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婧 陳啟才
龍巖人民醫院 1 院感科 2 骨科,福建省龍巖市 364000
內鏡是一種侵入性診療器械,具有可重復性、精密性等特征,若清洗消毒不當,極大可能引發醫源性感染,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1]。然而,由于其特殊的材質、管腔狹小、活動關節多、精密度高,且重復使用易殘留血液等有機物,以及微生物易在內鏡管道內壁形成生物膜,阻礙消毒劑與微生物有效接觸,從而導致清洗消毒失敗[2]。消毒效果監測是一種用來評價清洗消毒效果是否達標的重要手段,2016年我國頒布了衛生行業標準《內鏡清洗消毒技術規范》(WS507-2016)[2],此后各級醫療機構極度重視內鏡清洗消毒效果的檢測,然而受限于時間、人力、經濟成本以及對檢測效果的考慮,絕大多數醫院仍采用傳統采樣檢測方法,僅少數醫院開始采取蠕動泵+濾膜法?;诖?本研究通過對比兩種方法在內鏡清洗消毒監測中的應用效果差別,以期為尋求內鏡清洗消毒效果的監測提供科學依據,并為其他醫療機構提供一定參考。
1.1 資料來源 回顧性收集我院自2017—2019年以來各臨床科室使用過并經傳統抽吸法采樣檢測的內鏡共350條、同時隨機選取2020—2022年度各臨床科室使用過并經蠕動泵+濾膜法采樣檢測的內鏡350條作為研究對象,所有內鏡均來源于本院呼吸科、耳鼻喉科、消化內科、婦科、兒科、骨科、ICU等科室,內鏡類型包括纖支鏡、鼻咽鏡、胃鏡、腸鏡、膽道鏡等。
1.2 方法
1.2.1 清洗消毒方法。由專業技術人員對所有內鏡進行清洗消毒,嚴格按照WS507-2016《內鏡清洗消毒技術規范》清洗消毒程序執行,預處理使用后內鏡,用流動水洗刷干凈,擦干內鏡,置于酶洗槽內浸泡、沖洗,超聲清洗附件,徹底沖洗表面、管腔,以高壓氣槍吹出管道水分,吹干內腔,置入內鏡清洗消毒機行規定程序清洗消毒及終末漂洗,最后放于干燥臺上,用無菌紗布擦干表面,高壓氣槍充氣管道至完全干燥。
1.2.2 采樣檢測方法。(1)傳統采樣檢測法:依據《醫院消毒衛生標準》(GB15982-2012),取清洗消毒后的內鏡,抽取50ml洗脫液注入內鏡活檢口,沖洗內鏡管徑,用無菌采樣瓶在內鏡先端全量收集并于2h內送檢。將采樣瓶中的洗脫液震蕩混勻,取1ml接種于凝固無菌營養瓊脂平皿,一式兩份,加入15~20ml 45℃營養瓊脂,待凝固后置于37℃恒溫箱中培養48h,計算菌落數(CFU/件)。(2)蠕動泵+濾膜法:取清洗消毒后的內鏡,抽取50ml洗脫液注入內鏡活檢口,用無菌硅膠錐形接口將內鏡先端和軟管相連,軟管嵌入蠕動泵,軟管另一端連接采樣環,在蠕動泵的作用下,在管腔中反復抽吸洗脫液,最終收集于無菌采樣瓶中。在真空負壓作用下,將采樣瓶中的洗脫液經滅菌微孔濾膜(0.45μm)過濾,將微孔濾膜接種于凝固的無菌營養瓊脂平皿,置于37℃恒溫箱中培養48h,計算菌落數(CFU/件)。
1.2.3 合格標準。根據GB15982-2012《醫院消毒衛生標準》要求,消毒內鏡合格標準為:菌落總數≤20CFU/件,且無致病菌檢出。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種采樣檢測方法的檢測合格率,合格率=合格內鏡數/總內鏡數×100%。(2)比較兩種采樣檢測方法的病原菌檢出率,檢出率=培養出菌落的內鏡數/總內鏡數×100%。(3)比較兩種采樣檢測方法檢出的內鏡上的菌落數,當濾膜上菌落可計數時,內鏡總檢出菌落數=兩份平行培養皿的平均菌落數+濾膜上菌落數;當濾膜上菌落不可計數時,總檢出菌落數=2份平行培養皿的平均菌落數×50。(4)傳統采樣檢測法和蠕動泵+濾膜法各隨機抽取150例患者進行隨訪,統計發生內鏡檢查相關感染的病例數。

2.1 兩種檢測方法合格率比較 本研究中檢測的總計350條內鏡中,纖支鏡94條、鼻咽鏡23條、胃鏡127條、腸鏡95條、膽道鏡11條,蠕動泵+濾膜法在各類內鏡檢測中的合格率均顯著低于傳統采樣檢測法(P<0.05),見表1。

表1 兩種檢測方法合格率比較[n(%)]
2.2 兩種檢測方法病原檢出率比較 采用蠕動泵+濾膜法對五種內鏡病原菌的檢出率均顯著高于傳統采樣檢測法(P<0.05),見表2。

