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 霞
天津市河東區大王莊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化驗室 300020
滴蟲性陰道炎(Trichomonal vaginitis,TV)為婦科常見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發病率較高,若未及時給予抗感染治療,還可引發其他生殖器官疾病[1]。近年陰道炎相關研究中對于陰道局部免疫細胞因子的關注較多,認為與TV等病原菌感染發生有關[2]。有研究指出,陰道炎病情進展過程中T淋巴細胞亞群介導的免疫功能異常,其中Th1/Th2細胞因子失衡與陰道病原菌感染密切相關[3]。本文分析TV患者陰道局部Th1型細胞因子[白介素-2(IL-2)、干擾素-γ(INF-γ)]、Th2型細胞因子[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比值與pH值、菌群密集度的相關性,旨在為臨床預防、干預TV病情發生、進展,改善患者預后提供參考,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04例TV患者,根據陰道分泌物Nugent評分分為過渡態TV組(Nugent評分4~6分,33例)、中度TV組(Nugent評分7~8分,54例)、重度TV組(Nugent評分9~10分,17例);另以1∶3比例選取同期312例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其中對照組年齡24~42歲,平均年齡(33.06±4.28)歲;過渡態TV組年齡23~43歲,平均年齡(32.36±4.45)歲,病程29~50d,平均病程(39.32±5.12)d;中度TV組年齡22~42歲,平均年齡(32.83±4.47)歲,病程30~52d,平均病程(40.03±4.95)d;重度TV組年齡24~43歲,平均年齡(33.51±4.30)歲,病程30~51d,平均病程(40.27±4.81)d。各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2018歐洲國際性病控制聯盟/世界衛生組織關于陰道分泌物(陰道炎癥)管理指南》中TV相關診斷標準[4];(2)可合并泌尿道感染;(3)陰道口、外陰瘙癢;(4)陰道分泌物增多、顏色異常、有異味;(5)近1個月無避孕藥用藥史;(6)生殖部位可出現灼熱、疼痛;(7)3d內未進行陰道沖洗及性生活;(8)患者及近親屬均了解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伴有宮頸癌等生殖系統腫瘤;(2)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3)伴有陰道混合感染;(4)伴有免疫功能障礙;(5)存在精神相關疾病。
1.3 方法 Th1/Th2細胞因子、pH值及陰道菌群密集度均于入組第2天檢測。
1.3.1 Th1/Th2細胞因子檢測。采用一次性Dacron拭子于陰道后穹隆處停置30s,取Ep管加入1ml生理鹽水,置入拭子,充分溶解混勻陰道分泌物,將混懸液離心(2 000r/min,20min)處理,取上清液;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IL-2、INF-γ等Th1型細胞因子及IL-4、IL-10等Th2型細胞因子,計算Th1/Th2細胞因子比值。
1.3.2 pH值檢測。采用細菌性陰道病檢測試紙(南通戴爾諾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準文號:蘇械注準20182400247),放置于玻璃片,玻璃棒蘸取被稀釋陰道分泌物樣本,與標準比色卡比對,檢測陰道分泌物pH值。
1.3.3 陰道菌群密集度檢測。以一次性Dacron拭子取陰道分泌物標本,滾動均勻涂片,完全干燥,革蘭染色:(1)固定涂片,(2)結晶紫染1min,(3)蒸餾水沖洗,(4)加碘液染1min,(5)水洗并以吸水紙吸去水分,(6)加數滴酒精(95%)脫色,20s后水洗并吸去水分,(7)蕃紅染色液染,1min后蒸餾水沖洗,(8)干燥,鏡檢。通過100×油鏡觀察細菌分布、排列,觀察30個視野,根據油鏡下觀察到的每個視野細菌平均數進行分級,分為1級(視野細菌平均數1~9)、2級(視野細菌平均數10~99)、3級(視野細菌平均數>100)、4級(無法計算)。
1.4 觀察指標 (1)對比各組陰道局部Th1/Th2細胞因子,IL-2/IL-4、IFN-γ/IL-4、IL-2/IL-10、IFN-γ/IL-10。(2)對比各組pH值。(3)對比各組菌群密集度檢出情況。(4)分析陰道局部Th1/Th2細胞因子與pH值、菌群密集度的相關性。

2.1 各組陰道局部Th1/Th2細胞因子對比 各組陰道局部Th1/Th2細胞因子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過渡態TV組、中度TV組、重度TV組IL-2/IL-4、IFN-γ/IL-4、IL-2/IL-10、IFN-γ/IL-10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中度TV組IL-2/IL-10、IFN-γ/IL-10低于過渡態TV組(P<0.05),重度TV組IFN-γ/IL-4、IL-2/IL-10低于中度TV組(P<0.05),見表1。

