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謙 吳玉華 王華中
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腫瘤科,湖南省長沙市 410000
結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隨著生活方式、飲食等因素的變化,其發病率呈現出上升趨勢[1]。外科手術可直接切除原發性腫瘤,減輕腫瘤負荷,而術后輔以化療可抑制和殺死腫瘤細胞,在一定程度上確保術后生存期得以延長[2]。奧沙利鉑、5-氟尿嘧啶及亞葉酸鈣組成的FOLFOX方案作為目前公認的標準輔助化療方案,能阻斷DNA的復制及轉錄,誘導細胞凋亡,延長患者無病生存期[3]。但化療藥物對機體胃腸道所致的毒副反應較大,容易造成機體免疫失衡而影響療效[4]。根據中醫學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思想[5],該疾病始終處于虛實夾雜的狀態,特別是術后金刃刀傷,臟腑受損,致氣血耗傷,隨之所致的是脾胃受損,脾氣虧虛,因此宜從健運脾胃、清熱利濕的角度改善機體微循環。二苓苡仁湯具有平補脾胃后天之本,清利濕熱祛邪而出之功效,故本研究將其用于結腸癌術后患者中以期能調節機體免疫功能。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20年4月—2022年1月收治的76例結腸癌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結腸癌診斷標準[6],接受手術治療,且經病理結果證實為Ⅲ期~Ⅳ期;(2)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中的脾氣虛證擬定,以腹部脹滿、食欲不振、舌苔黃膩等為主癥;腹部拒按、大便稀溏夾雜黏液等為次癥。(3)術后病理為腺癌;(4)行為狀態評分超過50分;(5)患者及家屬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消化系統疾病;(2)其他惡性腫瘤;(3)研究藥物過敏。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兩組,各38例。對照組男21例,女17例;年齡45~60(55.92±5.85)歲;病程1~6(3.56±1.03)年;臨床分期:Ⅲ期28例,Ⅳ期10例。觀察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45~60(56.18±5.39)歲;病程2~7(3.65±1.08)年;臨床分期:Ⅲ期30例,Ⅳ期8例。兩組上述資料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符合醫學倫理原則。
1.2 方法
1.2.1 對照組予以FOLFOX方案化療。奧沙利鉑(江蘇恒瑞醫藥,國藥準字H20050962,20ml∶40mg)130mg/m2,靜脈滴注2h,第1天;亞葉酸鈣(重慶藥友制藥;H20010615,5ml∶50mg)60mg/m2,靜脈滴注2h,第1~5天;氟尿嘧啶(上海旭東海普,國藥準字H31020593,10ml∶0.25g)500mg/m2,靜脈滴注4h,第1~5天。完成1個周期(28d)的化療。
1.2.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二苓苡仁湯治療。組方:生薏苡仁30g,豬苓、茯苓、石見穿、藤梨根各15g,澤瀉、澤蘭、炒白芍、炒白術、車前子各10g,炙甘草3g。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2次(150ml/次)溫服。1個療程(4周)后評估。
1.3 觀察指標
1.3.1 臨床療效: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制定,治療1個療程后,70%<療效<90%為顯效;30%<療效指數<70%為有效;療效指數<30%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3.2 免疫功能:治療前、治療后(治療1個療程后)抽取空腹靜脈血2ml采用流式細胞儀(型號:CytoFLEX)檢測細胞免疫(CD4+、CD8+細胞百分比、CD3+),采用特定蛋白分析儀(型號:WAF8TD-Ⅱ)測定體液免疫球蛋白IgG、IgM水平。
1.3.3 不良反應:記錄用藥期間患者惡心嘔吐、腹瀉、外周神經炎發生情況。

2.1 兩組中醫療效對比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6.84%,較對照組的65.79%高(χ2=4.659,P=0.031<0.05),見表1。

