,而鄉鎮小學B中一個班級的優秀率只有13%,及格率69%。
由表格顯示的拼音教學檢測成績數據可知,自改用部編版教材后,其內容符合市區小學學情,市區學校學生這一知識模塊的學習與運用開展順利,且成績理想。但鄉鎮小學生在這一模塊的學習中,表現出極大的差異性和不穩定性,鄉鎮小學班級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性,甚至個別鄉鎮學校在這一知識模塊的教學上,成績非常不理想,及格率不及60%。
二、鄉鎮小學語文拼音教學存在的問題
結合分數段分布情況對比城鄉小學語文拼音教學情況,我們發現運用新教材后,鄉鎮小學語文拼音教學遭遇到了新的問題。為了體現出問題的直觀性,研究對2019年拼音測試結果進行平均分統計,使用部編版語文教材之后,市區小學一年級學生拼音學習效果比鄉鎮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學習情況好,從總體上看,城市小學漢語拼音測試平均分高于鄉鎮小學,而其中鄉鎮小學B的一(2)班平均分僅為49分,拼音教學效果堪憂。這些有效數據說明,無論是鄉鎮小學的優秀率、及格率或是平均分都比城市小學低。
該拼音教學測試雖然只是抽樣小范圍調查,但相關數據無疑對于揭示鄉鎮小學拼音教學效果具有相應的有效性。收獲的數據有效說明城鄉小學在拼音教學方面存在差異性,鄉鎮小學當前拼音教學存在如下問題。
1.學校教育層面:鄉鎮小學教師拼音教學設計缺乏細致性
在鄉鎮小學拼音教學問題上,首先需要考量的是學校教育層面存在的問題。鄉鎮小學往往因為缺少教師資源,常讓一位教師擔任較多科目的教學工作。還有鄉鎮教師既擔任班主任工作,還負責多門教學任務,教學內容雜而多,教學任務十分繁重,教師教學負擔重,導致教師備課倉促,準備不夠充分,課堂教學環節設計得不夠細致。這無疑影響了拼音教學環節的開展,導致拼音教學效果不理想。
2.家庭教育層面:鄉鎮小學生普遍缺乏家庭的有效陪伴
家庭教育環境是鄉鎮小學拼音教學必須要考慮的另一個方面的問題。對于城市孩子的拼音學習,城市家庭的家長大部分都可以給予孩子相應的幫助。比如,孩子在校學完漢語拼音回家之后,家長一般有能力監督孩子,讓孩子復習學過的拼音知識點,加深記憶。如果孩子還有不懂讀的音節或者讀得還不夠準確時,家長可以糾正并輔導。而鄉鎮家庭中的家長文化水平較低,輔導孩子學習拼音的能力不足,甚至有不少家庭父母外出打工,幾乎不陪伴孩子學習。缺乏家長的陪伴和有效的監督輔導,鄉鎮小學生漢語拼音的學習效果自然不佳。
通過以上兩個層面分析鄉鎮小學生拼音學習存在的問題,我們發現鄉鎮小學拼音教學效果不理想的核心原因就是小學生在拼音學習環節中缺乏拼音發音的重復練習,從而導致拼音學習知識點掌握不牢固,拼音學習效果差。因此,如何有效設計相關內容,使鄉鎮小學生在拼音學習環節中能夠實現“快”“準”識記拼音發音規律,并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去自覺、自愿、多開口練習拼音發音,以保證拼音知識點的掌握,這是解決鄉鎮小學生拼音教學現存問題的關鍵環節。
三、在課堂中引入童謠開展小學拼音教學的必要性
童謠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是指“在兒童中間流行的歌謠,形式比較簡短”。《民間文學手冊》則將童謠界定為:“勞動人民基于兒童心理特點、理解能力、生活經驗的前提下創作簡潔易懂的韻語并在兒童世界進行口頭吟唱的兒歌。”傳統意義上的童謠是民間文學之一,包括在民間歌曲中,所有符合適齡兒童聽、吟唱和背誦的民歌都可以稱為童謠。歌謠創作普遍符合兒童身心發育階段的特征,為兒童喜聞樂唱,也易于接受和模仿。雖然當前童謠的定義不同,但大體所指一致,本研究將童謠定義為符合兒童年齡特征的富有情趣、節奏鮮明、句式簡潔、音韻優美、適合兒童吟唱的歌謠。