表1 各組陰道局部Th1/Th2細胞因子對比
2.2 各組pH值對比 對照組pH值(5.39±0.08)低于過渡態TV組(5.86±0.22)、中度TV組(6.03±0.17)、重度TV組(6.12±0.2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631.451,P<0.05)。
2.3 各組菌群密集度檢出情況對比 各組菌群密集度分級情況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過渡態TV組、中度TV組、重度TV組菌群密集度1級占比較對照組小,菌群密集度4級占比較對照組大(P<0.05),見表2。

表2 各組菌群密集度檢出情況對比[n(%)]
2.4 陰道局部Th1/Th2細胞因子與pH值、菌群密集度的相關性分析 將菌群密集度進行賦值:菌群密集度1級=1,菌群密集度2級=2,菌群密集度3級=3;菌群密集度4級=4;進行Spearman相關性分析顯示,IL-2/IL-4、IFN-γ/IL-4、IL-2/IL-10、IFN-γ/IL-10與pH值呈負相關,與菌群密集度呈正相關(P<0.05),見表3。

表3 相關性分析
陰道毛滴蟲是急慢性TV的主要致病因子,臨床研究認為在TV發生與局部免疫功能紊亂有關[5]。TV防御機制中,相比于機體系統免疫,陰道局部免疫功能發揮更多作用,Th1/Th2細胞因子極化紊亂是影響細胞分化、調節免疫應答的重要因素[6]。本文結果顯示,過渡態TV組、中度TV組、重度TV組IL-2/IL-4、IFN-γ/IL-4、IL-2/IL-10、IFN-γ/IL-10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Th1/Th2細胞因子水平改變與陰道毛滴蟲的感染、TV病情進展過程有關。Th1型細胞因子中IL-2可增強單核巨噬細胞、自然殺傷細胞的病菌清除作用,提高機體抗病原菌活性。IL-2濃度可隨機體細胞免疫功能變化而改變[7]。有研究表明,IL-2可提高巨噬細胞對陰道毛滴蟲的吞噬作用,達到抗感染效果[8]。INF-γ不僅可激發單核巨噬細胞活性,增強其介導的抗感染機制;還可作用于中性粒細胞,為防止病原微生物入侵,陰道局部激活黏膜免疫系統,中性粒細胞的激活在黏膜免疫、先天免疫作用機制中發揮重要作用,對于細胞內部寄生菌亦可實現抗感染效果[9]。正常狀態中Th1、Th2型細胞因子可互相影響,達到動態平衡。IL-4作為Th2型細胞因子,可通過減少IL-2、INF-γ合成、表達,使巨噬細胞失活,減弱中性粒細胞吞噬陰道毛滴蟲的能力,并阻斷INF-γ對巨噬細胞的活化效應[10]。IL-10具有多向性生物活性,可作用于肥大細胞,抑制機體炎癥反應、天然免疫,調節Th1、Th2型細胞因子平衡狀態,改變陰道局部免疫應答;進而抑制機體免疫反應,增加陰道毛滴蟲的易感性,維持免疫功能正常,是抑制TV炎癥反應的重要細胞因子[11]。
pH值等微生態參數可反映陰道酸堿度調節能力,客觀評價陰道微生態狀況[12]。本文結果顯示,對照組pH值低于過渡態TV組、中度TV組、重度TV組(P<0.05),說明隨著TV病情進展,陰道局部pH值明顯改變,可一定程度上反應陰道微生態異常。進一步分析相關性顯示,IL-2/IL-4、IFN-γ/IL-4、IL-2/IL-10、IFN-γ/IL-10與pH值呈負相關,與菌群密集度呈正相關(P<0.05)。菌群密集度反映菌群總量,微生態菌群間制衡強度隨菌群密集度升高而增強,菌群失調是引發TV等陰道感染疾病的重要因素[13-14]。因此,Th1/Th2細胞因子水平可作為評估陰道微生態環境、菌群平衡狀態的參考指標。
綜上所述,TV患者陰道局部IL-2/IL-4、IFN-γ/IL-4、IL-2/IL-10、IFN-γ/IL-10等Th1/Th2細胞因子與pH值呈負相關,與菌群密集度呈正相關,檢測Th1/Th2細胞因子可為臨床不同感染情況制定相應干預措施,增強TV患者免疫功能。