表1 兩組中醫療效對比[n(%)]
2.2 兩組免疫功能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細胞免疫(CD4+/CD8+、CD3+)和體液免疫(IgG、IgM)水平均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免疫功能對比
2.3 兩組不良反應對比 觀察組惡心嘔吐、腹瀉、頭暈各1例,總發生率為7.89%(3/38),對照組發生惡心嘔吐、腹瀉各4例、頭暈2例,總發生率為26.32%(10/38),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較對照組低(χ2=4.547,P=0.033)。
化療雖然是結腸癌術后的主要手段,但仍有部分患者因化療藥物(奧沙利鉑、亞葉酸鈣等)的毒副反應而影響療效。且化療藥物(奧沙利鉑、亞葉酸鈣)會對機體正氣造成損傷,導致脾胃虛弱,水濕內停,進而致焦氣化失、胃氣上逆,長此以往將影響免疫功能。中醫認為該疾病發病涉及正氣不存,邪氣侵襲,結腸癌多虛實夾雜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為正邪消長變化,加之外科手段(手術、麻醉等)攻伐,氣血耗傷,正氣受損,致脾胃虧虛,長期如此,脾虛運化失健,濕濁內生,郁而化熱,使濕熱之邪滯留。因此,治療該疾病宜健運脾胃,恢復臟腑機能,扶助正氣抵御邪毒。以《丹溪心法》中四苓散為基礎處方化裁而來的二苓苡仁湯,方中茯苓、豬苓、薏苡仁具有健運肺脾兩臟、利水之效。將其用于結腸癌術后,以期能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效果。
現代腫瘤治療模式已從傳統模式(單純外科手術)轉變為多學科綜合治療模式(外科手術為主),結腸癌術后輔以化療在延長生存期中占據重要地位。中醫認為,正邪兩個方面為腫瘤發病的關鍵,且結腸癌術后化療患者多存在脾虛濕熱,加之結腸主傳導糟粕,脾虛運化失健,濕濁內生,濕熱之邪易滯留體內。因此需輔以健脾益氣、利水滲濕治療。朱月伊等[8]對結腸癌術后予以四君子湯,結果顯示其能促使腸內營養吸收,上調機體免疫功能,提高臨床療效;楊琦等[9]對胃腸癌術后患者予以參苓白術散后,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這些研究均說明對結腸癌術后患者以健脾益氣為主治療,可使氣機暢達,氣血津液正常化生而減輕臨床癥狀。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在化療基礎上輔以二苓苡仁湯可提高療效。這與二苓苡仁湯在常規化療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生薏苡仁、豬苓、茯苓通過健運肺脾,達健脾滲濕、利濕消腫之功效,在祛邪治標之時不忘兼以扶正。澤瀉、澤蘭、炒白術不僅可益氣健脾,還能協助生薏苡仁、茯苓健脾以杜絕水濕內生之弊,石見穿、藤梨根則清熱利濕、消腫,全方達利水滲濕、健脾益氣之功效,以提高臨床療效。另外,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二苓苡仁湯在減輕不良反應方面也具有一定優勢,其可能與該方以補不留邪、祛邪不傷正為主要治療之本,可扶助正氣抵御邪毒有關。機體免疫是抗腫瘤的天然屏障,免疫系統包括體液和細胞免疫,分別由B、T淋巴細胞介導,化療藥物會對正常組織細胞造成負面影響而干擾機體正常免疫功能,打破免疫平衡狀態。本文中,觀察組治療后細胞免疫(CD4+/CD8+、CD3+)和體液免疫(IgG、IgM)水平均較對照組高(P<0.05),提示二苓苡仁湯聯合化療可調節結腸癌術后患者免疫水平。因二苓苡仁湯中生薏苡仁的有效成分苡仁多糖可增加巨噬細胞吞噬能力,刺激其釋放細胞因子[10];白術有效成分則能改善機體營養狀況以及調節蛋白質代謝異常狀況,改善機體免疫因子紊亂[11]。白芍有效成分能促使T細胞的誘發作用,誘導腫瘤細胞凋亡,甘草有效成分能抑制腫瘤細胞增殖,誘導腫瘤細胞凋亡,進而下調腫瘤標志物水平,改善機體免疫功能[12]。
綜上所述,二苓苡仁湯聯合化療可改善結腸癌術后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治療效果,減少不良反應。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樣本量相對較少且尚未根據化療周期數進行不同逐層研究,未能觀察該湯劑在化療藥物毒性逐步累積下對臨床癥狀的改善情況,今后研究將彌補上述不足,進一步驗證二苓苡仁湯在結腸癌患者中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