表2 兩種檢測方法病原菌檢出率比較[n(%)]
2.3 兩種檢測方法檢出菌落情況比較 蠕動泵+濾膜法檢出菌落數1~20CFU、21~100CFU、101~500CFU、>500CFU情況優于傳統法(χ2=77.575,P<0.001),見表3。

表3 兩種檢測方法檢出菌落數比較
2.4 內鏡檢查相關感染發生率比較 傳統采樣檢測法隨機抽查的150例患者中,共發生9例內鏡檢查相關感染,感染發生率為6.00%;采用蠕動泵+濾膜法隨機抽查的150例患者中,僅發生1例內鏡檢查相關感染,感染發生率為0.67%。兩組感染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621,P=0.010<0.05)。
內鏡在提高臨床診斷率以及特定微創術式的治療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成為臨床必不可少的診療手段之一[3]。防控內鏡污染的方法已成為當前臨床重點問題之一,一旦清洗消毒不徹底,即可能引發病原菌流行性感染甚至多重耐藥菌感染的發生。清洗消毒效果檢測是評估內鏡清洗消毒效果是否達標的重要方法,依據《醫院消毒衛生標準》(GB15982-2012)相關規定,蠕動泵輔助采樣相較于傳統采樣方法,可借助蠕動泵作用,增加洗脫液的剪切力,使生物膜脫落更易形成游離菌,進而增加細菌培養敏感性[4],然而目前尚未見該采樣方法被應用的廣泛報道,可能與該法需要更新設備、成本較為昂貴等因素有關。濾膜法已逐漸受到重視,該法通過增加采樣液體量,對內鏡管腔進行充分清洗,再經濾膜富集濃縮,可提高檢出率,最終得到的結果更為準確,從而有利于發現內鏡清洗消毒過程中存在的隱患[5],然而受限于醫療機構成本控制以及對該法檢測效果的顧慮,濾膜法在臨床尚未得到廣泛應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蠕動泵+濾膜法在各類內鏡檢測中的合格率顯著低于傳統采樣檢測法,提示蠕動泵+濾膜法的檢測效果更佳,可更為準確地檢測出不合格的內鏡,減少了漏檢情況,降低了交叉感染的發生風險。紀學悅等[6]的報道顯示,泵輔助采樣法相比普通沖洗采樣檢測可使再處理合格的概率下降26.704倍,可提高采樣的靈敏度,推薦應用于常規采樣監測。準確、快捷的檢測方法可及時發現清洗消毒不合格內鏡,并對其進行及時整改,減少醫源性交叉感染;蠕動泵+濾膜法的病原菌檢出率和檢出菌落數均優于傳統采樣檢測法,提示蠕動泵+濾膜法可更為有效地檢測出內鏡洗脫液中的真實病原菌情況,更為準確、客觀地反映內鏡的清洗消毒效果。分析其原因:內鏡采樣易出現假陰性結果,傳統檢測方法結果為無菌生長并不意味著為無菌狀態,常用的病原菌接種方法雖操作簡便,但若多個細菌團聚在一起,而采樣時由于液體積有限,不能分離團聚的細菌,或因采樣時沖洗不充分,未沖洗到細菌存在的部位或只能形成1個菌落,從而最終低估了總菌量,形成假陰性的結果。而濾膜法可對細菌代謝產物、拮抗物質產生作用,使其不易橫向擴散,進而有益于菌落獨立生長,避免產生菌落遷延,且菌落易分辨,提高檢測準確性,更為客觀地反映內鏡清洗消毒的效果[7]。在本研究中,2020—2022年應用蠕動泵+濾膜法采樣檢測期間內鏡檢查相關感染的發生率顯著低于2017—2019年應用傳統抽吸法采樣檢測期間的感染發生率,提示應用蠕動泵+濾膜法采樣檢測,可加強對內鏡清洗消毒效果的監測,以提高對內鏡清洗消毒質量的管理。內鏡的清洗消毒效果監測不應僅停留在檢測結果合格與否,醫院感染管理人員更應透過結果看本質,監測感染的發生情況,使監測成為有力的評價手段。隨著內鏡在臨床診療中的應用日益增多,醫源性感染的發生也呈上升趨勢。為對患者健康及內鏡診療技術平穩發展進行保障,降低內鏡相關感染的發生率,相關醫療機構需高度重視內鏡清洗消毒,提高內鏡清洗消毒的合格率,并積極開展應用新穎的檢測方法,對于內鏡清洗消毒過程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發現、及早干預、即刻處置,保障患者的醫療安全。
綜上所述,蠕動泵+濾膜法在各類內鏡檢測中的合格率低于傳統采樣檢測法,病原菌的檢出率和檢出的菌落數均較高,其在內鏡清洗消毒效果的監測能力方面優于傳統采樣檢測法,可加強監測內鏡清洗消毒效果,有利于提高內鏡清洗消毒質量,減少醫源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