1.鄉鎮小學生喜歡融入童謠的教學設計
就童謠在一年級拼音教學中運用的問題,研究組對幾所海口鄉鎮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進行抽樣問卷調查,發放了問卷153份,實際收回152份,有效問卷152份。關于“你是否喜歡童謠”這一問題,90%的一年級學生表示部分喜歡或非常喜歡,其中,60%的一年級學生表示非常喜歡。拼音教學內容是小學一年級重點內容,是小學語文學習的初始,也是小學語文學習的基礎。針對以上鄉鎮小學拼音教學存在的問題,為實現鄉鎮小學拼音教學的最佳教學效果,把童謠融入到拼音教學無疑是其中一種的重要方式。
關于童謠在拼音教學中運用的方法已有不少的成果和研究,如陳麗麗老師在《語文教學妙用“童謠”》一文中論述了語文教學可以借助童謠學習漢語拼音、讀準字音、訓練語言表達的連貫性。左紅飛在《小學語文拼音教學中趣味教學的設計與實踐》一文中提出將生活化因素融入趣味教學中,將兒歌、童謠因素融入趣味教學中,將游戲、表演因素融入趣味教學中。這些研究發現,一年級拼音教學對于剛開始接觸拼音的孩子而言抽象且乏味,難度不低,且一年級的孩子在課堂上的注意力不集中,而童謠有著趣味性、靈活性的特點。將拼音教學與童謠結合,積極發揮童謠在拼音教學中的趣味性,能使孩子在學習拼音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拼音的樂趣。
2.引入童謠能提高拼音教學的有效性
2020年研究組在鄉鎮小學對部分學生進行教學試驗,分別取兩組學生開展六個聲母(b、p、m、h、k、g)的教學。A組20人,用常規教學法;B組20人,用童謠教學法。所選童謠內容如下:我聽廣播,兩猴爬坡,兩個門洞,兩把椅子,兩只蝌蚪,9字帶勾。教學結束后測評讀聲母和寫聲母。A組優秀率為60%,及格率為92%;B組優秀率為82%,及格率為100%。
可見,兒童天性純真活潑,對歡快的韻律非常敏感。將拼音的相關知識融入童謠中,在教學拼音時,利用童謠句式簡短自由、節奏歡快,適合兒童反復傳唱的特點,加強學生對拼音的記憶,讓學生不論課上課下都能反復練習拼音。于是,漢語拼音的學習在學生的無意識吟哦中突破了課堂的空間局限性。本研究結合童謠運用到教學中的試驗結果肯定了將童謠引入拼音教學是提高鄉鎮小學拼音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之一。
四、童謠融入鄉鎮小學拼音教學的途徑
依據調查現狀,分析童謠在一年級拼音教學中的實際運用情況,我們發現影響童謠使用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鄉鎮教師依賴教材,授課方式墨守成規,缺少創新教學方式;另一方面,鄉鎮小學生的家長參與孩子學習的環節較少,互動方式有限。根據以上問題,研究組就童謠如何融入鄉鎮小學教學提出以下對策。
1.引導老師開展靈動多樣的教學
教學的僵化和模式化是開展教學的大忌,鄉鎮小學教師在開展一年級拼音教學時更需要結合學生特點,開展靈動多樣的教學方式。學校畢竟是小學拼音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在拼音教學中,若想童謠發揮重要作用,就需要鄉鎮小學在教學環境上,給童謠在教學中的運用創作條件和給予動力。童謠是比較靈活的文學形式,從學校層面開始加強童謠在拼音教學中的開發,既可以利用童謠的有趣性、游戲性等特點,還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吟誦童謠的同時也能對拼音學習起到鞏固和復習。這就要求鄉鎮小學必須結合一年級學生特點,引導教師突破固有教學模式和方法,進行教學方法創新,開展靈動多樣的教學方式。只有這樣的教學氛圍,小學教師的教學熱情才會得到有效激發。學校甚至可以支持相關童謠拼音教學專題項目,引導教師在運用童謠輔助拼音教學時,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和自己的教學方法。有學校的支持和鼓勵,教師在教學開展過程中就有動力開發童謠在拼音教學中的模式,甚至開展拼音教學童謠創編,為童謠在拼音教學中的運用提供豐富的內容和靈活的形式。
