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鵬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福建省廈門市 361004
分泌性中耳炎伴腺樣體肥大好發于兒童群體,臨床表現為聽力下降、耳鳴、耳痛、打鼾等,甚至影響患兒的健康成長發育以及智力。對于這種疾病患兒實施保守治療,效果一般,容易二次復發,因此,臨床上往往推薦手術治療此病。鼓膜置管被廣泛用于治療此病,可消除中耳腔通氣障礙,促進中耳腔的引流,減少中耳積液,但是這種治療方式具有局限性,需要在此基礎上聯合內鏡下腺樣體切除,改善患兒聽力,減少術后復發率[1]。腺樣體切除是依靠鼻內鏡實施的一種常規術式,具有視野清晰、安全可靠等優勢。腺樣體消融術是一種新型微創術式,可在低溫下展開手術操作,具有出血量少、機體損傷較低以及操作時間短等特點[2]。本文選擇我院分泌性中耳炎伴腺樣體肥大患兒100例,探討內鏡下腺樣體消融術與鼓膜置管治療分泌性中耳炎伴腺樣體肥大的臨床療效及對患兒咽鼓管功能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12月我院分泌性中耳炎伴腺樣體肥大患兒100例,均為單耳,選取病例經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依據隨機抽簽法將其分為兩組,每組50例。其中,對照組男31例,女19例;年齡3~12歲,平均年齡(7.04±2.66)歲;鼓室導抗圖B型32例,C型18例;根據腺樣體大小分為:Ⅱ°7例,Ⅲ°18例,Ⅳ°25例。研究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3~13歲,平均年齡(7.09±2.53)歲;鼓室導抗圖B型30例,C型20例;根據腺樣體大小分為:Ⅱ°8例,Ⅲ°19例,Ⅳ°23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兒家屬均對研究知情同意。
1.2 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1)患兒通過檢查后確診為分泌性中耳炎伴腺樣體肥大;(2)患兒至少接受過3個月保守治療,但無效者;(3)患兒認知、行為正常,配合度高者;(4)聽力均出現明顯下降。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重要組織器官疾病者;(2)既往進行過耳鼻喉手術者;(3)先天性畸形者;(4)凝血功能異常者;(5)合并呼吸系統、血液系統疾病者。
1.3 方法 對照組采用內鏡下腺樣體動力切割術聯合鼓膜置管治療?;純喝⊙雠P體位,采取靜脈復合麻醉,氣管插管,麻醉完成后,置入開口器,頭部后仰,完全暴露患兒鼻咽部,在內鏡的觀察下明確病灶部位,然后采取耳鼻咽綜合動力系統從肥大腺樣體下緣至鼻腔后上部位進行小心切除,在切除過程中,避免對周圍組織造成損傷。然后對患兒實施鼓膜置管治療,采用耳內窺鏡協助,在鼓膜前下象限,利用鼓膜切開刀切開鼓膜,使用吸引器吸出耳內積液,使用生理鹽水沖洗中耳腔,將鼓膜通氣管置于切口邊緣。研究組采用內鏡下腺樣體消融術聯合鼓膜置管治療?;純喝⊙雠P體位,采取靜脈復合麻醉,氣管插管,麻醉完成后,置入開口器,頭部后仰,完全暴露患兒鼻咽部,在鼻內鏡下采取射頻等離子體手術系統進行治療,電凝、切割參數設置為7,從肥大腺樣體下緣開始逐層消融,使用生理鹽水沖洗口腔和鼻腔,出血部位及時電凝止血。隨后進行鼓膜置管,操作方法同對照組。
1.4 觀察指標 (1)治療后3個月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痊愈:治療后,患兒臨床病癥完全消失,聽力恢復正常,鼓膜活動度以及顏色恢復正常;顯效:治療后,患兒臨床病癥基本消失,聽力趨于正常,鼓膜活動度以及顏色趨于正常;有效:治療后,患兒臨床病癥明顯改善,聽力明顯改善,鼓膜活動度以及顏色明顯改善;無效:治療后,患兒臨床病癥、聽力、鼓膜形態以及顏色未見改善 ??傆行?(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比較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包括鼻腔通氣恢復時間、住院時間、術后3個月的聽閾。(3)比較兩組治療前和治療后3個月咽鼓管功能。采取中耳分析儀測定鼓室壓差。(4)比較兩組治療前后鼻腔功能。采取鼻咽聲反射儀檢測兩組患兒治療前和治療后 3 個月的鼻聲反射,探頭置入患兒鼻孔內,然后收集數據并且記錄鼻腔容積(NCV)和鼻腔最小橫截面積(NMCA),并采取鼻阻力儀對患兒的鼻腔阻力進行測定,在患兒鼻孔處將壓力管固定,讓患兒閉嘴呼吸,記錄鼻孔收縮后的鼻腔阻力值。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4.00%(χ2=4.000,P=0.046<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研究組術后鼻腔通氣恢復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后3個月聽閾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2.3 兩組治療前后咽鼓管功能比較 治療前及治療后3個月,兩組咽鼓管功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咽鼓管功能比較
