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杰能 梁國健 林秋婷 趙海強 陳新宇
廣東省陽江市人民醫院 1 口腔科 2 耳鼻喉科 529500
伴有對頜牙伸長的下頜缺失牙修復在口腔修復中較為常見。患者下頜磨牙長時間缺失,往往會造成對頜磨牙伸長,致使咬合曲線變深,鄰接關系不良,易造成食物嵌塞等,影響口腔健康。同時,由于對頜磨牙伸長降低咬合距離,因空間不足無法直接修復缺失牙,或無法獲取理想的頜曲線,導致咬合干擾、顳下頜關節紊亂[1]。為使咬合關系重建,保護牙周健康,需多學科聯合治療,其中糾正伸長磨牙為關鍵。為解決該問題,既往臨床多實施傳統正畸、上頜磨牙調磨、根管術后截冠等手段,但對咬合曲線、鄰接關系、食物嵌塞等方面改善效果不理想,甚至導致上頜磨牙損傷[2]。近年來,口腔保健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各種口腔修復技術、口腔材料不斷創新及完善,口腔正畸治療逐漸趨于成熟,通過壓低上頜磨牙獲得足夠修復空間,以改善咬合曲線,現成為臨床上頜伸長磨牙糾正的常用手段[3]。基于此,為評估微種植支抗壓低上頜伸長磨牙的治療效果及應用價值,本文取2021年8月—2022年5月收治的20例上頜伸長磨牙患者展開研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1年8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20例上頜伸長磨牙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齡20~46歲,平均年齡(36.56±1.33)歲。納入標準:(1)下頜磨牙缺失時間過長,對頜牙齒伸長,恒牙已建頜,上下頜修復間隙不足;(2)需壓低的上頜磨牙的牙體狀況、牙周狀況良好,無松動,牙根無明顯炎癥及吸收;(3)均實施微種植支抗壓低治療;(4)壓低量根據鄰牙接觸點決定;(5)經攝片顯示磨牙牙根距上頜竇底高度足夠;(6)具備完整且客觀的病歷資料;(7)患者及家屬對研究充分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1)存在口腔黏膜疾病;(2)并發惡性腫瘤;(3)存在認知及精神疾病;(4)嚴重全身系統疾病;(5)凝血機制障礙;(6)特殊階段的女性,如妊娠及哺乳。
1.2 方法 所有牙齒壓低前均實施嚴格口腔檢查,拍曲面斷層片、頭顱側位定位片,取模型,拍攝口內數碼照片,分析治療壓低量。由于種植體上頜竇高度個體差異較大,竇底在第一磨牙處最低,對于擬植入種植體曲面斷層片上顯示第一磨牙牙根與上頜竇底非常接近的患者,術前需拍攝錐形束CT,以明確牙根與竇底的位置關系。術前明確種植釘植入的具體部位,預留壓低空間,避免上頜竇損傷,選擇自攻型微螺釘種植體。對患者口腔應用氯已定溶液(0.02%濃度)實施沖洗清潔操作,充分清理牙周分泌物、牙垢等物質。應用阿替卡因局部浸潤麻醉,粘骨膜用尖刀片分離。頰側將微種植體與骨面呈90°垂直植入,進入骨皮質后與牙長軸呈60°~90°,以順時針方式旋轉植入,可有效提高植入安全性以及牽引穩定性。對于腭側的植入應用彎機頭內操作,以防造成顎大血管神經叢損傷,且因腭大孔多位于第三磨牙腭側或是第二、三磨牙之間,腭大神經從腭大孔穿出后從后向前、從外向內行走于距離牙齦邊緣5~15mm處,因此選擇將腭側種植體植入在第二磨牙的近中。在伸長磨牙頰腭側呈對角線植入兩顆微種植體,支抗釘的頭部在黏膜外暴露2~3mm。在上頜伸長磨牙頰舌面粘接舌側扣,利用微種植體支抗,用鏈狀皮圈牽引壓低磨牙,壓入力為1.00~1.47N。在微種植體植入后待軟組織愈合后即可開始加力,時間2周。術后每4周進行復查。如情況必要,于鄰牙處放置分牙圈,以增加低壓磨牙和鄰牙間隙,創造壓入空間。術后加強口腔清潔,復查時對磨牙壓入量進行觀察,定期(每3個月)攝片檢查是否存在根尖及牙槽骨吸收情況,必要時調整力的大小和方向。待壓入的磨牙與鄰牙接觸點良好且無臺階,有充足的修復空間后,實施下頜修復。