2.鼓勵家長在家庭教育環節融入童謠
通過調研我們了解到,有部分鄉鎮小學生的父母因工作原因無法參與孩子的學習。因此,我們在探討鄉鎮小學生的家庭教育環節時,需要把爺爺奶奶或其他監護人都作為考查的對象。孩子喜歡童謠,回到家中肯定反復吟哦,家中長輩雖不懂拼音,但重復吟哦孩子傳唱的童謠,無疑對于孩子的童謠拼音學習興趣起到激發的作用。課文中的很多漢語拼音形狀與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形狀相同,如一年級上冊中的語文園地(二)中“識字加油站”,部分家長在陪學生共同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適當利用家里的繩子擺出“s”的形狀;用兩根筷子相互交叉擺出“x”的形狀。良好的家庭教育會幫助學生學會仔細觀察身邊的事物,并加深對拼音的記憶和理解。因此,監護人需要積極配合教師,在家里與孩子一起吟唱童謠,把童謠作為親子活動的途徑,積極引導學生在課下吟誦童謠練習拼音,與孩子一起吟唱童謠,幫孩子強化對拼音的記憶,形成家庭教育與童謠教學相結合理想教育環境。
3.鼓勵一年級學生多吟哦童謠,多練習拼音
鄉鎮小學生是拼音學習的主體,拼音是否學得好、方法是否運用恰當、最后學習效果如何,關鍵在學生。為了更好地在小學拼音教學中融合童謠教學法,鄉鎮小學生除了課上與教師學習拼音中的童謠之外,還應將這種學習延伸到課外,多練習,多吟哦。此外,學校可以組織各項童謠與拼音活動,并鼓勵一年級小學生積極參加。學生在課上和教師學習是屬于知識入,但課外參加相關的活動能將拼音的練習則是知識的輸出。因此,鄉鎮小學一年級學生學習拼音,不但要積極在課內練習童謠,還要積極參加課外的童謠與拼音的相關活動,這樣課內與課外相結合,鄉鎮小學生的拼音學習才會扎實而牢固。
總之,拼音教學是整個語文教學的基礎,針對鄉鎮小學拼音教學的實際情況,要克服當前鄉鎮小學一年級語文拼音教學中的困難,發揮童謠在拼音教學中的積極作用是方法之一。童謠的合理運用可以使鄉鎮小學在拼音教學上實現創新與突破,而鼓勵學校引導老師開展靈動多樣的教學方式,鼓勵童謠教學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并提議學生勤練習,不僅能發揮童謠在拼音教學中的作用,也能促進學校的創新教學環境和學生的家庭教育親子情感。
【參考文獻】
[1]左紅飛.小學語文拼音教學中趣味教學的設計與實踐[J].考試周刊,2018(A).
[2]李佩嫻.淺談小學一年級的拼音教學[J].文學教育(下),2016(12).
[3]陳麗麗.語文教學妙用“童謠”[J].教育教學論壇.2014(17).
(基金項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浸潤式教學模式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美育延展功能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QJY202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