2.4 兩組治療前后鼻腔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鼻腔功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個月,研究組NCV、NMCA高于對照組,鼻腔阻力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鼻腔功能比較
分泌性中耳炎是臨床上常見及多發病,在兒童群體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臨床上腺樣體肥大的程度與分泌性中耳炎存在緊密的聯系,患兒肥大面積越大,所引起的分泌性中耳炎發病率會越高[3]?,F階段認為腺樣體肥大所致的分泌性中耳炎與以下因素有關:(1)咽鼓管功能異常或者出現機械性阻塞;(2)咽鼓管出現反流;(3)腺樣體大量滋生細菌,為細菌的繁衍、生長等創造良好生存環境;(4)腺樣體免疫功能破損,使得鼻咽部黏膜出現感染以及水腫。這種炎癥以及水腫會影響咽鼓管功能。據調查顯示,以往臨床上采取藥物保守治療分泌性中耳炎伴腺樣體肥大,緩慢消除有關癥狀,但是治療效果一般,且具有較高的復發率[4],因此,通常臨床醫生推薦采取手術治療。鼓膜置管治療可使鼓室內壓力維持平衡,緩解咽鼓管阻塞情況。患兒由于咽鼓管解剖及生理上的特點,容易患上腺樣體肥大,咽鼓管清潔和防御功能減退,同時腺樣體肥大還可導致咽鼓管阻塞;腺樣體也是病原微生物的聚集地,可以從中耳積液中發現許多病原體微生物與腺樣體組織內的微生物相類似[5];此外,分泌性中耳炎患兒的腺樣體肥大細胞增多,分泌大量炎癥介質,導致局部出現較強的炎癥反應,引發咽鼓管的生理功能紊亂,引起中耳積液大量滲出,單純鼓膜置管無法徹底改善分泌性中耳炎伴腺樣體肥大的相關癥狀[6]。隨著近年來醫療技術的發展以及進步,內鏡技術被逐步應用在耳鼻喉科。
本文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00%,高于對照組的84.00%(P<0.05);研究組術后鼻腔通氣恢復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后3個月聽閾低于對照組(P<0.05)。可知采取內鏡下腺樣體消融術聯合鼓膜置管治療有利于提高治療效率、促進術后恢復。其分析原因:腺樣體動力切割術具有一定的操作難度,且術中易大量出血,并且止血難度大,對操作視野產生影響,進而影響手術進程以及患兒預后效果。而內鏡下腺樣體消融術是在40~70℃的低溫下進行操作,有效保護周圍組織,且在內鏡的協助下,快速且精準的去除肥大腺樣體,創傷相對較小,且具有術中出血量少、止血及時等優勢,因此療效更為顯著,且患兒術后康復速度加快[7]。本文中,治療后,兩組咽鼓管功能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說明兩種手術方案均能改善術后患兒咽鼓管功能。分析原因:對患兒實施鼓膜置管治療可清除耳道內積液,改善咽鼓管阻塞,腺樣體動力切割術與內鏡下腺樣體消融術均能有效切除肥大的腺樣體組織,消除其對咽鼓管的阻塞,維持中耳內壓力差平衡,抑制中耳積液產生,還可抑制腺樣體組織內病菌和一些炎癥因子進入中耳,因此兩種手術方案均可改善咽鼓管功能,促進患兒快速恢復。在肖雯雯等[8]的研究中,對分泌性中耳炎伴腺樣體肥大患兒分別行內鏡下腺樣體動力切割術與內鏡下腺樣體消融術,然后均進行鼓膜置管,術后3個月兩組患兒咽鼓管功能明顯改善,但組間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與本文結論一致。本文中,治療后,研究組NCV和NMCA高于對照組,鼻腔阻力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采取內鏡下腺樣體消融術與鼓膜置管治療有利于改善患者鼻腔功能。分析原因:患兒鼻腔內部構造與成年人相比,其鼻腔較為狹窄,腺樣體動力切割術因器械操作動作反復,進而對患兒鼻腔產生大量摩擦,增加患兒鼻腔黏膜損傷、粘連等風險,影響鼻腔功能恢復。而內鏡下腺樣體消融術的刀頭具有彎曲度,不僅可以徹底切除病灶部位,還可減少操作次數,降低對鼻腔的摩擦,降低了對鼻腔黏膜的損傷,進而促進術后患兒鼻腔功能的恢復[9]。
綜上所述,內鏡下腺樣體消融術與鼓膜置管治療分泌性中耳炎伴腺樣體肥大患兒效果顯著,有效提升治療效率,改善患兒鼻腔功能,利于術后恢復,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