1.3 觀察指標 (1)絕對壓低距離:描繪壓低治療前后的患者頭顱側位片,測量上頜磨牙的頜面中點到腭平面垂直距離,對比壓低治療前后被壓低牙齒的垂直向位置變化。臨床冠長度:測定并比較壓低治療前后伸長磨牙牙冠臨床高度。(2)觀察術后有無微種植體支抗松動脫落、軟組織紅腫情況,統計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3)生活質量:利用SF-36量表實施測評,包括8個維度,如生理功能、軀體疼痛、社會功能等,各項均100分,評分越高代表生活水平越佳。

2.1 術后一般狀況 20例患者口腔衛生狀況良好,無牙齦紅腫、出血情況。有3例患者在磨牙壓低過程中微種植體周圍黏膜發生輕微充血,占比15%,經局部潔治上藥后,充血癥狀明顯改善。經后期隨訪,患牙均未發生牙體變色,無冷熱刺激痛。后期支抗出現松動脫落1例,成功率為95%,1個月后更換植入位置,新支抗植入完成治療。20例患者均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2.2 壓低情況 治療后,全部上頜伸長磨牙均壓低,壓低最大距離為3.27mm,平均距離(3.11±0.25)mm;壓低磨牙時間4~8個月,平均時間(6.54±0.31)個月。
2.3 治療前后生活質量 治療后患者生活質量SF-36各個維度的評分較治療前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比較分)
2.4 治療前后上頜磨牙的頜面中點到腭平面垂直距離、臨床冠長度比較 較矯治前,矯治后患者上頜磨牙的頜面中點到腭平面垂直距離、臨床冠長度均減小,其中上頜磨牙的頜面中點到腭平面垂直距離減少(3.27±0.02)mm,臨床冠長度減小(0.56±0.20)mm,矯治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上頜磨牙的頜面中點到腭平面垂直距離、臨床冠長度比較
2.5 牙根吸收情況 治療后,患者均拍攝曲面斷層片,經X線顯示,全部壓低磨牙無明顯牙根吸收現象發生。

一直以來,正畸治療中垂直方向支抗控制為難點問題,傳統的支抗裝置幾乎難以實現,種植體支抗在壓低磨牙的同時不影響其他牙齒,可實現磨牙的絕對壓低。微種植體支抗應用優勢較為突出,患者配合度的要求低,無明顯不適感,且創傷小、體積小、操作簡便,可取得良好的壓低效果,故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7]。本次研究結果:20例患者均得到有效壓低,壓低平均距離(3.11±0.25)mm;壓低磨牙平均時間(6.54±0.31)個月,同時較治療前,治療后患者上頜磨牙的頜面中點到腭平面垂直距離、臨床冠長度均減小(P<0.05);治療后患者生活質量SF-36評分明顯升高(P<0.05)。在上頜伸長磨牙壓低中應用微種植體支抗,操作簡單、有效,支抗能對伸長磨牙直接加力,避免傳統矯治時壓低磨牙致鄰牙升高情況的發生,同時支抗利用橡皮鏈能持續、穩定的對伸長磨牙加力,簡單便捷,患者在復診時僅更換橡皮鏈即可[8-9]。此外,從伸長磨牙頰腭側分別植入2枚種植釘,可以同時從頰腭側對伸長磨牙施加力量,均勻壓低伸長磨牙,彌補傳統矯治法的不足。微種植體支抗還具有體積小,操作簡單、提供強支抗等優勢,未來在口腔正畸治療中具有廣闊的前景[10]。需注意,在微種植體抗體使需盡可能控制并發癥,以提高種植成功率。常見并發癥之一為傷及鄰牙壓根,在種植早期如患者存在明顯疼痛感或種植時加大阻力,需根據根尖片拍攝,明確種植體與根尖的位置關系,以防牙周膜和壓根損傷。為避免種植誤入上頜竇,需對上頜竇底位置有充分了解,如患者竇底偏低,微種植體抗體置于兩鄰牙的間隔處[11-12]。同時,在種植過程中需易發生周圍炎癥,故在植入時需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并強化患者口腔衛生宣教,植入后持續3d使用0.12%氯已定漱口液漱口,確保口腔衛生[13]。
綜上所述,應用微種植體支抗壓低上頜伸長磨牙,可取得絕對壓低效果,操作簡單、成功率高,且對患者損傷小,后期不良反應少,可促進患者生活質量明顯提升,具有廣泛應用及推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